Quantcast
Channel: 獨立媒體
Viewing all 16858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何君堯:培訓領綜援人士任巴士服務大使管理秩序

$
0
0

(獨媒特約報導)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今早討論《香港專營巴士服務獨立檢討委員會報告》,何君堯在會上批評領取綜援人士「坐食山崩」,促培訓他們擔任巴士上的輔助員,協助車長管理。

何君堯指船、飛機及鐵路均有輔助員,但巴士上卻未有輔助員。何君堯指年少時乘巴士有售票員,今日巴士上只有車長一人。他認為領取綜援的人士「唔做都有兩萬蚊」,建議培訓他們並擔任巴士輔助員及服務員,協助車長管理巴士,「協助佢地做工之麻!」何君堯又批評領取綜援人士「坐係度座食山崩!」。

何君堯在議程結束前提出動議,促巴士公司設立巴士服務大使,並推介綜援人士擔任,提升巴士乘客服務質素及支援車長行車運作,動議在建制派支持下獲通過。

螢幕快照 2019-01-18 下午12.33.39

螢幕快照 2019-01-18 下午12.34.14

對於報告擬在中環及深水埗設立每小時30公里的低速限制區,新民主同盟范國威質疑會否令車長及乘客不滿並產生衝突。運輸署署長陳美寶指歐美早有先例,低速限制區可令傷亡意外率下降四成。人民力量陳志全亦質疑成效,巴士意外的關鍵原因是車長的工時及過勞,「唔係監察佢有無過勞,應該係令到佢唔洗過勞麻」,促增加人手,令車長不再需要加班維生、在專營權訂立最高工時等。

多名議員亦認為政府未有措施應對車長待遇及工時問題,民主黨林卓廷指政府未有應對巴士司機長工時的問題,即工時達14小時的「特別更」。他稱雖然巴士公司表示中段有三小時休息時間,但地點不一定接近住所,未能真正休息,令車長失去家庭生活。林卓廷促訂立降低車長工時目標,又建議拿出政府收取的港鐵股息中約四億,予巴士公司增聘車長。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只表示政府與巴士公司有共識,在今年第2季推行新的 《巴士車長工作、休息及用膳時間指引》後再作檢討,他亦指目前面對的是人手問題,即使提升薪酬亦未必能聘請足夠車長。航運及交通界易志明則促政府考慮輸入外勞。

螢幕快照 2019-01-18 上午11.08.09
運輸署署長陳美寶

公民黨郭家麒詢問政府歐洲訂立的巴士車長工時,出席官員無法回應,郭家麒指是每日九小時,批評主政官員竟然啞口無言。民建聯蔣麗芸指車長工資在20年間毫無增長,促規定巴士公司提升車費時,需撥出一定百分比予車長加薪。經民聯梁美芬則促減少兼職車長,應對車長高齡化問題。陳帆稱聘用兼職車長屬運作需要,而非成本考慮。

公民黨譚文豪指運輸署訂立巴士公司編更制度,應規定車長實際的休息時間,目前未有計算車長往返住所的時間,他指制度應該要「科學化」而非「講數」。

區諾軒問到《報告》中提及的「讓巴士離站時優先駛回道路」措施,運輸署署理助理署長丘國鼎指,外國有設立措施會以道路標記,提醒在主線行駛的車輛讓巴士駛離巴士站,署方正設計標誌及進行測試。區諾軒亦問及會否延長巴士站,讓巴士更快上落客,丘國鼎稱署方一直不斷研究,認同對巴士運作有幫助。

螢幕快照 2019-01-18 下午12.07.59
立法會議員區諾軒

民主黨鄺俊宇則跟進日前內地大媽辱罵車長事件,指過去多年「一宗監禁都無」,認為保護車長的法例十分落後。

公民黨陳淑莊問及對車長的保護措施,陳美寶指目前有車長反映保護罩並不穩固,但未來的新巴士交付時會一併裝設,將較為穩固。公民黨楊岳橋則問警隊會否參考鐵路專隊般,設立巴士專隊調查相關罪行。陳帆回應稱雖然目前車長有權向乘客索取個人資料,但執行上有實際困難,故會考慮設立錄音及攝錄設施,有助執法。

photo_2016-02-15_16-02-21

對於政府建議考慮設立「辱車長罪」,毛孟靜指現時已有法例應對,認為訂立新法是架床疊屋、浪費公帑,憂日後又會訂立辱警、律師等等罪行,認為侮辱定義非常困難。

陳淑莊提出無約束動議,促降低車長工時獲通過,僅自由黨三名議員反對。

《香港專營巴士服務獨立檢討委員會報告》合共提出45項建議,政府稱已推展或正推展31項措施,另6項正進行研究,餘下8項則有待研究。


林鄭諷民主派妒忌只晤建制 鄺俊宇:補鑊就謙虛少少

$
0
0

(獨媒特約報導)政府2月起將申領長者綜援年齡由60歲調高至65歲,引起爭議,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今日宣布推出「就業支援補助金」補鑊。民主派不滿林鄭於推出補助金前夕只與建制派會面,林鄭在記者會上質疑民主派妒忌。民主黨尹兆堅批評林鄭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強調議員的出發點是「希望件事好」,「唔約無所謂,回復原來制度咪得囉」。民主黨鄺俊宇亦斥「補鑊就謙虛少少」。

IMG_8812
(左起)民主黨尹兆堅、鄺俊宇

林鄭:十分忙碌 未來兩周難約見

林鄭月娥昨晚和多名建制派議員會面,討論補助金方案。社福界邵家臻今早向行政長官辦公室主任陳國基查詢,對方稱約見的是行政會議成員及代表。林鄭月娥在記者會上稱,可以應議員要求見面,但表示自己的日程十分忙碌,未來兩星期都難以安排會面,「如果有議員要見,係可以見,但不等於行政長官沒有約見議員的自由。」

新長者綜援政策於2月1日生效,當日政府會為60至64歲健全申領綜援人士推出「就業支援補助金」,金額為1,060元,毋須另行申請,稱要鼓勵申請者投入勞動市場。

尹兆堅表示,今次事件盡見林鄭月娥「要面」和「硬頸」,沒有作確切的補救。針對新補助金,鄺俊宇斥政府不應勞民傷神,「補鑊都補到一鑊粥」,重申當局應檢討綜援政策。他強調,60至64歲的長者依然受到影響,包括未能領取特別津貼,如牙科保健等。

IMG_8813
經民聯梁美芬

經民聯梁美芬則表示歡迎政府方案,形容是「撲熄了自己點的火」。梁表示,曾向當局提出以關愛基金作補貼,但不獲採納,又認為長遠有需要延長退休年齡,只要配套得宜,香港應朝這方向進發,「一人行一步,大家都可以接受。」

記者:麥馬高

林鄭月娥修訂綜援方案 推1060元就業援助金補鑊

$
0
0

(獨媒特約報導)政府早前公佈將長者綜援申領年齡由現行60歲調高至65歲,引起連日爭議。今午政府終舉行記者會「補鑊」,公佈將於2月1日起向60至64歲的申領綜援人士額外發放$1060的「就業支援補助金」。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會上依然「口硬」,不同意是為政策「補鑊」,強調新政策有理有據,只是「執行上有改善空間」。

出席記者會的有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劉怡翔、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社會福利署署長葉文娟和財經事務及庫務局首席助理秘書長(庫務)朱麗芳。林鄭月娥首先解釋刻意選擇了任命管治班子時的口號「創新、互動、協作、關心、聆聽、行動」作為屏幕背景,是要向市民重申「同行」的競選承諾,並強調對不同官員一直有這些要求﹐亦是自己一直的提醒。

IMG_8797

林鄭月娥指早前公佈三項有關福利及勞工的政策是有理有據,但經立法會議員及傳媒報導的意見反映,承認政策在執行上「大有改善空間」,作為行政長官責無旁貸去處理,並稱連日來已召開不同跨部門會議商討調整方案。

林鄭月娥表示,提高申領綜援年齡門檻由60歲至65歲的目標是配合香港的人口政策,希望提供更高的勞動力,重申「一定唔係為咗慳錢」。她公佈新修訂的方案,將會於2月1日開始向60至64歲的申領綜援人士額外同時發放「就業支援補助金」,金額為$1060,相等於單身健全長者與單身健全成人綜援標準金額的差額,毋須額外申請及遞交證明文件。

被問及是否要不惜工本為政策「補鑊」,林鄭月娥堅稱不是「跪低」,並回應「可以安排好啲,唔介意洗啲錢」,又強調發放「就業支援補助金」不涉及額外的行政費。

至於被問及會否約見泛民議員討論政策,林鄭月娥則「霸氣」地稱,「如果行政長官約見邊啲議員都冇自由,我都唔知點做呢個行政長官」,直指民主派議員可以因不獲約見而出於妒忌。她亦表示自上任後增加了與立法會的溝通,一直有就政策諮詢不同黨派。

此外林鄭月娥亦宣佈,決定延長由26間非政府機構所提供的41隊「自力更新綜合就業援計劃」至2020年3月31日,並稍後再決定會否繼續計劃;以及宣佈將政府合約非技術外判工的僱傭福利,涵蓋至去年10月10月至今年3月31所簽訂的合約,初步估計涉及約三億的額外開支。當中主要待遇包括工作滿一年有6%約滿酬金、工作滿1個月享有法定假日薪酬,以及颱風工作有1.5倍工資。

IMG_8798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亦強調,上調申領綜援年齡門檻是要提高年長工作者的工作意慾,為65歲以上的人士提供就業支援,稱與外界溝通「有誤會」。羅又稱,新方案下現正或曾領取綜援的60至64歲人士、以及殘疾與健康欠佳人士均不受影響。

記者:麥馬高

民主派反擊林鄭「妒忌論」 斥偏聽建制派帶頭搞分化

$
0
0

(獨媒特約報導)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綜援「補鑊」記者會上稱沒有約見民主派,而令民主派議員「妒忌」。社福界立法會議員邵家臻認為,林鄭是將商討公務關係視之為私人關係,並譏「妒忌見你,咁重口味?」,批評林鄭的說法是「比喻不倫,有失斯文」。他績指,林鄭月娥亦表示會就重大議題而跨黨派約見議員,質疑今次只約見建制派即是視長者綜援問題不重要,傷透長者的心之餘,亦破壞與民主派的關係。

邵家臻指林鄭月娥上周才聲稱自己是一名直言的官員﹐往後發言會更有技巧,今日已立即見識到其「說話技巧」。

民主派會議召集人毛孟靜則認為,林鄭月娥一再強調整頓行政立法關係,但今日終露出拙劣的馬腳。她認為林鄭的言論失禮,明明親疏有別,卻又「撩交嗌,撩交打」,形容她為「梁振英2.0」。毛又指,政府所倡議的綜援方案及三隧分流兩項民生議題均未能獲得立法會支持,故逼令林鄭月娥「狗急跳牆」,需討好建制派,好向北京交代。

民主黨涂謹申則指,長者綜援問題如非重要議題,不會由行政長官親自宣佈。他指,政府本來就有責任向所有議員簡報新的政策方案,以及爭取所有議員支持,並就此約見全體議員。涂謹申續稱,如特首時間緊逼可以與其他官員分工約見,而不是「見一部分,唔見一部份」,「咁即係當一部份係議員,一部份唔係」。他認為,民主派議員亦是代表著市民,批評林鄭的做法已走火入魔。

公民黨郭家麒重申,沒有興趣再就約見林鄭爭拗,「老老實實,我見佢先唔舒服,不過都要爭取去見」,因事件本身牽涉到數以萬計的長者安老安排。他指,林鄭的改良方案只是遮醜布,民主派一直要求林鄭撤回收緊長者綜援。他續指,林鄭上任時強調自己會與梁振英作風不同,但如今她正正是帶頭破壞行政立法關係的人 。

工黨張超雄對於林鄭的改良方案表示「不收貨」,批評新方案未有包括長者現有的特別津貼,亦未有顧及到60歲以下、同樣積極求職的綜援人士。他又回應林鄭曾點名自己及邵家臻約見她討論民生問題,但全體民主派議員昨日要求會面,她卻稱自己事忙,然後與建制派會面,明顯是偏聽。

議會陣線梁耀忠亦形容改良方案是社福政策的大倒退,沒有理由不是面向社會,而只面向某部分議員。他斥林鄭月娥的做法已表示了她的政治選擇,只會拉攏同一意見的議員,長遠而言只是會製造分化。

photo_2019-01-18_16-20-45

建制派則認為政府從善如流,民建聯的梁志祥稱政府今次是願意聽取議會及市民的意見,稱改正措施是正確的,「總算聽咗我哋意見」。

葛珮帆提到,今次事件可見政府對長者的關心不足,認為當局應給更多關愛予長者和弱勢,「要同理心出發」。她表示,長者大半生對香港作出大量貢獻,「捱到六十歲,唔容易再搵到工。」她稱,今早仍然有長者傳訊息予自己,表明有能力的話,不想拿綜援。葛珮帆強調,長者需要的是安全網,呼籲當局關顧長者心理,「希望係切實可行的政策,而不是單純的補鑊。」

施治職業生涯最大的影響是「救命」

$
0
0

文:wing

阿仙奴守門員施治宣佈將在季後退休。這位捷克籍門將在效力車路士逾十年期間,除了屢奪重要錦標外,亦曾在2006年作客雷丁時頭部嚴重受傷。由他康復復出起,頭套就成為了施治標誌。而施治那次嚴重受傷亦令足球壇,或至少是英格蘭足球壇,出現了比起英超成立更重要的改變。

作者正在進行一個香港球迷文化研究,希望各位男女老幼足球迷可以協助作者完成一份相關的網上問卷。問卷不長,五至八分鐘即可完成,連結見此

話說當日施治的頭部被雷丁球員亨特(Stephen Hunt)頭部撞擊後,施治其實是有生命危險的。但他竟然要自己爬出比賽範圍外。當日還是車路士領導的摩連奴曾抱怨,施治要等待三十分鐘才有救護車送他到醫院。雖然雷丁的版本是:車路士軍醫原本覺得不需要將施治送院,到施治情況轉壞後車路士軍醫才在事發後約三十分鐘召喚救護車到場(而救護車再過七分鐘就抵達)。但無論如何,英格蘭足總也相當重視車路士就施治重傷一案的投訴。

英足總後來就訂下多項新規定,當中包括球場要有專供球員使用的救護車、球場的醫療設備要有改善、比賽場邊要有輔助醫療人員、在球賽時當值的醫生和物理治療師都要完成進階的復甦和急救課程。而這些措施很可能已對救回一條生命發揮關鍵作用。

2012年3月,保頓在足總盃作客熱刺。當日保頓球員梅安巴(Fabrice Muamba)在比賽中突然心臟停頓倒地。幸好在場救護人員已能在球場上利用心臟去顫器(AED機)為梅安巴進行急救。而由於新規定要球場備有救護車,梅安巴也可以更快地被送往醫院。換言之,施治重傷後的改良措施大大提高了梅安巴的生還機會。再加上當日觀眾席上有一位心臟科專家跑到球場協助救援工作,梅安巴大難不死。

對球迷來說,施治的職業生涯為我們帶來了多不勝數的精彩撲救。但對英超球員來說,施治職業生涯最大的影響,卻可能是令他們的工作環境更加安全。

團體天水圍發起「整治」水貨客 街工何惠彬稱未行動已先成功

$
0
0

左起:何惠彬、陸海天、巫啟航

(獨媒特約報導)農曆新年將至,天水圍一直有水貨客「肆虐」,區內行人通道受阻。天水圍民生關注平台、天水圍地區關注會和街工社區幹事何惠彬晚上在天水圍天耀商場外發起「驅逐天水圍水貨客行動」,以「整治水貨客問題,還我社區安寧」和「要求中港兩地打擊,堵截水貨走私集團」等口號,要求政府部門加強執法。有警察一早便到場維持秩序,而現場不見任何水貨客。何惠彬指行動前已去信予分區指揮官,警方亦隨即採取行動打擊水貨客,形容「整治行動」是未行動已先成功。

「整治活動」原定在星期四下午舉行,但及後推遲至昨晚。何惠彬解釋,事前曾通知政府多個部門,包括房屋署、勞工署、警務署、入境署等共七個部門,但只有警務署回覆並作出配合。他提到,警察亦隨即展開代號為「急流」的行動,成功打擊水貨客,情況亦有所改善,「呢兩日水貨客幾乎絕跡」。

無標題

何惠彬指,水貨客問題自上年十二月開始,高峰期接近三四十人聚集於天耀商場外,甚至蔓延至天水圍西鐵站,造成道路阻塞,嚴重影響居民的生活。他稱,天水圍的水貨客是沒有在區內消費,只是以天水圍作「中途站」取貨後方便乘坐巴士返內地。他又補充說,水貨客並沒有穩定的高峰時間,幾乎星期一至日都出現,亦可反映出走水貨的規模有所改變,變得更具多元化。

何惠彬補充說,由於天水圍鄰近深圳灣,加上天水圍有B2P「深西快線」巴士,對於運貨到內地是非常便利,質疑當中涉及「黑工」等入境問題。他指出,水貨客常聚集於天耀商場外「執貨」,認為刁涉及房屋署管理範圍,但署方卻沒有作出執法,要求政府部門承擔責任,並聯合執法長遠地解決水貨客問題。

無標題

天水圍民生關注平台的巫啟航則指「水貨客」三字已纏繞港人多年,認為「客」字是過份美化,斥已經達到干擾程度。他認為,天水圍水貨客的規模已遠超過粉嶺、上水等地的營運模式,「雖然警方有效率咁破獲咗一次,但仍會繼續觀察天水圍的民生問題,尤其水貨客。」

無標題

天水圍地區關注會的陸海天表示,作為悦恩區地區幹事和天耀村居民,深深感受到水貨客對天水圍居民的壓力,稱水貨客情況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直至他們宣告要舉行「整治行動」,警方才有所行動。陸海天表示,不是要「見一個趕一個」,而是希望水貨客不會影響市民生活。

街工行動前深夜退出聯署 何惠彬:梁耀忠事前已知道

「驅逐天水圍水貨客行動」由天水圍民生關注平台、天水圍地區關注會和街工發起,但街工在行動前夕深夜退出。何惠彬解釋稱,因為「整治行動」籌備時間倉猝,水貨客問題亦涉及政策和消費等問題,所以未能獲得街工執委的一致同意。但他強調,已向街工執委説明清楚,包括立法會議員梁耀忠,直言「梁耀忠事前已經知道,亦都冇提出反對,甚至邀請我星期一一齊落區巡視。」

無標題

何惠彬強調,今次行動是希望向政府部門施壓,亦不希望「整治行動」會引起街工執委的過多討論,稱「希望行動後我哋(街工執委)能慢慢傾,因為我仲要向佢哋交待返天水圍的情況,有啲可能佢哋都唔知,要睇聽日新聞先知!」

被問到會否遭街工「秋後算帳」,何惠彬表示不擔心,強調自己是為社區服務,更指街工在過去水貨客問題上並沒有明確的立場,形容是次行動是「摸住石頭過河」,能藉此讓街工知道如何日後應如何處理。

記者:陳紫晴、梁天心

【專訪】飛車邊青變區議員? 李國權的#15yearschallenge

$
0
0

(獨媒特約報導)經民聯油尖旺區議員莊永燦去年十一月病逝,「大南」補選將在3月24日舉行,社區前進的李國權表明積極考慮參選。十五年前的李國權會考成績欠理想,和朋友流連網吧,更一起飛單車到尖沙咀海旁,是不折不扣的邊緣青年。十五年間,李國權浪子回頭,做過社福機構和民間團體,今年更轉移從政,擬參選區議員。

這個早上,李國權在詩歌舞街,頌賢花園外街擺街站,他替街坊做身體檢查。李國權身上的是白恤衫和斜布褲,看起來有點不習慣。李國權亦不諱言,喜歡穿寫有分配公義的T-shirt 多點。

要談李國權,不是簡單一句「正了解不同光譜的想法」便能作結。那是2003年的事,李國權重讀中五,不但飛車到尖沙咀,晚上更不愛回家,後來做過多份基層工作,包括速遞、商場清潔工、藥房和網吧店員,「其實係逃避,當時無諗到未來。」再浮再沉,直至遇上社工天sir,對方把他帶回正軌,並介紹到香港遊樂場協會工作。

IMG_0428

七年社福機構 七年民間團體

李國權一做便是七年,七年間做過青少年就業見習計劃、青年大使、活動助理、朋輩扶導員、活動工作員和青年工作員。在這條木人巷,他學會和別人溝通的技巧,由不會帶活動、到主動叫咪和跟進個案。

2011年加入關注低收入綜援聯盟,李國權同時修讀社工,初時希望做外展工作,讓年輕人在被難棄時有選擇,「畢竟我曾經都係外展仔,做外展就等同執海星,但慢慢發現個海灘都係海星。漸漸覺得,應解決個浪冧埋嚟的問題。」

他希望透過政策倡議改變社會,「成日都反問自己,點解永遠都改變不到。由嗰時開始,已想到要做社區,跟議題。」

政府回歸後殺走市政局及區域市政局,區議會亦只屬法定諮詢架構,但李國權認為,區議會是促成政府部門落實工作的重要渠道。

IMG_0443

墟市議題滴水穿石

七年之後又七年,李國權在民間團體的七年間,在跟進墟市議題上可說是滴水穿石。

那是2011年年尾,李國權一個人、一雙手、一塊布和一堆貨,便到北河街街市外擺檔。他希望走入人群中,了解擺天光墟街坊的想法。「喺度諗點樣可以令大家走埋一齊,開檔就係諗因,擺檔就不如搞墟市。街坊希望不用走鬼、光明正大地擺檔。」李國權便開始和不同的政府部門打交道,更學識甚麼是官僚。

起點是深水埗的楓樹街籃球場,李國權和街坊要求在場內舉行墟市,但康文署把墟市列入非指定用途,把他們耍來耍去。李國權遂組織街坊,到康文署辦公室抗議和爭取會面,最後成功爭取在該籃球場舉辦了第一次見光墟。

其後每季一次,更和其他地區的團體促成「撐基層墟市聯盟」的成立,參與見光墟的街坊越來越多,小販、手作人、婦女和傷殘人士都有。

IMG_7336

望將墟市經驗帶落社區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為了令墟市議題進一步開展,李國權決定爭取地區支持,轉戰深水埗區議會,游說議員和官員參與墟市,從此成了區議會常客,「社會覺得墟市等如小販,小販等如社會問題。但我同佢哋講,辦得好,管理得好,會有掌聲,街坊又支持。」

時任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高永文的一句,「只要地區有共識,政府便會持開放態度支持」,更是墟市的及時雨。在2015年,深水埗九江街迎來全港首個獲政府和地區支持舉辦的墟市。「嗰次好感動,用地區工作手法去做,去搵法團同商舖去溝通同爭取信任。」

「希望將相對成功耕耘到的經驗,用返落社區。」社區前進在2017年3月成立,成員中有多人都是民間團體的資深組織者。李國權認為,要改變地區和社會需要有位置,「嗯,需要一個身份吧。」他在去年11月辭任關綜聯組織幹事,決定全職落區,「用心做,有很多可能性」。

記者問到,如果一旦參選並當選,第一件想做的事是甚麼。李國權苦笑說,僅大半年的任期,連撥款都申請不了,「有的是身份,但想藉此推動街坊站出來改變社區」。

IMG_0421

指街坊想法已變 聆聽不同光譜聲音

「大南」在2011年及2015年區議會選舉均有兩名非建制派候選人,連續兩屆出現撞區情況。社民連吳文遠在2011年空降「大南」,狙擊曾任油尖旺區議會主席的陳文佑,結果雙雙敗北。去屆歷史重演,青年新政趙旭光和民主黨馮文韜對壘,莊永燦再次漁人得利。

李國權透露,早前曾和馮文韜及趙旭光見面,希望聆聽不同光譜的意見,認為街坊的想法已改變,「佢哋會在意政治人物關心和留意甚麼」。他強調,縱使本土派和民主派想法不同,「但都唔可以當為改變社會而付出的人消失,例如因為旺角騒亂而入獄的人。」

「大南」坐擁有較多民主派支持者是事實,今次補選,可說是提早「處理」了撞區問題,九龍角落的李國章早前表示不考慮參選,兼退出組織。李國權認為如果「一對一」,民主派絕對有機會勝出。

在2016年,李國權便曾以社福同行的名義參選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最後落敗。去年的東區區議會「佳曉」補選,同樣是社福同行一員的李鳳琼不敵民建聯的植潔玲。今次將會是民主派兩年內第三場「有關」九龍西的補選,李國權承認有一點壓力,「而且可能係社區前進第一戰,必定要避免第三次落敗。」

IMG_0472

「唔好人等嚟抗議先傾」

「唔要係我建議,我一個人建議有咩意思?而係要同居民傾出嚟。」李國權承認,推動參與式民主一點都不容易,但都必須嚐試。

地區工作「難免」要聚人,尤其農曆新年將近,寫揮春和鎅水仙班更是不可或缺。李國權視之為組織街坊的手段,「如果玩完就算,為攞聯絡就唔係好想,但可以令到佢哋關注社區,就值得」。李國權便要求參加興趣班的街坊,把揮春和掛飾送給其他街坊,「一起再接觸街坊,走出社區」。

在訪問中,李國權開口埋口都是「街坊」,「係呀,叫慣咗。」

李國權希望做到與民共議,強調區議員的職責應是與民共議,「唔好等人嚟抗議先傾。」他表示,區議員應將早已知道的事情和議題和街坊傾談,平時亦要勤力地讓居民知道區內發生甚麼事,「他們知道重要過我知道」,「可能好老土啦,但區議員有責任將整個區的事情帶到落區。」

記者:麥馬高

四個七的南區人記憶

$
0
0

有人會好奇問:「點解連個價錢牌會去懷念?係咪因為會貴咗?」

在港島長大的自己會明白其實港島區巴士是十分便宜,由香港仔或者鴨脷洲跨過隧道去銅鑼灣只需$4.7,而更誇張的有由堅尼地城去北角只需$3.4 的巴士線。會懷念只因為超過二十年不變的價錢牌終於要換上新的。城巴香港島巴士線上次加價日是1997年12月1日,距今已二十一年。在今時今日的香港,二十年沒有加價的公共事業相信已經所剩無幾,所以今次城巴加價沒有港島居民太大反對聲音,反而大多數是「咁耐無加過,其實都應該嘅」。

作為在南區出生及長大的自己,由懂事開始到現在要工作,從家裡乘巴士往銅鑼灣及中環一直都維持在$4.7的水平。在南區大部分角落,無論在香港仔、華貴邨、海怡半島、鴨脷洲邨、利東邨、黃竹坑,又抑或置富花園,基本上大部分巴士也是$4.7,居民不用看價錢牌也能付足夠的車費。

以往沒有地鐵連接,每日$4.7巴士往銅鑼灣或中環轉車並且受香港仔隧道恆常擠塞折磨是南區人日常生活片段,所以在這種情況下,$4.7變成了整區人共同擁有的生活經驗。

當然時代巨輪不會停止,加價是通脹社會下的正常現象,只是有點不捨「銅鑼灣返南區全部四個七」的習慣將成過去,而這種習慣是由我還是幼稚園學生時期開始直至今日我成為了在中環的上班族之一。


從官方數字探索幾個動物保護議題

$
0
0

今早從財政預算案回覆中找到一些數字,可能有助大家了解目前政府對動物保護的投入和不足:

1)新界大規模發展開始,如何避免殺貓狗數字大增?

預計2019年橫洲和新界東北計劃將會開工,兩個區域合計的家養動物超過4000,社區動物若沒有全面落實絕育放回,數量更可在短期內急升。然而負責的部門(發展局和運輸及房屋局)對此幾乎毫無準備。

目前被迫遷的居民不能獲豁免帶狗隻上公屋、政府沒有投入資源在社區進行絕育和加強領養工作(領養數字一年不到1000)、沒有新增或擴大動物管理中心以長期收容更多動物(圖二)。如果不在短期內改善,結果一定是大量動物被遺棄,捕捉的流浪動物數目急升,最終因為沒人領養而被殺的動物將會「掉頭向上」(見圖一)。

49818049_2060740377325209_374257531708506112_n
圖一:漁護署捕捉動物、接收、獲領養及被人道毀滅的數字。

50217983_2060712367328010_8606954327623335936_n
圖二:動物管理中心的收容數目上限及收容動物平均時間

2)政府對動保團體的資助非常吝嗇

漁護署表示:「關注到大部分動物福利機構屬非牟利性質而且資源有限,政府自2011年起開始向這些動物福利機構提供資助,以在資源許可的情況下盡量支持他們的工作。」根據政府資料(圖三),動保團體申請的款額由2013-14年度的215萬,急升至2017-18年度的862萬,但政府批出的款額,最少48萬,最多亦僅60萬。而且60萬元的資助是由13個動保團體瓜分,平均一個團體不到5萬元。

50411577_2060712673994646_7979819815994916864_o
圖三:漁護署2017-18年度批予動保團體的資助金

漁護署過去五年捕捉流浪貓狗的數字大跌,2013年捕獲流浪狗4626隻,2017年是1566隻,2013年捕獲流浪貓2866隻,2017年是674隻(圖一)。明眼人都知道,捕獲流浪動物數字和人道毀滅數字成正相關,愈捉得少,殺得愈少。動保人士對流浪動物(即社區動物)的照顧正是數字大幅下跌的關鍵,動保人士多年無償投入時間金錢和心血,一年總額60萬的資助正正反映了政府的吝嗇和不負責任。

3)對虐待動物罪行的執法不重視

當政府重視一項罪行時,第一件要做的就是做好統計數字,了解情況。這是政府對毒品案的態度:每年多少人被捕,被捕人的年紀和涉及的毒品,定罪數目和刑罰都鉅細無遺。反觀對於虐待動物的罪行,漁護署居然連涉及被虐待的動物數目和類別,以及被捕人數都不知道,又怎能有效遏止罪行呢(圖四)?

50501235_2060712817327965_4734913290189144064_n
圖四:懷疑殘酷對待動物的投訴個案數目、檢控數字和刑罰

另外,每年不夠300宗投訴數字亦絕不能反映問題的普遍程度。在新界鄉郊地區,養動物比市區更普遍,但正由於自己的動物易受傷害(例如毒死),因此會有因擔心被報復而不敢舉報的問題。這些情況都只能靠當局建立更強大的執法團隊,進行更主動的調查,這也是訂立動物保護法的同時應該兼顧的。

未來一年,我們團隊會繼續和動保團體合作,在各項動物議題上發聲,並爭取政府在財政預算案中撥出更多資源予動物福利。有意見歡迎提出。謝謝。

圖表資料來源

250人遊行抗議政府hea立動保法 促全面保障動物權益

$
0
0

(獨媒特約報導)政府擬訂立《動物福利法》,但多個民間團體憂慮新訂的法例不全面,「香港動物福利法(民間草擬)」昨日(1月20日)發起遊行,要求全面檢討法例,並保障寵物以外的動物權益。

議會陣線毛孟靜、土地正義聯盟朱凱迪、新民主同盟范國威、人民力量陳志全等多名立法會議員,以及關注動物權益的團體,共約250名遊行人士於下午2時在中環遮打花園起步,遊行至政府總部東翼前地公民廣場。不少遊行人士帶同寵物參與遊行集會。

IMG_2713

毛孟靜發言指出,隨著時代轉變,動物權益受到廣泛關注,她認為政府所倡議的《動物福利法》是「寵物為本」,忽略其他野生動物,希望政府新訂的法例內容「唔好好似百子櫃執出嚟咁散」。

朱凱迪指新界東北即將發展,村民被逼遷,多達5,000隻貓狗面臨被遺棄。他批評政府只安排村民入住公屋,但未有方案安置他們所飼養的貓狗,成為遺棄動物的幫兇。朱凱迪要求政府增撥資源給動物管理中心及提供完善的安置方案。

范國威指,香港的動物保護法較國際社會落後,仍出現無日無之的殘酷虐待動物事件,促請政府參考世界各地,將動物保護法類別上加入責任條款,制止殘酷虐待動物的事件發生。

陳志全以近日收緊長者綜援作例,「長者都仲話有張票係你,但動物是無票」,斥責政府漠視動物權益,「執法不力是紙上談兵,敷衍立法就更可恥」,促請政府全面檢討法例。社民連副秘書長周嘉發要求推行絕育放回,不要將拯救的責任放在義工團體上。

不少參與人士帶同寵物一同遊行。(3)

救救港豬代表Joyce表示,農場動物往往受社會忽略,亦涉及消費者的道德責任問題,但牠們亦都是有思想感情的個體,例如豬喜歡玩泥沙,但夾欄令牠們難以轉身。

素看地球戴秀惠指,她的狗Cissy已經長達4年吃素,除了要減輕耳朵發炎,亦希望傳遞「禽、畜、魚都是動物」、「愛一種動物就不要傷害另一種動物」的信息予大眾。

遊行集會於下午5時結束,集會義工呼籲在場人士出席下月17日在灣仔會展外舉行的反皮草貿易集會。

IMG_2749

記者:陳紫晴

港大候選會長稱申冤不需公民抗命或暴力 被問例子即調頭走

$
0
0

(獨媒特約報導)香港大學學生會2019年度中央幹事會候選內閣「蒼傲」早前接受港大學生會校園電視的訪問時,聲稱不反對政府取締香港民族黨、政府DQ議員乃公平裁決等等,惹起極大爭議。港大學生會周年大選諮詢大會於今日一連五日舉行,近百位同學出席圍攻,多名會眾斥責他們含糊其詞、邏輯不清。

多家傳媒亦在論壇開始前追訪候選會長鄭鎮熙,被問及其政治立場時,他表示很多國家都有冤案,但即使他們致力申冤亦不會採用暴力或違法達義的公民抗命,而最終他們都能取得成功。隨後有記者追問他所指的是哪個國家的抗爭者,他未有回應便轉身離開。隨後又上前表示諮詢大會即將開始,希望各方配合。

IMG_1493

諮詢大會進行期間,有同學斥候選內閣立場模糊、宣傳不足,並邀請在場了解候選內閣政綱理念的同學舉手示意,惟無人舉手。鄭鎮熙反指諮詢大會出席人數不多,「sample size太少」,不能作準。他又舉例要求在場支持港獨的人士舉手,未料有多名同學迅速舉手。台下傳來一陣竊笑,鄭鎮熙則堅稱諮詢大會的反應未必反映現實。

被問及倘若「佔中三子」之一、港大法律系副教授戴耀廷教授被判罪成,他們是否同意校方褫奪其教席。鄭認為校方有自行決策的權利,他們尊重校方所有決定。台下會眾幾番追問,鄭指同學如不滿校方決定,他們仍會反映同學聲音。

鄭鎮熙早前接受校園傳媒訪問時,曾把「人大釋法」修改《基本法》比喻為容許後人不斷修改、完善的書,有同學追問,鄭表示需要尊重人大常委會已解釋的法例,但他相信香港法例已完善,人大毋須再釋法。

IMG_1497

候選內閣的三人聲稱原先他們素不相識,但及後承認他們因為出席一場飯局後認識,並產生參選學生會的念頭。有會眾要求他們解釋該場飯局的由來,鄭回應是朋友飯局,「無必要透露詳情」。

鄭鎮熙顯然對諮詢大會的發言形式並不熟悉,多次未有舉手示意或未向大會主席致謝便回應問題,需要大會主席及台下會眾不斷打斷提醒。

《學苑》相關報導:背景及會務篇外務篇校務篇
候選學生會內閣感被分黨分派、故意抹黑 國歌法、二十三條可以諮詢公眾為大前提下立法

記者:湯偉圓

東北村民拒政府拆遷方案 堅持農民必須留在農地

$
0
0

(獨媒特約報導)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將於明日討論古洞北及粉嶺北新發展區撥款申請,當中包括粉嶺馬屎埔農戶的安置方案。然而,馬屎埔村村民上周才突然收到發展局建議的「特殊復耕計劃」安置方案。局方向村民提出18個可供租用的農地選址,並斷言拒絕「耕住合一」的方式。逾二十名馬屎埔村民批評安置方案欠缺誠意,不會接受方案,重申「耕住合一」的訴求,強調「農民必須留在農地」。

_DSC6447
馬寶寶農場成員袁易天

馬寶寶農場成員袁易天表示,在上周二收到發展局聯絡,表示翌日開會商討安置方案。袁稱,發展局僅在會上提出18塊土地選項(政府土地10塊;私人土地8塊),予村內農戶租用,彌補將受影響的30塊農地,並強調不會實行農戶一直提倡的「耕住合一」原則,只計劃在蕉徑農業園的範圍內提供約150呎的宿舍,供農戶留宿。

袁易天炮轟局方拒絕「耕住合一」,已反映政府「唔係想搞好農業」,重申「耕住合一」是農戶的基本生存條件,「農民必須留在農地」。他又指,政府要求農戶於今年年尾內遷走,但一直沒有完善的安置方案,「一家人又點可能住150呎宿舍」,加上時間倉卒,令農戶頓變「耕種難民」,「搬屋都幾個月啦,依家係搬幾十戶農地喎」。袁直言,發展局所提出的農地選址並不理想,有選址遠至深圳河、有選址位於野豬出沒的山地、大部份選址面積亦不足一斗地,不符合農戶四斗地的需求,「有冇山水?有冇電?咩都冇講」。

_DSC6472
蕉徑長瀝關注組成員梁德明(中)、農夫譚偉文(右)

於蕉徑耕種的農夫譚偉文則稱,「耕住合一」對農夫而言是必要的條件。因為農業通常是家庭式經營,農務工作都是「邊個得閒就邊個照顧住先」,加上有時農作物在收割後仍需加工,「冇可能收完再搭車上樓嘛」,所以農地有必要與住處相鄰。他指有一直跟進蕉徑農業園,與政府代表開會,並要求「耕種合一」,但官方從來沒有清晰交代,直言「冇呢樣(耕住合一),冇農民」。

蕉徑長瀝關注組成員梁德明質疑,政府急於提出方案是希望在四月一日本財政年度完結前通過撥款。他指撥款最邪惡的地方在於,政府將粉嶺北前期工程撥款綑綁在「基本工程儲備基金整體撥款」之中,連同其他民生工程一同審議,令反對撥款易被扣上「阻礙民生」的帽子,變成令農戶成為戰靶。

_DSC6477
左起:馬屎埔村民盧永燊、區晞旻

馬屎埔村民盧永燊就表示,村民現正受政府及地產商恆基夾擊,逼使他們盡快遷走。他指,恆基在強行圍封農地後,村民每日都遭受地盤工程滋擾,有時是打樁所產生的噪音,有時則是鑽挖土地所帶來的震盪,歷時已近一年。盧指,村內大多數是長者,地盤與民居就只有數米之距,慨嘆「計劃一直在折磨村民」。他又稱,有村民曾不適而召喚救護車,但因地盤封閉了原本村內的出入道路,需靠居民引路而延誤救治。

_DSC6550

記者:周頌謙

承建商陰招盡出圖逼遷 馬屎埔村民日夜忍受未言降

$
0
0

潘太

(獨媒特約報導)2016年6月,馬屎埔村遭地產商恆基強行收地,村民以血肉之驅抵擋挖泥機進佔的畫面仍歷歷在目。時隔兩年,村口的農地已被鐵板圍封,內裡已滿佈打樁機、鐵枝及吊臂,而工程已展開將近一年。衝突過後,村民所面對的是日復日工程滋擾,難怪村民盧永燊也慨嘆:「計劃一直在折磨村民」。

_DSC6477
村民盧永燊

說起村內的地盤,盧永燊便滔滔不絕,滿肚苦水,不吐不快。他指出,地盤首當其衝所帶來的是噪音,「每朝未夠八點,佢就開機」,隨即便向記者指住那部名為「大口徑鑽孔樁」的紅色機器。鑽孔樁開動後會發出「暈暈聲」,最高更超過90分貝,而且鑽孔樁座落於靠近民居的位置,令村民都不勝其煩。雖然地盤有設置隔音布,但可見隔音布樣式不一,甚至未有完全架起或已經掉落。盧永燊半開玩笑說:「可能知道今日有記者嚟,就唔敢開工,無法俾你知有幾嘈」。

_DSC6564

盧永燊曾就噪音向環保署投訴,但得到的回覆竟是稱,鑽孔樁較撞擊式打樁不同,本身並不受正常工時限制。盧表示,現時地盤只有兩支鑽孔樁,之後還會多加三支,並得悉承建商稍後將會同時開動兩支鑽孔樁施工。村民的噪音惡夢恐怕只是剛剛開始。

_DSC6531

不斷的工程滋擾,村內的長者必然是最深受影響的一群。住於村內逾60年的潘太由於行動不便,平日已鮮有外出。以為在家千日好?近一年她就飽受地盤工程的影響。潘太的農地就在住處門前,平日女兒會幫忙種植芹菜,守候已60年的家園現時與鑽孔樁就只有50米距離。潘太指,打樁聲於年前出現,有時會被打樁聲嚇一跳,令她心緒不靈,甚至晚上也無法安睡。她向記者說道,前兩天才因此去看醫生,「你睇啲藥都未食晒」。她續稱,受影響的還有正就讀小學的孫女,「功課都做得唔好啦」。

_DSC6522
原本小徑已遭圍封及截斷

盧永燊表示,除了地盤噪音,還有大大小小的「手段」逼令村民就範,例如封村路、勾斷食水管及非法填塞河道建橋。盧稱,承建商因封地而截斷了原本通往村內的小徑,有年老村民曾因身體不適而召喚救護車,但由於慣常出入道路被封,需靠居民引路而延誤救治。盧永燊表示受議案及環境夾擊,無非都是想令村民盡快投降,但他就是不屈服,並斬釘截鐵道:「唔會因為咁而投降」。

_DSC6529

_DSC6548

_DSC6567

記者:周頌謙

Fake News無遠弗屆 2019要提防主流媒體

$
0
0

NHK去年十月的短單元劇《Fake News》,劇中討論媒體盲追PV,討論網媒的角色……等等。假新聞發展至2019,討論還停留在網絡新聞,似乎有點落伍。

《大公報》頭條報道「蔡(蔡英文)密使見學動『學動』授『獨』計」,台灣《自由時報》澄清,《大公報》將《自由時報》政治中心副主任「搞錯」成蔡英文的「密使」,連新聞人物都弄錯,幾乎可以寫入香港新聞歷史。

我們經常以網絡「假新聞」警醒市民:Fake News當道,要多加思考。那主流傳媒的「假新聞」,難道我們視而不見?

新聞人都建議市民多加思考,認識傳媒,不用怕它,多與朋友談新聞,在民間多加辯證,這些都是有益無害的腦部和口部運動。對於香港人,只要Who、 Where、 What、When 資料無誤,文尾加一個學者評論How便是一則完整無缺的新聞。現在假新聞的問題在於:我們界定一則「假新聞」的門檻太低了!多年來寵壞了香港的新聞界。

上述那些連其中一個「W」Who 都弄錯,市民可以斷定是假新聞。那些無考究、誤導讀者的新聞,在我的標準,都是「假新聞」的一種。

去年12月,台灣名導鈕承澤捲入性侵案,隨即削髮,引起公眾關注。《台蘋》頭版報導,無稜兩可的推測此舉「可能」為了逃避驗DNA。及後,多間媒體包括《台蘋》記者都向律師求證,在12月9日報道這樣避採DNA是不可能的事。到了今天,在《台蘋》網上版有關鈕承澤避採DNA的即時新聞與日報港聞都不知所踪,但網上仍然有其他媒體猜測「渣男」鈕承澤削髮的因由。香港代表要數TVB,去年無綫電視在節目中聲稱流浮山可以生食生蠔,漁護署堅決澄清這是不可以。此證明假新聞不分媒體的性質,公眾不要先入為主認為,主流媒體的報道便不會錯。

最近經典的一則國際新聞應該是華為的太子女在加國被拘捕後,一則網聞指出歐洲國家因杯葛華為令當地網絡斷。內地是製造假新聞的能手,只要標題夠搶眼,捉到讀者心理,內容「易入口」,讀者很快先引為主。內容不能求證,不用引述真實的人,只要加上「網民:___ 」,這便變成一則似是疑非的新聞報道。這些技倆,仍然騙到不少人。

當提及假新聞,不要一味提醒長者不要信那些私訊Fake News,假新聞這回事知識份子也有機會中招。今日報紙雜誌的那條求真線越退越後,那些在未求證的資料上,再加些價值觀和推測。「公信力」是主流媒體與KOL的一大分別,這是傳媒的資本,是其生財工具。媒體應不會是「故意」去般弄是非,自從有了4G,即時新聞興起,媒體或者感染了網絡的那份「不認真」,同時適應了網媒的速度感,對了無讚,錯了無人記得,乏人討論,於是便用流水作業的方式胡混過關。

在電視劇《Fake News》的總編着女主角多「炒稿」,笑女記者花時間做偵查報道是「工資小偷」,總編堅信PV(點擊率)是王道,勸女主角「請放下記者的尊嚴」,不要花時間再到現場探訪。這種「反智」氛圍,同樣瀰漫在不同的媒體。媒體在倒「公信力」,小市民慨嘆,新聞新假難分,最後索性不看新聞了。

記者要放下尊嚴,我從不反駁。

求真是人類的智慧,記者可以不要尊嚴,但你的生存(讀者/記者/傳媒高層)要不要腦袋?

原文刊在作者 Medium

【削長者綜援】社福界批折衷方案未能彌補差額 促擱置計劃

$
0
0

(獨媒特約報導)政府上星期就收緊申領長者綜援年齡推出「支援就業支援補助金」折衷方案,向60至64歲申領人發放每月1,060元的資助差額。香港社會服務聯會、香港社會工作人員協會、香港社會工作者總工會,和社福界立法會議員邵家臻組成的「三會一方」今早行記者會,重申反對當局削減長者綜援,認為折衷方案即1,060元的差額比現時的津貼差距甚多。他們不滿政府在沒有諮詢社福界的情況下,便強推折衷方案。

受影響的60歲至64歲健全長者,將無法申領長者綜援每年2,240元的「長期個案補助金」及每月340元的「社區生活補助金」共2,580元;並不能繼續申領電話費、交通費、眼鏡費等特別津貼。三會一方建議政府提升資產審查至48,500元和補回2,580元的差額;並維持可領取的相關特別冿貼,讓長者自願參加「自力更生綜合就業援助計劃」而不規定工作時數;並要求政府做好就業支援及增加長者可從事的職位。

IMG_2756

邵家臻炮轟政府所推出的折衷方案引起社福界強烈不滿,指折衷方案對60至64歲長者的支援不足,亦無助改善他們的就業狀況。他認為政府有必要「帶頭」聘請長者,降低長者標準工時,但不能單以就業為作標準,而忽略就業質素、幸福感和工作參與度等其他目標,並加強長者就業支援及保障身心健康。

_DSC6684

香港社會工作人員協會會長梁佩瑤斥政府忽視業界的訴求,指「支援就業補助金」每月補回的成人綜援的1,060元,只是長者綜援與成人綜援的差額;但成人綜援個人無法申請每年2,240元「長期個案補助金」、每月340元的「社區生活補助金」以及電話、交通、眼鏡,以及牙科治癒等特別津貼。

梁佩瑤又補充說,有不少接近60歲的長者是患有長期病患,雖能自理但不能工作,對他們而言再等5年是非常困難,強調社會是要承擔,批評措施一意孤行,政府逃避責任。她指出「自力更生支援計劃」由非政府機構負責,折衷方案會增加社褔界的壓力,同工難以應付。

IMG_2757

香港社會工作者總工會會長倫智偉提到,59歲人士需要工作120小時,但政府折衷方案則規定60-64歲長者工作60小時,質疑「條數點計出嚟」。他批評方案是欠邏輯,亦不符合勞工法例,指60-64歲長者得不到勞工法例保障,「政府口講要支援,但冇配套的配合」。倫智偉又以「葉公好龍」比喻政府折衷方案,強調「細節要睇清楚」,要求取消60小時的規定工作時數。他補充說,「自力更生支援計劃」 處理受助人仕的員工十作繁忙,擔心「支援就業補助金」會加重工作量,批評政府依賴服務單位。

IMG_2759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業務總監黃健偉指出,社福團體沒有機會與政府對話,認為當局鼓勵長者就業,但「支援就業補助金」的折衷方案是懲罰性,斥責政府沒有整體了解長者的勞動市場,忽視他們大半生為香港的貢獻。他指現時的長者就業配套不足,希望政府能採納社褔界的建議。

有記者問到,若林鄭月娥不接納建議,三會一方會否有進一步行動。邵家臻指三會一方暫時沒有討論,但已呼籲26間社福機構不要投標「自力更生支援計劃」;梁佩瑤指方案「嚟得好急」,並非一個人的事情,需要與管理層管理層。她強調關心社工人手、就業配套、僱主的意見等等,不太希望導致社會分化。倫智偉則強調折衷方案涉及業界長者服務的同工,以至整個社福業界,亦會考慮呼籲團體不要遞交投標申請。

張建宗約見民主派 邵家臻指要見的是林鄭

署理行政長官張建宗今早稱,昨日已去信民主派立法會議員,邀請對方在星期四見面,邵家臻下午回應時稱,民主派是要求與林鄭月娥直接會面,指當局安排政務司司長代表接見是「降呢」,亦指民主派只會派少數議員代表出席。邵家臻強調民主派要求直接溝通不是為面子,而是針對社會長者福利。

記者:陳紫晴、周頌謙


劇場筆記:《短暫的婚姻》

$
0
0

沒有看過《短暫的婚姻》電視劇版本,就直接欣賞舞台劇。一如想像,林海峰的表現強差人意,在劇的緊湊高潮卻表現出一種違和的喜劇感,浪費了他對手禢思敏的出色表現。林海峰演心野的大男人尚可,但到愧疚、恐懼、掙扎的幾個轉折位都稍欠說服力,反觀另外三位演員的情緒轉折都處理得得流暢自然,可謂這次演出的一個小敗筆。

故事的骨幹寫得聰明且有意思,直接間接將四段婚姻(潘燦良與亡妻、林海峰與禢思敏、林海峰外遇對象的、楊詩敏與前夫)寫進對理想婚姻的討論裡。最有意思的是潘與亡妻的一段,先寫他的忠誠與深愛,彷似理想的愛情,然後寫他思想出軌,再寫林海峰質疑他在亡妻生前應該待她不好,潘竟然沒有否認......每段婚姻都不完美,都複雜難懂,留下的只有一份憧憬—潘所說的一個關於六十年「短暫的婚姻」的故事。

莊梅岩的劇本寫得不俗,金句連連,雖然有時候對話稍嫌造作,有損真實感,但劇場、電影可以完全寫實嗎?這點不真實還可以接受。不知道是否莊對角色的偏心,兩位女角的對白寫得尤其好,楊詩敏的對白處處是亮點,鬆緊起伏有度,帶動劇情發展;禢思敏的平淡自然,踏實合理,支撐着整部作品的真實感。兩人對質的一幕精彩,將林潘二人的天台對話比下去。後者是全劇最造作的一幕,讓節奏略變鬆散,很可惜。

楊詩敏與禤思敏的表現精彩,前者更是驚艷。潘燦良也演得好,而且角色難演,要在平淡抑壓的情緒空間裡演出各種轉折變化,他已經處理得難以挑剔,無奈後段好些對白太直白,例如天台對話中訴說對亡妻的感情,與他全劇的性格情緒皆格格不入,他演得較吃力。我想潘燦良適合演林海峰的角色,輕挑的部分似他在《謊言》的演出,其他情緒爆發則是他駕輕就熟的拿手好戲。林海峰的演出雖然不完美,但他演輕挑的大男人有喜感,挺討好。

整體不俗,如未有看電視劇的不妨入場欣賞。

民主派僅林卓廷支持東北收地 土盟批背棄立場

$
0
0

林卓廷

(獨媒特約報導)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今午討論古洞北及粉嶺北新發展區主體工程、詳細設計及特設現金津貼撥款,當中包括粉嶺馬屎埔農戶的安置方案。多名民主派立法會議員表明反對支持撥款,惟民主黨立法會議員、北區區議員林卓廷卻表示支持將撥款呈交工務小組,遭關注團體土地正義聯盟批評背棄立場。

WK
尹兆堅

馬屎埔村村民昨日召開記者會,批評發展局的安置方案無視了「耕住合一」的原則,指政府建議的地段偏遠、耕種條件存疑。民主黨林卓廷在會上率先發言,質問局方北區的交通配套安排,以及會否聆聽馬屎埔村民「耕住合一」的要求。在林卓廷提問後,委員會主席、民建聯梁志祥詢問林卓廷「係咪支持?」,林隨即表示支持通過撥款;而同屬民主黨的尹兆堅在之後提問環節則稱仍對撥款有疑問,未有表達立場。

土地正義聯盟隨即於 Facebook 發文,譴責林卓廷支持撥款,並指對方已不只一次「轉軚」,要求民主黨清楚交代立場。

林卓廷傍晚亦發聲明「還擊」,指有關團體未有提及他在會上多次跟進區內的交通配套,以及確保農民的收地安排妥善處理,做法令人遺憾。林卓廷認為,新界東北發展區增加逾4.85萬個公營房屋單位,有助抒緩嚴峻的房屋問題。

聲明中亦表示,民主黨在過去已多次向政府表達對新界東北發展項目的意見,政府亦在去年回應民主黨的訴求,公佈新的特惠補償及安置安排,因此早已於去年6月的北區區議會上,林已表示會支持政府新修訂的補償方案。

AY2
楊岳橋

會議上,發言的民主派均反對或未有表明支持撥款。公民黨楊岳橋在會上表明公民黨反對通過撥款。他指粉嶺及古洞的村民一直要求是「不遷不拆」,現時已讓步至「耕住合一」與「先安置,後動工」,形容訴求並不是天荒夜談的要求,質疑政府為何不能滿足村民。人民力量陳志全與工黨張超雄亦異口同聲,表示反對撥款。

新民主同盟范國威則指責政府就馬屎埔農戶的復耕方案未有顧及農戶的實際需要,建議政府「與其搵地,點解唔同地產商磋商安排原址復耕?」。

NHH
發展局常任秘書長甯漢豪

發展局常任秘書長甯漢豪回應,稱預計受影響的30名農戶會在2020年下半年至2021年中遷出,強調「仲有時間協調」。她表示,政府一直有協助農民復耕的計劃,安置方案物色了近4公頃的政府土地予農戶租用,所選地段全是北區的農業地帶。然而,甯漢豪稱,現有政策並不容許農民在政府土地上實行「耕住合一」,政府只會酌情處理在私人土地上「耕住合一」的申請。

發展局局長黃緯綸,指局方有安排高密度樓宇安置村民上樓,但就堅拒在政府土地上作「耕住合一」,「如果你話要喺農地上住,對唔住,我哋做唔到」,重申沒有在農地上長遠居住的安排。

CD
朱凱廸

朱凱廸提出臨時動議,要求收回粉嶺高球場作替代方案,但最終以6票支持、16票反對遭否決。他又批評,發展局的復耕方案是「假選項」,指農戶看似有18塊土地可供選擇復耕,但政府卻一早「落閘」,拒絕「耕住合一」,並不能讓農戶日後安身立命。

發展局常任秘書長甯漢豪繼續「死撐」,指局方已「盡咗能力」,重申現時政府是沒有「耕住合一」的方案,將與村民繼續溝通。在建制派護航下,委員會主席梁志祥亦宣布議案獲得大部份議員支持,將於工務小組續議。

土地正義聯盟組織幹事吳卓恆在會後向獨媒表示,土盟的立場一直是反對新界東北發展,要求「不遷不拆」。他指政府現時推行的方案根本不足以令村民收貨,「莫講話不遷不拆,連耕住合一都未滿足」,不理解林卓廷支持撥款的理據。

對於民主黨聲明,吳卓恆指林卓廷將房屋問題與農業發展對立起來,是民間組織一直不同意的說法。對於發展局就於政府土地上「耕住合一」落閘,吳則指過去政府亦有在官地上容許農戶搭建寮屋的牌照申請,「絕對唔係佢講咁困難」,質疑政府找藉口推塘。

記者:周頌謙

與林卓廷商榷︰政府的新賠償方案根本就係呃人

$
0
0

林卓廷想支持政府,咪支持囉。

民主黨對新界東北的立場,亦早就預期會軟化,梁振英花了大量社會資源去打造的「土地供應短缺論」,消減了社會運動的壓力,係為佢地軟化做好了下台階。

但林剛剛發表的〈民主黨就新界東北第一期撥款立場的聲明〉,就有極大的誤導成份。

難免要稍作澄清,以正視聽。

1 有關林議員聲明的1A部分,政府所聲稱的「房協安置」的安排,基本上係徙氣的,純粹係好過冇。

因為百和路或古洞的專用房協屋邨,至少對前期和第一期的受影響住戶而言,肯定係趕唔切清拆前起好。

即係住戶即使想去專用房協屋邨,都要先去暫住單位(公屋或非指定的房協),去左暫住單位,仲會搬咩?但暫住期一過,就不可「免審查」,要面對經濟審查及富戶政策,即係可能要焗住又搬多次,去番專用房協單位,所以成件事係相當煩和擾民。(從設計去看,係引誘逼遷戶去購買房協單位)

如果政府的安置係免審查公屋,就能避免一部分呢啲問題。林生咁都收貨?

2 有關林議員聲明的1B部分,林議員似乎認為,「為合資格住戶放寬現金特惠津貼資格及加大津貼額」,是改善了原來的補償。

呢個所謂 plan(今年7月在財委會通過,民主黨在席全投贊成),完全係欺騙性的,根本就少左錢。政府自己都話,如果有人按照新 plan 賠少左錢,咁用番舊 plan 照計。

首先,政府話將普通賠償與特惠特設賠償劃一。但其實,近年菜園村和兩大新發展區(洪水橋和東北),都係用特惠特設,而不是普通。所以劃一其實即係低左。

其次,政府聲稱最高賠償增至120萬(特惠特設賠償最高係60萬)。但其實相對特惠特設,係加入左面積系數,你間屋滿一千呎,才會可能拎足120萬,但普遍寮屋係三四百呎左右,即係四五十萬,咁比起本來唔考慮面積、只考慮居住年期的60萬特惠特設賠償,其實係少左。

It's just a blantant cheat。林議員不去指出,仲要陪政府一齊講大話?

3. 有關林議員聲明的第2點,民主黨會密切跟進石仔嶺老人院的安置事宜。

其實正如張超雄議員話齋,當年時任發展局局長陳茂波,係特登打電話俾佢,話一定做到老人院新舊無縫交接,來遊說張超雄支持。

而家新聞已出,證實左新老人院建成,一定會比舊老人院清拆遲幾年。即係,數已走。

咁都唔反對?密切跟進?同建制派有咩分別。

4. 有關林議員聲明的第3點,pressing housing need,所以就要贊成目前的新界東北計劃。

你遮住個名,我仲以為呢堆對白係梁振英講的。

係人都知,政府係玩緊一套刻意對立「有住屋需要的基層巿民」和「被逼遷村民」的賤格語言。

亦係人都知,明明即時有大把地,可以做過渡性房屋。又例如粉嶺高球場根本唔駛收地,一唔續約佢就玩完啦。

甚至,在新界東北發展區範圍內,預留做創科的土地,根本就未有實質用途。

預留俾發展商透過換地來興建私人樓宇的,當中有相當部分已經冇人住,換地談判亦超慢,4年來只係傾左兩單。中止換地,改為徵收現在已冇人居住的發展商土地(如「鬼屋」)去興建公屋,咁咪可以減少逼遷囉。

林議員咁積極推銷政府邏輯,咁點解唔企過對面呢?

5. 土盟有朋友指出2012年民主黨反對新界東北的立場,話佢地出爾反爾。

林議員就強調「民主黨從來冇話不遷不拆」,含冤莫白。

事實上,今天反對目前政府東北規劃的議員,亦冇話「不遷不拆」,只係要求善用高球場,減少逼遷,合理安置,唔好出口術。所以,其實係林議員將反對政府的議員打造成「原教旨式反發展」就真。

6. 以上已冇講農戶安置幾咁離譜,青苗賠償制度幾多問題,動物安置政策更完全欠奉。

結論︰支持政府真係唔緊要,阿公會記住你,選民會記住你,退黨的反對東北前黨友會記住你,everything fair and square。

但唔好做政府方案推銷員,誤導巿民,大話講一百次(「放寬現金特惠津貼資格及加大津貼額」),仍然係大話。

過度設計呃超支 難怪香港基建全球最高

$
0
0

原題為《沙中線紅磡站聆訊中部份專家揭發過度設計》

沙中線紅磡站被揭發有削鋼筋、鋼筋未扭盡或甚至無扭入螺絲帽等情況,政府成立的獨立調查委員會正在進行聆訊,上星期開始由各方的專家證人作供。其中最受人注目的莫過於由委員會委聘的獨立結構工程專家、RPS Consulting Enginneers 董事 Don McQuillan。他引述港鐵的專家證人 Mike Glover 的講法,認為「抽走東西走廊底層的五成鋼筋結構仍安全」[1] 他又引述螺絲帽供應商人和進行的測試,稱即使鋼筋只扭入60%、即26毫米已非常安全。[2] 他更聲言『月台層板底部根本毋須承受拉力,即使以竹枝取代鋼筋都照樣安全!』[2] 而他的看法亦與港鐵的專家證人和禮頓的專家證人大致相同。[3] 禮頓的專家證人 Nick Southward 更多首次揭示位於東面連續牆的設計改變,原來東面連續牆頂部由原設計的24枝螺絲帽接駁,改為36枝連續鋼筋,他稱這對結構性能及穩定性均無影響,且彎曲強度更增加百分之五十。[4]

三位均是專家證人,在聆訊中一般不會故意講大話,禮頓和港鐵的專家證人尚且可能各為其主,但委員會的專家證人無誘因幫口,所以大家應該從另一個角度去理解專家們的證供。事實上,港鐵的專家證人 Mike Glover 重申,自己並非要找出工程的不合規之處,而是由安全角度出發,找出更低的可接受水平 [2];換言之,他們並非證明現時的偷工減料情況仍然合格,而只是說明是仍然安全而已!


圖1 沙中線紅磡站圖則

他們一致認為結構仍然安全的原因明顯是因為過度設計(over-design),McQuillan 認為東西走廊底層不使用任何鋼筋,亦無礙結構安全,他形容「所有鋼筋都是過份提供」。[1] 為什麼工程師要過度設計?這並非法例要求高安全系數,而是根本完全不需要鋼筋承受拉力的地方也加大量鋼筋,本來的設計師已經加上24支完全沒有用的鋼筋,但禮頓還要再在沒有得到建築事務監督批准的情況下再加大至36支完全沒有用的鋼筋,然後馬馬虎虎地愛扭不扭的亂搞一通,反正根本用竹枝都夠力,扭多扭少有何傷肝!這可能揭發更大的問題:

首先,禮頓修改鋼筋圖則卻未有給予屋宇署審批,其中尤其是東西走廊月台層板頂層。專家證人卻指出原來加多了鋼筋數量,大家可能記得,有報導指項目訂購的鋼筋數量比原設計多出很多,卻沒有報導原因。疑點一:為何要加多無用的鋼筋?又不敢給屋宇署知?

過度設計(overdesign)在行內是一種常用作加大建造費,索取超支的門徑,可透過VO追加工程造價,但報導沒有交代禮頓有否向港鐵提出VO追加更改設計和增加鋼筋數量的工程金額。

由於禮頓自製過度設計,所以對工程質量監管掉以輕心,這是人之常情,當你知道鋼筋其實不是用來承托,而是加大利潤,尤其在業主要你趕工期間,自然輕易接受甚至提出削鐵,不扭盡,全不扭等節省時間工序,以賺取更高的追工費。

從三位專家的供詞,似乎香港工務工程的過度設計情況非常嚴重,怪不得香港的建造成本世界第二高,而且超支不斷,予取予攜。本來過度設計可以提供多一層的安全系數,但當過度設計是由承建商自綸自導自演,失去監察制衡,容易出現偷工減料的現象,安全系數反而變成承建商賺取更高利潤的捷徑,而且有時會偷工減料偷過龍,出現意外。最奇怪是為什麼其他 Parties 會一齊放鬆監管?莫非獲利齊齊分?否則一般專業操守必然會確保施工與設計圖則相符,即使明知過度設計,但專業責任必須向社會交代,工務工程由市民付費,過度設計也不能接受偷工減料,否則違反聘任合約,專業失德。

[1] 香港01 (2019a) 【沙中線】委員會專家證人:東西走廊底層不用鋼筋亦無礙結構安全,1月18日。
[2] 蘋果新聞 (2019a) 【豆腐沙中綫】標準拉至新低!委員會專家:用竹枝取代鋼筋都安全,1月18日。
[3] 蘋果新聞 (2019b) 【豆腐沙中綫】港鐵專家證人:鋼筋接駁差不影響安全,1月18日。4
[4] 香港01 (2019b) 【沙中線】禮頓專家證人稱抽走層板內5成鋼筋 仍無礙結構安全,1月18日。

韓國通過保障外判工人的《金龍均法》背後,仍未解決的非正規工人亂況

$
0
0

之前都寫過不少文章談及韓國工人面對的不同挑戰,例如被大財團壓榨、無理解僱、拖欠薪金等,還有些企業工會在抗爭多年才能獲得正式員工的合約。而最近韓國國會上通過一項法案,令主持工運的團體暫停抗爭,並希望總統能讓應負責任的人負上法律責任。究竟《金龍均法》中的金龍均是誰?為何他的事件引來關於工人待遇的爭議?背後反映了什麼社會亂況?

事源於12月27日,韓國國會通過了被稱為「金龍均(音譯)法」的《產業安全保健法》修正案,正式就不同行業的建築等工作外判進行規限,目的在於將危險工作委託外判一方的責任擴大,以避免出現外判工人發生意外時委託及被委託方逃避責任。所有工作現場中,委託方必須履行安全保護外判工人的責任,並就危險場所進行主要管理,與被委託方共同承擔責任。同時,有部份危險工作已被判定禁止外判。如有委託外判的公司違反此法例,刑罰由「1年以下有期徒刑或1000萬韓圜」上調至「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3000萬韓圜」。而且,如外判過程中違反法例的同時導致有外判工人死亡的話,最高可被判處7年有期徒刑及1億韓圜罰款。

事件的主人翁金龍均,是一名24歲的外判企業的非正規工人,12月11日凌晨,他在泰安火力發電站工作時,在進行煤炭傳送機安全巡查時不幸被絞死。根據晚間工程的準則,需要至少有二人一組在現場工作,但當時只有他一人工作,故發生事故時亦沒人相助。自從事件發生後,不少人逐漸關注危險工程外判等衍生的問題,因為涉事公司在昔日法例下毋須負上任何法律責任,令不少工會非常擔心萬一再有同樣事情發生的話,不少公司能夠逃避責任,令遇事工人蒙受最大的損失。

現時有不少公司為了能夠降低生產成本,就將部份工程外判給其他小型企業,無論高低風險亦有機會被外判。而小型企業接到外判生意時,亦會為了節省成本而僱用薪金要求較低的臨時工人。由於他們是非正規工人的關係,任何保險、安全保障、合約上均沒有公司直接管轄及負責。所以在昔日外判制度下,委託方及被委託方均不須負上責任。發生了金龍均同類的意外後,委託方亦可以以「非公司受聘的職員」為由逃避任何法律責任。除了建造業之外,引進非正規就業工人的現象亦變得常見。

由此問題,我們能進一步談及韓國非正規就業工人的現象。早於2006年10月來自韓國統計廳的數據,非正規就業工人的人數有842萬,佔全體工人總數的54.8%。本身跟隨日本的公司文化——終身僱用員工制的韓國,引入了非正式員工的背後原因,正是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造成的IMF危機。新自由主義的經濟政策引入韓國之後,對不少企業的生計大受影響,不能負擔終身制造成的生產成本,最後不但大財閥繼續崛起,而且勞工階級亦趨向碎片化,分裂成多個社會階層,其一正是不斷增多的非正規工人。他們與部份低收入人士一樣未能享有全面法定勞工福利,同時有部份更因沒有合約關係而不受任何公司直接管理勞工福利,例子正是臨時工人。而至今就業市場的萎縮仍未停止過,非正規工人的福利仍未完全令人滿意。

《金龍均法》的通過,能夠杜絕企業委託外判時,出現被委託的企業僱用大量臨時工作、用最廉價中標外判等問題,同時以最低的成本讓臨時工進行工作,卻沒有為怹們處理安全及工作條件的問題。而這些惡性循環經法例的修訂能夠得到停止,因為法例列明了委託外判方及被委託方都需要負上法律責任。當然,政府需要更進一步的,是如何解臨時工被剝削的問題,如何保障他們的勞工福利。即使有《金龍均法》保障他有涉事者需承受責任,但根本問題正是企業剝削他們的福利及工作條件。

Viewing all 16858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