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獨立媒體
Viewing all 16858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談大球場未來 不能忽視啟德體育園營運細節

$
0
0

隨着政府將香港大球場改建計劃的文件交予灣仔區議會討論,大球場的未來成為了輿論焦點之一。政府提出將大球場改建為一個可進行足球、欖球和田徑項目的公眾運動場,主要理據是啟德體育園預料會在2023年建成。既然啟德體育園會有一個比大球場設備更好、座位更多的5萬人球場,到時香港的矚目足球和欖球賽事勢將移師啟德,香港大球場的功能就要有所改變。

之前政府曾醞釀拆掉灣仔運動場以發展會展三期,後來才決定改用現時灣仔北政府大樓的土地興建會展三期。雖然劉江華等政府官員重申現階段沒有拆除灣仔運動場的計劃,但林鄭月娥在宣布會展三期不佔用灣仔運動場土地時,又說過灣仔運動場在完成重置後,該地也可改作會展用途。所以就算現時政府計劃下,重建後大球場的功能與今天灣仔運動場功能有一定分別,不少人仍懷疑大球場改建是為結束灣仔運動場鋪路。這是輿論對大球場未來有濃厚興趣的主因之一。然而,既然大球場的改建計劃與啟德體育園相關,而政府亦在上月底宣布批出啟德體育園的「設計、興建和營運」合約,如在討論大球場的未來時忽略了啟德體育園日後的運作,對香港體育運動發展的意義將相當有限。

政府有責任確保體育園不會成牟利工具

啟德體育園將由私人集團負責設計、興建和營運。近300億元的建築費用由政府負責,而負責設計和興建的財團將會營運體育園20年,並負責這20年的營運開支。經過領匯/領展的教訓後,香港市民已了解到,私人公司的利潤邏輯往往與公眾利益有矛盾。興建啟德體育園的其中一個目標是要令更多體壇盛事來港舉行,政府選擇讓有相關經驗的私人公司營運而不是由政府直接管理,不是完全沒有道理。但政府有責任推動體育運動的原因其實不在體育運動的經濟貢獻,而是推廣健康的生活習慣和凝聚社區。既然如此,政府在批出啟德體育園合約時就有責任確保體育園不會純粹成為營運商牟利的工具。

增公眾信心 政府應披露更多資訊

遺憾的是,上月28日政府發布啟德體育園合約的新聞公報時,卻是幾乎沒有提過標書和合約的細節。後來到《明報》等媒體追問後,政府才透露了更多內容,例如原來中標標書中有列出園區內三大運動場地舉行體育活動的日數。另外,合約也訂明政府會審批營運機構收取的場租。如果營運機構表現欠佳,政府也有權向營運機構罰款甚至終止合約。

儘管這些資料可保證營運商在啟德體育園啟用後不可任意妄為,但要增加公眾對體育園運作的信心,仍然有不少資訊理應披露。例如如果大球場在啟德體育園啟用後就開始其重建工程,政府便要確保啟德體育園能承載現時香港只有大球場才能發揮的功能。那麼,除了舉辦體育活動次數的指標外,場地使用的優先次序又有何安排?香港的體育運動組織是否會比起牟利機構有優先租用權,甚至享受優惠價格的場租?在評核營運商的表現時,是由哪些人士和機構去下決定?評核的標準又有什麼?針對營運商的懲罰機制具體如何運作?政府在什麼情况下可以終止合約?如果營運商的表現未如人意,政府又會否準備接收整個體育園的營運工作?

以上質疑絕非危言聳聽,而是要政府履行其應有責任。1990年代中香港大球場完成重建工程後,也是將管理權交予私人機構溫布萊公司。當年市政局認為溫布萊公司管理不善,遂於1998年單方面終止合約並接管球場。但後來法院判決政府要向溫布萊公司賠償2000萬元,可見即使市政局最後將大球場收回公營,但原先的安排卻是缺陷重重,甚至有保障管理公司多過公眾利益的可能。

當年大球場的例子,亦說明了私人機構營運不代表服務質素必會優勝。而且1990年代大球場重開後除了因草地質素和演唱會聲浪問題引發爭議外,溫布萊公司所訂下的收費水平也引人詬病,更正好體現了利潤與公眾利益之間的矛盾。我當然希望政府在大球場案敗訴的教訓後,會在啟德體育園的安排上做好保障公眾利益的工作。但在缺乏公開資料的情况下,我也不能不同時擔心大球場案反而會令政府日後向營運公司做更多的妥協,就算「出事」後也極不願意終止合約和接管園區。

民主監督體育園營運

平情而論,除非香港有兩支廣受歡迎的職業足球/欖球隊,否則香港確實沒有必要同時營運兩個可容納4萬、5萬人的大球場。政府為香港大球場日後的用途做好規劃,也是負責任的做法。而將香港大球場改造成公眾運動場,也比用該幅土地發展地產項目有意義得多。

但如果政府不同時公開更多啟德體育園合約的細節,令公眾有信心現有大球場的功能真的可以被啟德替代,就算撇下灣仔運動場的爭議不談,將難以令更多人認同大球場將來的改建會是一種進步。同樣,關心香港體育運動發展的市民和團體,也不應只針對香港大球場的未來發聲,而忽略了如何促使啟德體育園的營運能受制於一定程度的民主監督。

原文刊在明報


順豐快遞的一國兩制

$
0
0

上星期回臺北見見朋友,正是習近平對臺講話出爐,「一國兩制」成為民間熱門話題的時刻,居然恰巧給我碰上一件和一國兩制不知道算不算是有關係的事。

既然到了臺北,免不了又要買一大堆書回來。近幾年身子不如從前,開始搬不動這麼多書了,就只好讓酒店前檯安排速遞。儘管這筆運送費用可能抵得上好幾本書的價錢,但我輩中人都曉得,買書的時候是很難計較這些的。這一次我照辦煮碗,離店那一天留下了好幾袋書,輕輕鬆鬆上路,等着回家檢閱所獲。結果等了幾天都沒有消息,正想打回酒店問問是怎麼回事,就收到了酒店的郵件:

「因為中國最近對文章及書冊內容有管制,有三本書快遞無法替您寄送:

1《滾出中國》
2《大辯論》
3《思想史》

以上三本書已先幫您拿出來存放櫃檯,待您下次入住時再交還給您。此次順豐是以貨到付款方式寄送,之前的信用卡授權會取消。」

這真是讓人意外。我每年都至少回臺北一趟,每一趟都住在同一家酒店,每一次也都請他們替我安排快遞,把書送回香港,可從來都沒發生過類似的事。大概在大陸住得太久,我第一個反應竟然是先檢討自己,看看是不是自己買了什麼不應該買的東西,又寄了些什麼不應該寄的事物。《滾出中國》是我活該,看名字就知道不是什麼好玩意,它就該滾出中國。但是《大辯論》和《思想史》呢?這兩本書有問題嗎?於是我趕緊查了一下,發現《大辯論》原來早有大陸版,只是譯者不同,翻譯出來的書名也不同,簡體字版叫做《大爭論》。這兩個版本,都來自美國保守派公共知識份子Yuval Levin的英文原著《The Great Debate: Edmund Burke, Thomas Paine, and the Birth of Right and Left》。這本書談的是一個思想史上的重要時刻,那就是法國大革命時期,英國的伯克(Edmund Burke)和潘恩(Thomas Paine)的辯論,一場近代西方思想史上左派與右派之爭的根源性事件。從內容上看,這本書應該一點問題也沒有,更何況它早有大陸「中信出版社」的版本,怎麼會過不了管制?

轉念一想,我卻又覺得這個管制管得有道理了。首先,自從政府幾年前換班之後,大陸書業就有了「回頭看」的做法。意思是凡在「新時代」之前出過的書,都得回頭重新審查。就算是從前經過審批,拿到書號的合法出版物,也都不意味着它在「新時代」就能自動再版再印。可能是過去幾年太過寬鬆,一大堆包裹在「自由」和「民主」等名號下面的書,原來都是夾帶西方所謂「普世價值」的毒草;還有一些批判德國納粹和反省前蘇斯大林時期的歷史著作,分明就是含沙射影,指桑罵槐;更別提一些關於反右、文革乃至於大饑荒的回憶錄和文學作品,那純粹都是「歷史虛無主義」的載體。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大辯論》就很有可能是以前可以出,但現在絕對不能再上架的那種書了。左派右派這種事,是你們今天可以隨便妄議的嗎?

然而,《大辯論》的簡體版2014年8月面市,離習近平上臺也已過了一年多,是「新時代」的產物,可見它並非栽在「回頭看」手下。那會不會純粹是繁簡二版譯者不同,內容完整程度或者也不一樣,所以必然要把臺灣這個本子當成另一本書來看呢?極有可能。去年就出過這麼一件怪聞。一位名滿天下,望重士林的歷史學家從美國教完書回來,一入境就遭到海關扣起行李箱中的幾本書。其中一本正是這位學者中文論著的英譯版。請注意,這部英文學術專著出自全球最受尊崇的學術出版社之一,而它的中文版還是現在在大陸買得到的學術暢銷書之一,那為什麼換了英文就進不了中國呢?縱使學富五車,這位溫文爾雅,說理通透的大學者,也還是說不過認真負責的中國海關。事後我們都猜,那是海關見到這本書上有「China」這個字,神經自動繃緊的緣故。你知道,今天海關見到X光機中有裝着書的行李,其緊張程度堪與見到毒品相比。

總而言之,法網恢恢,疏而不漏,寧可殺錯一千,不可棄卻一子。於是我也就明白了另外一本書不能從臺灣寄回香港的原因了。那本《思想史》其實是臺灣一本學術期刊,我買的這一期是它的第七期,為了請大家幫我檢討,同時也想聽聽「順豐快遞」的解釋(儘管我知道他們多半不會理我),請大家不要介意我列出這一期《思想史》的完整目錄:

【論文】
汪榮祖 道不同終不相為謀:論章太炎與孫中山革命思想的異趣
羅志田 曲線救文化:梁漱溟代中國「舊化」出頭辨析

【英華字典與思想史研究專號】
沈國威 近代英華字典環流:從羅存德,井上哲次郎到商務印書館
陳建守 雙語辭典與詞源考索:以「啟蒙運動」為例的討論
阿爾伯特‧霍夫斯塔特著、張哲嘉譯 從出版社的角度談辭典出版

【書評及書評論文】
傅揚 評介Yuri Pines, Paul R. Goldin, and Martin Kern eds., Ideology of Power and Power of Ideology in Early China
盧華 孫中山的第三條道路:張朋園《從民權到威權》
曾國祥 開明的柏克

【研究紀要】
理查‧柏克著、陳禹仲譯 什麼是「舊體制」?

不知道各位怎麼想,我猜這裏面比較讓人忌諱的字眼可能是「革命」、「威權」和「舊體制」甚至「啟蒙運動」(總不會是孫中山吧?)。以我對今日氣氛的嗅覺,這些字詞讓人起疑是絕對有可能的。

那麼到底是誰在起疑?誰在害怕?我打電話去追問,酒店的人語焉不詳,就說是「順豐」的意思,和他們無關。如果這是順豐快遞的決策,那這是書籍帶回他們臺北的運送中心之後,有專人在檢查書籍嗎?還是快遞小哥直接在酒店現場一本一本地審閱這些東西合不合格?那是他們手上有一份不准運送的書籍清單?還是反過來,有一份更為浩大的和合格書籍名錄?又或者說,乾脆是他們的工作人員憑自己的判斷力來把握?這些人都是臺灣人對吧?他們是已經經過專門訓練,猶如大陸的審查員那樣,個個慧眼獨具?還是他們在揣摩對岸的意思,想像有些什麼文字和觀念是過不了臺灣海峽的?無論如何我請酒店想想辦法,找回一些我們以前合作過的老夥伴,可是他們卻寧願去郵局專門替我跑一趟,用回最傳統的郵政服務。其實去年之前,這家酒店送快遞回香港給我,不是經過DHL,就是UPS,他們是打從什麼時候開始只用順豐快遞的服務呢?是因為那兩家傳統快遞公司都打不過順豐?還是在臺北住店,而又多有需要托送東西的遊客多半是大陸客,所以為了方便,他們就和順豐快遞獨家捆綁起來?沒辦法,這是市場的力量。大陸的市場那麼大,企業那麼有實力,你能不順着他們走嗎?

當然,香港人對於這個問題,首先要想到的,應該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香港也被納入了這套書籍和文章內容管制的系統?我也抗議過了,告訴這家酒店的員工,從境外寄任何書籍到香港都不是問題,畢竟以我所知,香港還沒有這套管制書籍進出口的法令(也許我所知有限,其實早就有了這套規矩,只是我沒意識到罷了)。電話那一頭,可憐的酒店服務人員支支吾吾,他好像不大相信香港在這方面跟大陸真的不一樣。這不怪他,經過這次遭遇,連我都懷疑,其實「一國兩制」老早就推行到臺灣去了。

原文刊在蘋果日報

取消強積金對沖好正? 劃線前年資付諸流水 職工盟批魔鬼在細節

$
0
0

左起:職工盟秘書長李卓人、主席吳敏兒、總幹事蒙兆達、研究幹事方約恆

政府在去年初向勞資雙方取消強積金對沖的構思方案,建議以劃線形式取消強積金對沖,即在指定日期後,僱主不能再以供款抵銷僱員的遣散費或長期服務金。職工盟今日和傳媒茶聚,批評方案是魔鬼在細節,包括僱員在劃線前的年資和遣散費均會付諸流水,對工人嚴重不公平。

總幹事蒙兆達舉例,工人在劃線前年資為10年,劃線時的月薪為$15,000元,如按政府建議的以劃線時月薪計算,劃線前的年資遣散費為$100,000元,但職工盟建議應維持以離職時月薪計算,即$120,000元,相差達2萬元。

此外,政府又建議,僱主在劃線後可以用全數供款及投資回報對沖劃線前年資的遣散費。職工盟批評,此舉是剝削工人,建議僱主不得以劃線後供款及投資回報對沖劃線前年資遣散費。

IMG_8742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兩星期前曾到職工盟講述取消強積金對沖方案,但雙方不歡而散。職工盟主席吳敏兒批評「市民一聽到(取消強積金對沖)就覺得係好事」,但實施時卻有大問題。她表示,假設方案2022年通過,在2024年作劃線及實施,「人工喺劃線前後必然一定有不同,2024年前的年資仲會無哂,點好呢?」

吳敏兒又不滿,政府在介紹取消對沖方案時,沒有對坊間解釋清楚細節,令工人有很大的誤解。她希望當局不要「昆」市民,強調所謂的取消強積金對沖不是咁正的事。

IMG_8744

職工盟秘書長李卓人重申,取消強積金對沖絕對不是「便一天都光哂」,指針對劃線前被對沖的工人,政府只要多付400億元便能全數補貼。「政府淨係幫老闆諗埋未來,工人就要白白地犧牲。」

去年今日正值海麗邨清潔工罷工,一年過去,政府即將公布外判工人約滿酬金安排。李卓人坦言,社會對近年的勞工政策和羅致光的說法和細節不太清楚,所以希望對記者詳細解說。

李卓人引述羅致光的說法,稱「未搞掂取消強積金對沖,其他無得傾」,炮轟羅致光是不知所謂。他重申,職工盟希望能對各界,包括工人和議員詳細講述取消強積金對沖方案的利弊。

記者:麥馬高

重申司法獨立 馬道立:法庭只考慮法律問題,不受政治或社會因素影響

$
0
0

(獨媒特約報導)終審法院首席法官馬道立下午出席法律年度開啟典禮時重申香港的司法獨立,又強調法庭只考慮法律問題,不會受政治和社會因素影響。他表示,留意到社會對「具爭議」案件持截然不同的看法,但「法庭的功能或職責並不是裁決社會或政治議題」,而是處理席前糾紛所涉及的法律問題,「別無其他」。

IMG_0094

2019法律年度開啟典禮在香港大會堂舉行,律政司司長鄭若驊、大律師公會主席戴啟思、律師會會長彭韻僖先後致辭。在致辭時,馬道立提到,當有判決頒布後,有的人會對法官進行人身攻擊,當中有詆毀法官偏頗的言論,強調這些惡言攻擊是不能接受的。亦有評論指終審法院的判決對香港法治造成損害。馬表示,香港人享有言論自由,但是關鍵在於評論必須基於事實,並要有建設性、有理可據。

IMG_0130

馬道立表示,香港的司法獨立在於法官履行職責時,獨立於外界一切的干涉,包括行政機關、立法機關或任何人;特別是當法律議題涉及行政機關時,「要法庭偏袒任何一方是絕不可能的」。他又重申,即使法庭的判決有可能對社會、經濟等層面構成影響,法庭也只會考慮法律層面的議題,因為「其結果皆取於法律本身」。他指,法庭審訊是公開的,法庭判詞及判決理據亦可供公眾查閱。

大量酷刑聲請個案致沉重負擔 律政司研究或修訂條例

此外,馬道立提到,香港近年有大批人士湧入,並提出免遣返聲請(即「酷刑聲請」)。他指,《禁止酷刑公約》適用於香港;任何人有充分理由相信自己有遭受酷刑的風險,簽署了《公約》的地區不得將該人士遣返回本國。若提出「酷刑聲請」的人士不滿申請結果,可向酷刑聲請上訴委員會提出行政上訴;若果上訴遭駁回,可向原訟法庭申請司法覆核許可;若果申請被拒,可進而上訴至上訴法庭,繼而上訴至終審法院。

IMG_0021

馬道立指出,大量相關案件使各級法庭承受沉重負擔,而問題並非單單增撥資源便可解決得到,例如需要增加法官人手。馬指,正與律政司研究修訂條例的可行性,以更有效地處理個案,屆時會咨詢公眾。

就有關法官退休年齡的討論,馬表示,相比於其他普通法司法管轄區,香港的法官退休年齡確實過低。他相當肯定,提高退休年齡對於招聘法官及挽留具豐富經驗的法官,會大有幫助。他指現時正進入修訂法例階段,並獲立法會議員、兩個法律專業團體的支持。

鄭若驊:香港憲制建基《中國憲法》和《基本法》

鄭若驊致辭時表示香港憲制秩序有一個根本要點被忽略,即香港憲制是建基於《中國憲法》和《基本法》。她提到,在不少重要的判詞中均有提及《中國憲法》,而《中國憲法》和《基本法》是共同構成香港特區的憲制基礎,強調在法律上或事實上都毋庸爭議。

鄭若驊更稱,近年有些人因為法庭裁決的結果不合心意,便作無理和肆意的抨擊,甚至惡意中傷法官,認為行為不能容忍,如有證據必定採取相應的法律行動。

IMG_0117

大律師發聲被指「玩弄政治」戴啟思保證法律不因政治立場而改變

香港大律師公會主席戴啟思致辭時則指,馬道立正確地詳述了「獨立」的意義,而他則想談及另一種意義上的「獨立」。他表示,一個獨立的大律師專業就如一個獨立的司法界般重要;當大律師公會執委偶然就法律議題發聲時,大律師專業其實就正在展現其獨立性。他又指,大律師「不得不就有關公眾的法律議題發聲」,可是當議題涉及政治,一些跟大律師意見相佐的人士,便會指責大律師「玩弄政治」。他向大家保證,大律師信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並不會因為某一政治立場或態度而有所改變。

另外,過往實習大律師並沒有薪金或補貼。戴啟思指,大律師執行委員會已通過了修訂實習大律師規則,並會於今年9月起訂立實習大律師最低補貼。他希望這措施能避免任何人僅僅因為財政困難而無法晉身大律師專業。

IMG_0161

律師會會長:社交媒體發放加深偏見訊息

香港律師會會長彭韻僖表示,不同政治立場的政治人物曾就某些案件發表互相矛盾的觀點;有人因個別案件的結果抨擊法官及香港的法律制度,令人遺憾。她引用最近《經濟學人》刊載的一篇「社交媒體會否對民主構成威脅?」,表示「社交媒體並沒有傳授智慧,反而沒完沒了地發放一些只會加深偏見的強烈信息。」 「這往往令人懷疑民主制度的妥協和含蓄微妙之處,卻令那些提倡陰謀論和排斥外來文化的政客聲望大增。」

此外,她指香港與內地律師行在廣東省的協作日益加強,未來發展大灣區的法律服務十分重要。過去2018年,香港律師會走訪9個大灣區城市,並與廣東省律師協會設立大灣區律師協會聯席會議制度,以擴大及協調法律界的發展。

IMG_9896

在典禮開始前,馬道立先在愛丁堡廣場外檢閲警察儀仗隊。政務司司長張建宗、保安局局長李家超、前律政司司長梁愛詩、立法會主席梁君彥、法律界立法會議員郭榮鏗、許智峯和梁美芬等人都是座上客。許智峯在席上一度舉牌抗議,不滿鄭若驊的檢控決定不公,和偏頗徇私。

記者:黎彩燕、麥馬高

提高申領長者綜援年齡得罪建制派 林鄭再反擊:我一直都是直言的官員

$
0
0

(獨媒特約報導)政府在去年財政預算案中,提出申領長者綜援的合資格年齡提高至65歲,引起爭議。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今早出席行政會議前,記者問到,她上星期四在立法會答問大會的言論是否已得罪建制派立法會議員。林鄭回應時稱,自己一直都是直言的官員,而且是有問必答,表示當日只是坦白和直接地稱 「該政策不是建議性質,而是執行在即」,「如果(建制派)有不滿,(我)只能夠記住,往後有技巧一點,話擺咗佢哋上枱?希望明白每項政策都有根有據,不是長官意志。」

林鄭月娥稱,不論在上星期二行政會議前和星期四在立法會的回應,都只是提供資料,重申政策源起2017年1月的施政報告,政府曾作人口政策的諮詢,「其實同取消衰仔紙和放寬長者生命津貼上限等,都是個籃子的措施。」

林鄭月娥強調,現屆政府對長者十分重視和關懷,指在2018至2019年投放在長者福利、保障和醫療服務高達860億元,,「比起幾年前,係翻了一翻。」她表示,政府不是為了節省開支,而是隨著人的壽命延長,和勞動力不足,所以應提升中高齡和婦女就業的比例,多次重申這不是單一措施。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昨日表明,2月1日不實施新的安排是「接近不可能」,更表示動用關愛基金作「拾遺」的機會非常微。羅致光更大放厥詞,指「長者」的定義遲早要修改,「當大家有120歲時,60歲只是中年」。記者問到林鄭月娥對羅致光說法的看法,林鄭只表示政府的公共服務,設有年齡分界線,稱醫療和房屋服務仍然沿用今日的年齡為界線。

被問到民主派建議否決財政預算案,表達對提高申領長者綜援年齡的不滿。林鄭月娥稱「內容都未知,點可能就咁否決呢」,又表示有國家正因為預算案不獲批准,導致出現財政懸崖。

林鄭月娥又表示,在行政會議後,下午將會乘坐高鐵和廣東省書記李希和省長馬興瑞討論大灣區的合作,在2019年作對外的推動工作,期望在2月前公布大灣區規劃綱領。

記者:麥馬高

深水埗區會民主派提UGL動議 主席拒絕 建制派護送離場

$
0
0

前排中間為深水埗區議會主席張永森,後排左起為民協譚國僑、民協何啟明及公民黨伍月蘭。

(獨媒特約報導)11名民主派深水埗區議員早前提交動議文件,欲於今日(1月15日)的區議會會議上,要求律政司司長鄭若驊交代UGL事件的檢控程序中,為何未有諮詢獨立法律意見。不過,動議文件未獲區議會主席張永森批准,民主派區議員發聲明,批評決定閹割民選議員發聲的權利。民主派區議員再據議事常規提出即時加入議程,成功獲過半數支持通過,惟張永森仍拒絕討論,引起在席民主派議員叫口號抗議。張宣佈休會5分鐘,並在建制派區議員護送下離席。

IMG_5981
張永森(右二)宣佈休會後,在民建聯鄭泳舜(右一)等建制派區議員護送下離席。

區議會主席張永森在會上以「沒有迫切性」為由拒絕將該動議納入議程,強調區議會應處理地區民生事務,又指UGL事件已告一段落,形容提案是「政治炒作」、「打擊律政司士氣」。

民協譚國僑反問「你夠膽話法治無關社區福祉咩?」,又表示主席雖有審批議程的權力,但無權以「無迫切性」理由阻止議員提案。

公民黨伍月蘭指出,UGL事件在社區亦受廣泛關注,於區議會提出正是為民發聲,主席阻止提案是越權。

民協何啟明質問民生與政治如何能分開,指出今日議程包括組合屋、無家者政策以至社區設施,都與政治有關,又怒斥「你出嚟爭取乜、爭取物,都係政治啦!」他指法治核心價值影響全港,批評主席說法本末倒置。

甄啟榮指出,司法是否獨立、律政司是否公正,對民生亦有重要影響。甄啟榮因早前阻止房署職員封白田商場面對審訊,他形容是「政治打壓」:「都唔知下次仲有無得開會,你話迫唔迫切?」

經民聯梁文廣則表示,UGL事件的檢控已有結果,不應再因當事人身分,用有色眼鏡針對,並應集中討論地區民生。

張永森:立法會將跟進 對民生無迫切影響

張永森指有「智者」曾稱「有智慧嘅人,你好少見佢一開口就指控人剝奪權利,而會了解事件有不同角色」,指鄭若驊明日(1月16日)將到立法會解釋檢控程序,可見UGL事件已有平台跟進。他強調區議會要於有限時間選擇討論議題,應以深水埗居民的需要為先,「每個人關心法治我同意,但對深水埗居民生活上有無迫切性影響先?」

張認為,自己沒有拒絕議員於下次會議提出該項議程,濫權指控並不成立。他又不滿聲明只以「深水埗區議會民主派議員」發出而未有署名,「我唔知邊個係、邊個唔係」。

IMG_5934

過半數同意加入議程 主席拒順從 宣佈休會

根據深水埗區議會常規第13條(2),如果得到超過半數出席議員同意,主席可批准加入某一個議程項目。譚國僑提出將追究UGL議案加入議程,並付諸表決,結果獲11票贊成、10票反對。

不過,張永森指主席有權作最終決定,拒絕修改議程。何啟明率先站起叫口號「抗議主席濫權」,其後多位民主派議員亦走向張永森大叫口號抗議。張永森立即宣佈休會5分鐘,並與民建聯鄭泳舜等建制派區議員離開會議廳。

譚國僑接受獨媒訪問指,議事常規容許議員表決即時加入議程,正是防止主席權力過大,而區議會向來以小數服從多數原則運作,並未賦予主席拒絕順應表決結果的權利,批評主席「濫權」。

記者:梁敏德、邱愛霖

王國興促遷野豬去荒島 漁護署:野豬識游水

$
0
0

(獨媒特約報導)東區區議會食物、環境及衛生委員會昨日下午開會,漁護署在會上講述野豬管理行動策略,工聯會王國興要求漁護署建「野豬林」,認為「捉完又放返上山,繼續為禍」,應尋找一個沒有人居住的島,建立「野豬林」,定期運送食物並處理野豬,便不影響市民的安全,「港島居民係豬年先會有平安生活」。但漁護署高級濕地及動物護理主任張家盛回應時指,野豬擅長游水,加上荒島欠缺植物,最終只會「游返去最近嘅陸地」,質疑王國興「野豬林」言論的可行性。

野豬議題近日亦「散落社區」,漁護署近日先後到中西區區議會及灣仔區議會等講述管理行動策略。在東區區議會的會議上,多名建制派輪流發炮,王國興指署方文件並沒有提及搬遷的地點,斥責是「弄虛作假」,質疑漁護署「係咪要等到野豬傷咗人、死咗人你先會去處理?」

王國興認為漁護署就野豬的問題處理不力,令野豬滋擾的數量上升三倍。他更「撻朵」,指其在2011年仍為立法會議員時,便接觸漁農署署長級的官員反映野豬為患的情況,但署方的態度卻愛理不理,導致七年後野豬滋擾案件狂升三倍。

IMG_0319

龔栢祥斥漁護失職 「第時可能要養恐龍」

民建聯龔栢祥斥責,漁護署未能解決多年來野生猴子、白鴿、野狗和野豬的問題,更直言「第時可能要養恐龍」、「若干年之後,香港會變成動物園,就唔係我哋人住的地方!」龔栢祥要求部門下定決心去規劃更長遠的方法,而非「講完一大輪野又放返佢」。他更以「調返轉頭,我轉你放係深山野嶺,你會唔會爬返翻嚟食野呀啦?」

龔栢祥又批評漁護署的文件是「攞嚟呃人」,指漁護署的方法不能行通。他更言「野豬都需要飽肚,佢更加要狼死,無得食喎」,認為野豬會危害人類安全。

IMG_0381

羅榮焜:減少野豬最佳方法是「殺死佢」

同屬建制派的區議員羅榮焜指出,減少野豬數目從而減低滋擾是最主要目的,認為追蹤或保護野豬並不能減少野豬數目。他強調自己並不主張殺生,但認為野豬不是頻臨被保護的野生動物,最為有效減少野豬數量的方法是將其殺死,「如果你話好殘忍喎,咁野豬同家豬的分別係咩?分別就係個野字和家字。」

羅榮焜強調家豬「養來都是殺」,質疑為何不關注家豬或其他禽畜,重申要從實際層面去思考。羅榮焜最後又「補飛」說,「可能我講嘅説話會有人唔中意,但我都講咗啦」作結。

IMG_0334

古桂耀稱險遭野豬撞到「成個人飛起」

會上共有23名委員發言,建制派建議將野豬遷到荒島和殺野豬,民主派則有不同意見,東區泛民主派會議的古桂耀同樣支持人道毀減,認為可以減低野豬繁殖。他更以其親身經驗反駁,認為「野豬會主動襲擊人類」,指野豬找食物時「不擇手段」,「好似我係條街差啲俾野豬撞到,成個人飛起。」其言論隨即引起王國興、自由黨的李鎮強等多名議員譏笑,更稱「你撞到隻野豬飛起呀嘛!」

古桂耀又認為野豬有野性,所以不能以家豬的生態去看,認為人道毀滅能減輕其災害性,認為絕育的野豬即使搬遷到郊區仍,不能減低其攻擊性。

公民黨黎志強亦指,野豬搬遷的選址以郊野公園為主,會對晨運人士與小朋友造成影響。他指出「尤其秋季、冬季,食物的來源較少,野豬不怕人」。黎志強更質疑,野豬搬遷是否唯一方法,建議漁護署針對季節性安排有效措施,「食物難搵嘅時候,會困一困佢哋,困佢然後做絕育或其他方式,避開這個好滋擾的特別時間。」

漁護署的張家盛回應時指,今次計劃是針對闖入民區的野豬,其主要的食物來源是樹木的根莖,香港的天氣不構成威脅牠們的食物來源。

IMG_0372

趙家賢望人豬共享 促落實行動策略

同屬東區泛民主派、民主黨的趙家賢則認為署方提出的行動策略能有效落實,應能有效舒緩情況,但他認為面對情況急升三倍,理應要採取措施。趙家賢表示,「人作為萬物之靈,神創作世界,大家理應要共享」,希望漁護署能針對野豬問題,交待人手編制等。漁護署張家盛回應時表示,現時專責小組只有6名成員,人手資源有所限制,未來將會申請更多人手。

IMG_0321

工黨麥德正認為野豬作為自然生態的一分子,走入民區歸咎於食物。他指兩年前曾查詢漁護署,其回覆是「野豬由對面海游過嚟」,質疑野豬入市區的其他原因。他更以鰂魚涌捕獸器「箭豬被分屍」的事件,直言是「唔要得」的行為,促請漁護署給予有效建議保持生態平衡。徐子見建議飼養社區狗隻以減少野豬滋擾發生,倡議「動物共生」。

漁護署張家盛回應時稱,以狗控制野豬有一定的危險性,「因為狗隻和野豬可能更易有衡突,會更容易引起受傷」,他亦提出野豬遇上狗隻後,可能會因受驚而衝出馬路。

委員會主席李進秋在總結時表示,認同動物生命需要尊重,但斥漁護署的方案太遲,直言野豬問題已經「產生一定程度的滋擾」,建議漁護署加快力度解決問題。

IMG_0360
左為李鎮強,右為梁國鴻

在會議期間,民建聯的梁國鴻暗中向李鎮強問到,「今日有甚麼媒體到場採訪」,李鎮強遂向民政署查詢,並回覆梁稱「港台,另一間係獨媒」。

記者:陳紫晴、麥馬高

彌敦道老樹的「住屋」問題

$
0
0

位於尖沙嘴海防道和柯士甸道中間一段彌敦道,是香港市區最漂亮的林蔭道。政府於2004年成立《古樹名木冊》時,至少有39棵老榕樹入選。

老榕樹遠看枝葉茂密,其實每一棵都有因為生長環境過於狹窄而患病或被強風吹倒的危險。過去十多年,已有6棵倒下,剩下的33棵,每一棵都急需掙脫石砌盆,擴大生根的範圍。

政府口說愛樹,卻以官僚龜速應對危機。2013年成立跨部門工作組定下擴大種植區計劃,6年來只幫了11棵樹。有8棵因為電話亭、燈飾支架或消防喉等可以搬遷的公共設施阻擋,至今未有開工日期。餘下11棵更因為行人路不夠闊而被當局放棄,自生自滅。

園境師PAUL去年開始向當局提出解決方案,他認為政府第一階段的擴大種植區計劃還是太小,可以考慮將種植區和行人路二合為一,搭建平台,引榕樹氣根在平台下生長為支撐,平台上繼續行人。

PAUL和我之前已見了一次康文署官員介紹方案,反應正面,但康文署強調自己不是工程部門,就算同意方案也不能作主。本星期四我再約了發展局副秘書長率領的團隊實地視察並討論技術問題,可以說是「打大佬」,希望路政署等技術部門同事以保樹為優先原則,創意地構思保育方案,盡快讓另外19棵老榕樹脫離「種植劏房」。

各位樹木達人若有其他可行方案,請不吝指教。先謝過。

49444777_2054051771327403_7555408220299198464_o

49245530_2054051801327400_3691231478437380096_o

49897969_2054051784660735_3765236938928291840_o


全港不是垃圾站——就《廢物處置(都市固體廢物收費)(修訂)條例草案》的意見書

$
0
0

2018年底,有關《廢物處置(都市固體廢物收費)(修訂)條例草案》(下稱:廢物徵費)正式在立法會審議。「不是垃圾站」認為減廢,不能只靠垃圾徵費,要發揮其最高的功效,需考慮以下措施及問題:

【改革垃圾站】

以往的城市鄉郊規劃設計,沒有回收分類元素在內,導致社區回收的管理及空間不足,在現今環保訴求日益強烈的時代,2019年不應只以環境衛生角度處理廢物,還要提升其處理功能以切合未來的減廢需要。因此,在空間缺乏的情況下,改革垃圾站似乎是必然的趨勢。現時全港有170個離街垃圾收集站及800個鄉村垃圾收集站,我們發現垃圾站現在的功能及管理上存在不少缺陷,包括:

i) 垃圾車的收集延誤:署方聲稱每天至少一天一次的站內垃圾收集,可是個別垃圾站常有延誤、壞車的情況。葵芳興盛路垃圾站曾因夾車壞了一星期而未能把大型傢俬移離,致3分2的空間被堵塞;

ii) 未有善用垃圾壓縮斗功能:不少傳統垃圾站多佈滿一個個660垃圾桶收集垃圾,佔地不少。但壓縮機好處是佔地少,能提升站內存量及空間運用;

我們認為食環署應全面檢討現時站內的管理,並增設垃圾壓縮斗等設施,以釋放更多空間作回收減廢用途,成為回收物存儲及壓縮的中轉站;積極研究所有新建、重建及遷移垃圾站的規劃,把其提升為綜合資源回收平台在不同樓層設立乾濕分類、各項物料專門回收、資源共享、維修保養的分區,成為區內市民前往的熱點。

現時在洪水橋新發展區興建的多層的洪福邨垃圾站尚在初步設計階段,政府應以洪福邨的垃圾站為試點,改革為資源回收中心。

【切實推行生產者責任制,檢討不公平補貼機制】

除了垃圾徵費落後十幾年,生產者責任制也是落後十幾年。我們認為政府必須加速推行生產者責任制,才可令市民揼少啲,慳多啲:

i) 重推「包裝物料」生產者責任制:環保署的《都市固體廢物管理政策大綱(2005-2014)》曾提及會實行包裝物料的生產者責任制,並在2008年推出,可是在《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13-2022》消失得無影無蹤。現時生產商、零售店及網店製造出的包裝物料,如:生果、菜、麵包、瓶裝飲料的包裝膠袋及發泡膠都無從管理。因此,政府必須立例加快推動生產者及銷售商減少使用包裝。

ii) 研究推出紙包飲品盒的生產者產任制:2017年每日丟棄紙包飲品盒83公噸,推算一年港人丟棄約3, 000,000,000個到堆填區。可惜,現時香港並沒有任何Tetrapak嘅回收渠道,而政府也袖手旁觀。

iii) 政府現在在香港推行的生產者責任制,為了官僚行政方便,以外判制方式把責任僅放在絕少數的大財團上,對本地中小企為主的回收行業的打壓。加上價低者得的投標機制,以致回收成效大大降低,如最近傳媒報導奪得全港三張中兩張玻璃回收合約的碧瑤回收不達標。相反,台灣、德國等地方推行的生產者責任制,更以回收價格補貼形式(回收一噸、補貼一噸),帶動全部本地回收業追求回收量。

【限塑及健全循環經濟】

自2018年中國因生態問題限制洋垃圾入口,全球回收業受到衝擊,回收處理成本大大上升。在2017年第2季,全球廢塑膠進口到中國有1931萬公噸,到2018年的第2季跌到只有9387公噸。由此,令人思考以回收為主導的環保減廢時代將終結,各國政府轉向著墨於源頭減廢的方向,反應快如歐盟落實在2022年限制使用10種即棄塑膠製品。

專家指,若沒有儘快新闢解決的方法,到2030年,全球將會有1.11億噸的廢塑料因為中國的禁令,無法被回收而被丟棄。因此,不是垃圾站建議政府在實行廢物徵費前,必先考慮源頭減廢的措施配合,並加快限塑及制訂限塑的時間表。加上所謂的回收行業,一直面對塑膠原材料(石油副產品)價格競爭,再多的回收品其實也沒法循環再用。因此一些國家如英國已着力推行,目標在2022年,向所有含少於30% 回收塑膠的塑膠制品徵稅,以鼓勵企業選擇用回收塑膠所生產的製成品,健全現時的循環經濟。奈何香港政府卻沒有點出現時回收產業的真相,並參考英國,推行相關的法例。

政府將立動保法 民間團體批「太hea」 周日遊行抗議

$
0
0

「香港動物福利法(民間草擬)」成員林進文

(獨媒特約報導)動物權益近年廣受關注,但本港法例被指過時,未能提供足夠保障,虐待動物事件仍經常發生。政府擬訂立《動物福利法》,現正進行研究。

民間爭取多年,終見立法曙光,本應值得高興;但「香港動物福利法(民間草擬)」成員林進文(German)批評政府的做法敷衍,捨難取易,沒有全面檢討香港的動物問題。民間草擬的動保法由30個團體聯署,他們將於星期日(1月20日)發起「我撐動保法,阻止政府 hea 立法」遊行,下午2時於中環遮打花園集會,遊行至公民廣場。German 表示並非反對是次立法,而是要求做得更好,「今次唔做好啲,又唔知要等幾耐下一次的修例」。

漁護署:研究加重罰則、引入照顧者責任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去年10月發表的《施政報告》中,提到將修訂與動物福利相關的法例,計劃於今年初進行公眾諮詢。漁護署回覆查詢指,現正參考國際經驗和趨勢,就修訂《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擬備主要的方向和初步建議,當中包括引入對照顧動物的人士施加須謹慎照顧其動物責任的概念,及研究進一步加重觸犯有關法例的罰則。署方指,會在過程中考慮動物福利機構和相關持份者過往提出的意見,待有關檢討得出結論後,政府便會制訂立法建議,並徵詢持份者的意見。

早前傳媒報導指,政府擬訂立新的《動物福利法》取代《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新法例內容包括要求飼養者為動物提供合適的飲食、環境、治療等,而執法人員如有合理懷疑有人違例,可進入處所執法及帶走動物,違例者或會被禁於一段時間內飼養及接觸動物,或須在指定時間內作出改善。

23
民間多年來爭取修訂法例,加強保障動物。(資料圖片)

批政府敷衍 複雜就唔做

German 斥責新例並不全面,去年11月他曾就立法與政府部門進行閉門會議,提出民間意見,但未獲採納,「只不過係加入了我哋成個草擬的第一條『主人謹慎責任』,其他大部份的都沒有考慮」。

German 指出,民間草擬的動物福利法有四大方向,分別針對虐待動物、棄養動物、普及教育和動物權益。他指政府提出的「動物福利」與「動物權益」有所不同,前者只涵蓋基本生存條件,包括空間、疾病治療、糧食、不受到驚嚇,「即係將人類放喺監獄,只要餓唔死你,有病帶過隔離監獄睇醫生,你冇自由冇街去嘅,呢啲就係福利。」他認為社會進步,動物應享有更多權利,可是「政府仲係喺好 low-level 」。例如民間方案提倡禁止馬戲團表演,「有啲國家已經行咗十年,佢(指政府)先話去 review 」,「點解我哋唔可以行前一步,覺得啱嘅嘢咪去做囉!」

【民間草擬動物福利法部份重點】

  • 限制人道毀滅
  • 限制競賽馬匹被人道毀滅
  • 為受發展影響的社區動物作終老規劃
  • 禁售摺耳貓、曼基貓
  • 所有貓隻須植入晶片
  • 管制圈養動物
  • 禁止馬戲團表演
  • 監管農場動物福利
  • 精神創傷可列為虐畜
  • 交通應顧動物安全

「只要修改的條件較為複雜,政府就會一概不做!」German 指在閉門會議上,他們提出強制替貓隻植入晶片,以防止走失、偷竊等案件發生,但政府回應指貓隻皮膚太薄,不適合植入晶片,「晶片仲細過粒米,點會打唔到入去?」他們再建議管制「放生」活動,政府又以「涉及宗教活動」為由拒絕。但 German 認為政府無須「一刀切」解決放生問題,建議設下年期,讓宗教團體教育信徒,逐步減少放生活動。

至於提高刑罰方面,German 直言政府的回應「搞笑」,「(政府稱)人犯案的動機是不理性,不會考慮刑罰的結果而犯案,故提高刑罰不能解決問題。」他苦笑指「殺人都不理性㗎啦」,強調提高刑罰的目的是提高阻嚇作用。

German 亦提到按照普通法,舉證責任在於控方,但動物無法指證及搜證,虐待動物事件往往因證據不足而無法定罪,因此民間提倡將此類案件的舉證責任轉移至被告,但政府回覆指「咁我哋咪跟大陸法?」,拒絕接納建議。German 表示曾諮詢律師意見,香港的交通案件正是由辯方舉證,「司機懷疑衝紅燈,責任在於司機,控方講咩都要硬食,除非你有證據證明冇衝紅燈。」

IMG_6797
German 強調支持立法,只是不滿政府「太 hea 」。

盼有長遠規劃 集會爭取議員支持

「政府強調教育,但其實要改變社會制度,單靠教育是不會成功,要配合法例、刑罰,以及宣傳,才可以環環相扣去改變現況!」German 更直言政府偽善,「只是教育,但教育又不足,法例又唔改,你講你好想改變動物福利,我哋覺得係講大話囉!」他重申希望政府用心規劃,就落實民間建議制定時間表。

German 希望透過遊行引起公眾關注,「根本大部份愛動物的人士都不清楚此事,甚至冇機會發表意見!」但他也深明最終《動物福利法》能否通過,要視乎立法會議員的取態。目前已有多名民主派議員確認會出席周日遊行,包括毛孟靜、新民主同盟范國威、人民力量陳志全等。

被問到有否接觸建制派議員,German 坦言有所保留,「曾經試過被人代入我哋有政治背景,誤會我哋支持建制派,結果活動被拖垮咗。」他認為在動物福利議題上,市民對於建制派的信心不大,甚至怕被他們「調轉槍頭害一鑊」,而他希望透過遊行集會影響建制派的投票取態。

German 指出,法案擬於2019年底提交立法會,仍有時間作出改善,希望政府不要急於立法,要作更長遠的考慮,「將來仲多人養貓狗,理應考慮超越2019年的事。」

IMG_2020
(資料圖片)

記者:陳紫晴、劉軒

【專訪】區鎮樺:望民主派大埔區議會過半 組新東聯盟或戰立會

$
0
0

(獨媒特約報導)今年38歲的大埔區議員區鎮樺,近日聯同50多名黨友退出民主黨。一直不受傳媒關注的區,在這次紛爭中成為焦點。

民主黨在大埔的組織,隨區鎮樺及多名大埔社區主任退黨而基本歸零。

2004至2007年的大埔區議會,民主黨在當區19席民選議席中曾佔去7席,包括前立法會議員鄭家富(大埔中)、易建卿(富亨)、任啟邦(怡富)、關永業(富明新)、李志成(運頭塘)、羅舜泉(新富)及黃俊煒(舊墟及太湖)。連同屬民主派的黃天龍(頌汀)及代表前綫的區鎮樺(廣福),合共佔去9席。

20145_1318849696482_1737542_n
2005年大埔民主派區議員的聯合行動,羅舜泉則在當選後不久退出民主黨

遭趙家賢打破紀錄的「最年輕議員」

2003年當選的區鎮樺,當年僅23歲,屬最年輕的勝選議員。區鎮樺笑言他的紀錄在2007年才被黨友、東區區議員趙家賢打破(22歲)。

屬八十後的區鎮樺雖然是在2003年當選,他卻不屬七一大遊行後政治覺醒的一代年青人。區鎮樺參與政治的緣起便是劉慧卿,「覺得佢好直,唔會就住講,唔係太多人咁做。」1998年,仍是學生的他自動獻身成為卿姐義工。

當年的前綫在沙田有多名區議員,包括連任至今的鄭則文(恆安),小小義工區鎮樺亦會到馬鞍山幫忙,後來則協助劉慧卿在2000年立法會選舉爭取連任。順理成章,區鎮樺亦開始自己的政治路,落戶自己居住的屋邨大埔廣福邨。

十多年前的區議會不像今日,雙方的組織及資源投入均不能相提並論。民主派固然更是「要乜無乜」,「中央秘書處不會有罐頭單張,亦都無師傅(選舉老手)。」

可幸的是其他民主派的支持,區鎮樺特別提到現時參與「風雲計劃」、前民主黨大埔區議員張榮輝(富亨),多次親身落區幫忙。除了陪伴他「行區」,又幫他寫揮春,初時街坊都是認識張榮輝而不是區鎮樺,張則會逐一託街坊「有啲咩就找阿Ray(區鎮樺),佢搞唔掂會搵我。」

IMG_5531
區鎮樺目前的辦事處位於大元邨,與其選區有一定步行距離。

在前輩開路下,區鎮樺在2003年以91票之差,擊敗爭取連任的港進聯王志強律師。區鎮樺指,其實當年鄭家富不認同他在廣福參選,認為難以勝出,建議他在鄰近的中產區「宏福」出戰,區亦坦言如果沒有七一效應,他應無法在「廣福」勝出。

2004年至2007年一屆區議會,仍然設有委任議席,加上大埔區議會有鄉事委員會的當然議員,縱然民主派在直選中勝出9席,但議員只佔總數約三分一。區鎮樺形容,當年建制派與民主派的對立未如今日般分明,民主派亦獲分配出任兩個委員會主席。

IMG_8240

27歲敗選輸 double

任期四年轉眼過去,2007年區議會選舉,區鎮樺的選區被改劃,遭劃入寶福花園,結果以1,368票大敗予民建聯對手林泉的2,644票。

敗選時,區鎮樺都只是剛過27歲生日。

「好痛」,區鎮樺敗選後消沉了近半年,幸得家人陪伴走過。「最後諗通咗,無咩理由唔繼續做。」

區鎮樺說,當年自己經過深刻檢討,認為大敗有多個原因,1983年入伙的廣福邨,年輕一代邨民開始遷離、對手投入大量人力及資源,導致最終結果,「真係唔覺自己懶」。

重新起步,由出任劉慧卿議員助理開始。2008年,正是前綫與其他政黨合併的提案進入具體階段,「前綫成員係區議會選舉輸晒咁濟、唔掂,捱得好辛苦。」區鎮樺當時曾討論多個選項,包括社民連、公民黨及職工盟等,最終選擇民主黨是因為市場考慮,「前綫已經不再屬激進版塊。」

區鎮樺回想,當年部份前綫成員十分憂慮民主黨的「大佬文化」,「張李楊」(張文光、李永達及楊森)與前綫成員商討時,則多次重申黨內並無「大佬文化」,願意聆聽意見。十年後的區鎮樺笑言「張李楊講得無錯,不過佢地只係聽,唔理你囉。」

前綫表決時,區鎮樺稱自己並不贊成,始終對民主黨的「大佬文化」有憂慮,不過表決通過,他表示尊重集體決定,故一同加入民主黨。

民主黨時期,區鎮樺算是熱心黨務,加入黨內多個委員會。前綫及原民主黨派系亦合作愉快,重要職務均會事先協調。然區鎮樺形容,黨內對作為擁有90至100票的前綫系一直採取防範態度,期望能慢慢拆散,「當你得返30至40,咁就無乜say。」

十年後退出民主黨,區鎮樺稱前綫系成員討論過程中,他是少數主張留低的一派。最後關頭的授權票風波,才令區定下決心退出,「算喇」。

IMG_7730
區鎮樺與前西貢區議員柯耀林、沙田區議員丁仕元及北區區議員劉其烽等上月退出民主黨

接棒鄭家富遇政改

區鎮樺加入民主黨初期,當時的大埔區議員(大埔中)兼立法會議員鄭家富,表明不會競逐連任,遂著區鎮樺準備在2011年區議會換屆選舉中接替出選。

期間民主黨又再生變。

2010年政改,民主黨與中聯辦談判,支持政改方案,成為鄭家富及民主黨新界支部包括范國威、任啟邦及關永業等退黨組成新民主同盟的導火線。

本是黨友的鄭家富、任啟邦及關永業等大埔區議員,突然又變成「友黨」了。

區鎮樺表示,鄭家富明確表示不會替身在民主黨的區助選,「頭像、名都唔可以用」,任啟邦、關永業等遊說亦不果。區對鄭家富做法表示非常尊重,「呢個係佢既原則」。

重壓之下,區在2011年成功接棒,重返大埔區議會。他形容是「如釋重負」、「你接人,輸咗真係好樣衰」,他當選後提醒自己「不要再犯(2003年)同一個錯誤」。

不過2012年至2015年一屆大埔區議會,民主派在大埔只有三席(區鎮樺、任啟邦及關永業),區形容建制派完全無視他們,而他們採取的策略是「消極應對」,「咩都唔係議會講,因為一舉手就輸,自己埋首做咗佢。」

552033_488833641126854_1688696965_n
2012年立法會選舉,區鎮樺排在蔡耀昌之後,組成民主黨第三條名單參選新界東,只獲約一萬票落敗

民主派不是乞兒

今屆區議會,他們三人順利連任外,民主派任萬全、劉勇威及新民主同盟周炫煒勝出,民主派翻一翻至6席,不過建制派仍是全面封殺。民主派起初亦期望能獲得部份委員會副主席職位,但建制派只肯給予毫無實權實務的工作小組職位,「我就話斷咗一屆,最資深既議員關永業(1999年連任至今)你都唔俾佢做。」「當我地乞兒,我地一個都唔要。」

09
六名大埔民主派區議員,在今屆區議會中經常一起行動

區鎮樺表示,更多民主派參選對整個選舉形勢有極大幫助。他稱任萬全及劉勇威參選,建制派在大埔中心的人手遭拉走三分之二,而面對挑戰的爭取連任議員,亦不敢對其他空降的對手輕敵,「乖乖留係自己果區。」

區鎮樺以「做生意」形容區議會選舉,「一定要發大嚟搞。」今年區議會選舉,他及他的團隊會繼續在大埔中心「鐵三角」選區(大埔中、頌汀及大元)出戰。區鎮樺又透露,目前大埔區議會19個民選議席,除三個鄉郊選區外,全部均有民主派友好出戰,盼能爭奪區議會話事權。

45218037_10217429627517786_7793904734884069376_n
大埔民主派區議員及社區主任聯合行動

大埔區議會尚設有大埔鄉事委員會及西貢北鄉事委員會兩個當然議席,合共有21個議席,換言之民主派需獲11席,才能取得過半優勢。

「鐵三角」選區的擬議參選人除區鎮樺外,亦包括他親弟弟區鎮濠及文念志。兩人均隨區一同退黨,原本以民主黨社區主任身份獲得的資助亦隨之失去。區鎮樺表示一定會繼續堅持,從他的區議員酬金中每月再拿出約萬元,支持兩人的工作。

對於未來,區鎮樺指目前十多名新界東的獨立民主派區議員,計劃組成聯盟。區議會選舉換屆後如獲得15席以上,會考慮提名支持一名民主派候選人出戰「超區」。聯盟亦會積極考慮在新界東出戰立法會換屆選舉,「無人去我會去,唔會撓埋雙手。」

IMG_5541
區鎮樺的辦事處仍然處處可見「民主黨」

東區重發22排檔牌照 區議員倡助手優先 食環:助手不等同小販

$
0
0

(資料圖片)

(獨媒特約報導)食物環境衛生署昨日(1月15日)出席東區區議會食物、環境及衛生委員會,建議將東區五個固定小販排檔區空出的22個攤位重新發牌,平均分配予四類申請者,當中包括擁有五年或以上年資的登記助手。多名區議員建議食環署「加分」給登記助手,食環署統籌主管(小販資助計劃)勞月儀回應指,政府為助手作登記是作識別之用,避免助手被控無牌擺賣,強調非認同助手資格等同小販。

平均分配予4類申請人

東區共有五個固定小販排檔區,分別位於春秧街、馬寶道、金華街、大德街及望隆街,食環署向區議會提交的文件指出,截至去年10月,因交回牌照及其他原因而騰出的攤位共有22個。食環署指已考慮到攤位的消防安全和環境衞生,建議將攤位平均分配予四類申請者,分別為持牌報販、持牌流動小販、公眾人士、擁有五年或以上年資的登記助手,預計在今年第三季接受申請。

議員倡為助手「加分」

林心亷認為有必要讓助手優先申請,有助維持社區融洽。林又指出流動小販和報販對街道環境有所影響,經常收到街坊的投訴。林心亷強調自己尊重「公平原則性」,但質疑公眾對加入小販行業的興趣,「好少父母會鼓勵仔女喺街市創業,創業就應該喺政府資助下發展。」

自由黨邵家輝指出,現時若小販主牌人不幸過世,助手可能會因此失業,又指「有好多外來的朋友可能對小販一啲都唔熟識」、「有啲報販賣開報紙,你叫佢走落去賣菜,點賣都唔識」,建議食環署將資源集中給持牌助手,協助他們維生。

工聯會王國興同意食環署的申請者分類,但認為助手牌持有人可能是實質經營者,只是未有資格得到牌照,促請食環署趁此機會「加啲分」給他們。

IMG_0365
公民黨鄭達鴻

公民黨鄭達鴻同意要公平處理小販牌照的申請者,但建議食環署針對助手牌照額外推出新政策,「如果冇咗個助手會令生意完全流失的話,我都會同意加啲分俾佢。」鄭達鴻建議部份攤檔可讓出給慈善團體作社區經營,如讓失業的婦女或長者擺檔售買手作。

工黨麥德正認為小販是本地文化,值得保留甚至發展,「當我哋面對住大型企業,呢啲更加值得去珍惜」。麥要求食環署提供更多詳情以作參考,從而考慮是否進一步發展小販文化。

徐子見指食環署「似乎有心態」讓流動小販有固定攤位,但強調流動小販牌已多年沒有發牌,食環署亦沒計劃在東區發新的牌照。他指出早前有政策讓工匠申請牌照,建議食環署鼓勵工匠申請固定牌照,或考慮發牌。

食環署統籌主管勞月儀回應時表示,明白販商社團的意願,但強調小販主牌人和助手牌照人屬於私人僱傭關係,政府實施助手登記制度唯一目的是識別由持牌小販聘用的助手,避免助手擺攤時被檢控。勞重申,實施登記助手是以執法角度出發,而非認同助手等同小販的資格,亦非認同在分配有限的公共資源上助手有特殊優待。

IMG_0400

記者:陳紫晴、麥馬高

社聯擬深水埗再設組合屋 民協推民間方案增近一倍發展用地

$
0
0

(獨媒特約報導)繼預期於今年第四季入伙的南昌街「組合社會房屋」,社聯現正申請於欽州街西與通州街交界,落實深水埗第二個組合屋項目,料供應210個單位。不過,有區議員認為社聯方案欠缺全面規劃,以致發展用地小,房屋供應「杯水車薪」。民協深水埗區議員提出增加接近一倍發展面積的「民間規劃方案」,並促於興建過渡房屋的同時,照顧無家者、棚仔(欽州街布市場)及墟市等深水埗持分者需要。

IMG_5834
欽州街及通州街交界斜坡組用地(資料圖片)

社聯選址面積約3,367平方米,計劃申請5年短期租約,料提供約210個組合屋單位,人均居住面積不少於7平方米,每個單位設獨立浴室及電爐煮食空間。社聯表示,房屋設計不會太豪華,以防住戶不願搬離,將以公屋輪候狀況、收入水平、生活質素等條件揀選租戶。該地段屬地政總署斜坡組臨時用地,租期將於今年6月結束。

map

民協早前亦與中大合作舉辦工作坊,與深水埗區不同持分者商議出「民間規劃方案」,建議清拆閒置多年的昌新里天橋,與社聯選址合拼發展,使發展面積由社聯方案的3,367平方米,增至約5,120平方米,並在興建過渡房屋之外,安排無家者宿位。

另外,方案建議將選址旁的通州街橋底臨時停車場,遷至欽州街與西邨路交界之迴旋處。民協指出,該迴旋處現只有一條巴士線用以調頭,使用率甚低。至於停車場現址,將進一步騰空1,323平方米用地,建議用以舉辦假日墟市。

螢幕快照 2019-01-17 上午8.36.14
民間方案又關心通州街臨時街市及橋底空間,建議將第1至3座用以安置棚仔布市場;第4座作社區布藝時裝中心;第5座供團體申許墟市;橋底空間則用以舉辦時裝展覽、墟市等社區活動。

IMG_2884
會前有團體帶同小販代表請願,促讓過渡房屋與墟市互相配合,以作可負擔的社區配套,並安排露宿者宿位。

深水埗區議會於1月15日討論,民協江貴生表示,通州街發展如清拆閒置天橋等方案,已得社區多方討論,強調規劃需要全盤考慮,關顧各持分者如無家者、棚仔、墟市等,「唔係要處理房屋問題就唔理三七廿一,漠視民間想法」。

民協譚國僑亦強調民間方案是經由下而上商討,批評社聯方案選址較「岩巉」:「得210個單位,過渡畀邊個?」他指將整個地段收回發展,不僅可新置更多組合屋,更需要做社區配套如墟市、公園等,籲「動一動腦筋、砌積木咁」,以滿足不同持分者需要。

社聯稱積極考慮 規劃署指須先經城規會改劃

社聯業務總監黃健偉表示會考慮相關規劃建議,認同解決住房問題並非只得硬件,強調社聯重視周邊社區配套及支援。

規劃署高級城市規劃師(深水埗)馮志慧指出,民間方案建議用地本為「休憩」或「道路」用途,規劃上不准許相關發展建議,長遠需經城規會審批改劃,惟若申請不超過5年,則可以「經常用途」批出。

運輸署工程師羅明珠則表示,如能配合地段將來長遠發展,署方願意考慮清拆天橋。對於將現時臨時停車場搬遷改建多層停車場,署方亦持開放態度。

經民聯梁文廣認同區內車位缺乏問題嚴重,不否定改劃欽州街、西邨路交界迴旋處,以建多層停車場,並建議一地多用設社區體育場地,望有關部門盡快展開研究。

DSC_2470
民協深水埗區議員衛煥南(前排左)及譚國僑(前排右)

鄭泳舜對拆天橋有保留:要洗一筆公帑

民建聯亦提交動議,支持於社聯選址興建過渡房屋,惟建議面積增至5,000平方米,又建議考慮於周邊設假日墟市及停車泊位的可性性。

民建聯鄭泳舜認為,將臨時停車場搬遷至西村路,位置始終較遠,不太同意。譚國僑馬上回應指兩地只相距1分鐘,鄭則表示「我就覺得唔止1分鐘喇」。

鄭泳舜又表示,要清拆天橋「要洗一筆公帑」,因而對此有保留。譚國僑質問,如鄭不支持拆橋,「今朝(社聯方案)得3,000幾(平方米),你(民建聯方案)寫到5,000(平方米),咁嗰千幾(平方米)點嚟㗎?」,又指將停車場由通洲街搬至西村路「1分鐘都話遠,無話可說啦」。

區議會主席張永森憂慮,清拆天橋「本身已傾咗十幾年」,落實清拆或相當費時,或令組合屋項目止步。譚國僑回應,指清拆天橋等新增的發展建議,不會影響社聯原選址的發展,只在擬建組合屋位置再爭取更多地。

最後,民建聯方案以20票支持、1票棄權通過;民協提出的民間方案亦以14票支持、7票棄權通過。

螢幕快照 2019-01-17 上午7.22.15
跟據Google地圖,通州街橋底臨時停車場至民間方案建議之西村路迴旋處,距離約250米;該迴旋處面積約3,400平方米。

泛民議員促政府建公屋 勿卸責「擺社福機構上台」

除卻規劃方案,多位議員亦關注政府責任及租戶篩選等問題。譚國僑批評,過渡房屋不能取代政府房屋供應,政府不應推卸責任、「擺社福機構上台」。他表示,目前約有27萬公屋輪候冊人數,社署提供的組合屋方案根本不到公屋輪候冊人數的1%。

公民黨伍月蘭亦指出,過渡性房屋發展其實「本末倒置」,政府應先加快公屋供應。她亦批評供應量「杯水車薪」,應以滿足香港永久性居民的需要為先。

民協深水埗區議員覃德誠表示,臨時組合屋並沒有指明是深水埗居民優先,若深水埗居民尤其是劏房戶,需與其他區市民一起輪候組合屋,將減低入住機會。

民主黨袁海文則建議成立中央統籌機制,令劏房居民能夠一份申請表申請不同用地的臨時性房屋或公屋,方便居民亦節省行政時間。

社聯行政總裁蔡海偉回應指,社聯也打算與深水埗社福機構合作尋找租戶,而機構服務的主要對象都是深水埗居民,因此相信深水埗居民將會是該組合屋的最大受惠者。黃健偉亦表示會研究設立中央統籌機制。

記者:梁敏德、邱愛霖

馬會會所地盤工遭欠薪過百萬 嘆無錢過年

$
0
0

(獨媒特約報導)跑馬地桂芳街賽馬會會所地盤近100名電工,遭拖欠上月的工資及加班費,涉及金額達300萬元。建築地盤職工總會今早11時與工人到賽馬會會所外抗議,高叫「無錢過新年,還我血汗錢」,要求大判金門建築有限公司立即支薪。

工人曾向大判金門及二判建設工程有限公司追討欠薪,但都沒有回音。金門人力資源夥伴暨薪酬福利譚諾恆到場與工人交涉,表示沒有收到二判的糧單,稱需要時間作登記手續和對數,最遲下星期一可以出糧,「星期一,好合理呀嘛」,但言論引起工人不滿,「無錢過年呀,我要今日」。

馬會亦派出多名職員到場,要求工人離開會所門口,稱「你哋嗌咪會好嘈」。職工盟統籌幹事王宇來強調,馬會是慈善團體,不應推卸責任,拖欠工人薪酬。

工人現時仍在跑馬地會所外抗議,表明成功爭取發還欠薪才會離開。

IMG_8763
工人秀哥

工人:今日都無錢食飯

秀哥遭金門拖欠12月的薪金,約6至7萬元,他希望盡快出糧。秀哥做了電工十多年,去年11月起在此地盤開工,他提到金門過往每月7日出糧,但在本月7日時,地盤經理喚他等多一星期至15日,但到1月15日,經理又再喚他等多7天,「一味叫工人等,11月都已經遲出糧,淨係想有錢過年。」

秀哥嘆道,工作環境十分惡劣,地盤積滿垃圾,而且長期漏水,「做電工,但個地盤就無電」,「你睇緊電視時候,我哋奮鬥緊。」

秀哥每日早上9時上班,下午6時收工,因為住在葵涌所以較難加班。他慨嘆「今日都無錢食飯」,希望公司承擔責任,「我哋就係唔信金門先搵工會呀嘛,叫我信你,點信呀?」

建築地盤職工總會組織幹事何天忻批評,金門已多次欠薪,重申政府應加強監管外判商,對拖欠薪金的外判商作出具阻嚇性的罰則。

IMG_8765
金門人力資源夥伴暨薪酬福利譚諾恆

IMG_8760

記者:麥馬高

【馬會地盤欠薪】公關派維他命水 工人:咁有錢,直接出糧啦!

$
0
0

(獨媒特約報導)跑馬地桂芳街賽馬會會所地盤近100名電工,遭拖欠12月的工資及加班費,涉及金額達300萬。工人今早和建築地盤職工總會到會所外抗議,希望在農歷新年前追回欠薪。集會期間,有馬會的公關向工人派水,有工人苦笑說:「乜嘢水嚟?我成世人都未飲過維他命水,馬會咁有錢,直接出糧啦。」

電工:做完嘢就梗係要出糧

過百名工人中有老有嫩,他們不約而同說「做完嘢就梗係要出糧」。涉事的地盤是馬會的新會所,位於斜路上。電工每天的薪金為950元,組長的日薪則是1,600元。

阿標是電工組長,今年45歲,入行已經20多年,今次遭拖欠5萬多元。「我們做完先收錢,唔係收咗錢先做。」他在1998年入行,當時的日薪是300元,近年則已升至1,400到1,500元,「呢個盤我收1,600蚊」。

阿標坦言「作為半個頭目」,其實不太想以抗議行動令公司出糧,「我要聽兄弟講,又要聽公司講,夾喺中間。」他亦嘆對其他工人遭到欠薪感到有歉意,「我介紹人入嚟做,但無糧出,點過得去呢?」

電工相對多新人入行,而且不需要日曬月淋。「今次咁樣搞,預了唔做。」阿標較為世故,指地盤的常態就是離離合合,「夏天就熱死,冬天就凍死,合作過就係朋友,之後互相介紹工作」。

「ICC、東涌醫院同西九龍法院都係我做,但其實都係一份工,無話咩自唔自豪。」阿標入行廿多年,遇過兩次欠薪,上一次是添馬艦的政府總部,「仆街,又係金門。」

IMG_8766
左為工人阿添

22歲的阿添則遭拖欠薪金兩萬元,他經朋友介紹入行,已近兩年,每天朝九晚六。他家住觀塘,七點多便要起床,而如果有需要,星期日都要上班,「屋企等緊我交租」。他笑言做地盤是因為窮,唯有頂硬上。

「將軍澳新鴻基數據中心、新世界尖沙咀海傍地盤,其實都係我做。」阿添說來有點自豪,他中學畢業後做過演唱會舞台搭建工人,但日薪只有四至五百元,於是想趁年輕試試做地盤工作,「辛苦?咁搵錢係咁嫁啦。」

電工其實是做甚麼的?阿添提到,電工的日常就是將電線放入線槽、做插蘇和電制房內的林林總總,「所有電的事都關我哋事」。阿添指電工不會「電親」,因為地盤未「起貨」前不會全面通電,但嘆道要到高位工作,所以有一定危險。阿添指出,在馬會會所地盤內,到處都是垃圾,很容易滑倒,「正常有承判商清走定期清走,但呢度好少囉。」

工人在早上11時到達馬會會所外抗議,大判金門早前派出職員,表示希望在下星期六前出糧,但工人不接受。工會和工人代表下午將要求與勞工處和金門會面及談判。

【15:06 更新】下午兩時多,參與行動的工人何先生對記者稱,金門職員喚他們繼續工作至1月23日,「轉個牌頭繼續做啦,不要搞事」,並在屆時一併出糧。何先生提到,農曆新年後市道較差,所以會有一定壓力。

其後,有近半工人抵受不住壓力,回到地盤開工。有工人批評金門分化,「只係口頭承諾,邊個信?」勞工處、工會和工人代表現正和金門進行談判。

【15:32 更新】在會面後,金門答應即日就工人的12月欠薪開出現金票,而1月的薪金則會在下星期一發還。有在場的工人歡呼「堅持就得」。

IMG_8770

記者:麥馬高


市建局拒見土瓜灣重建戶 派員跟蹤兼攝錄 街坊批刻薄「惡過狗」

$
0
0

(獨媒特約報導)市區重建局去年建議政府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六幅位於鴻福街至春田街一帶的土地,以盡早開始重建工程。近80名土瓜灣重建戶昨晚要求市建局官員到鴻福街作會面,但遭拒絕,更派人跟蹤和全程攝錄街坊的行動。街坊其後遊行到市建局的辦公室抗議,但局方堅持拒絕落區,街坊炮轟市建局刻薄,「收樓就識,訴求就唔聽,惡過狗」。

IMG_0592

土瓜灣街坊在去年11月曾到九龍城區議會抗議,要求市建局和受重建影響的街坊見面。市建局提出在鶴園庇利街的陽光廣場,救世軍重建社區服務隊的辦公室見面,稱能容納80人。但街坊堅持要在鴻福街的空地會面,希望能有公開和透明的會議,指市建局過往已多次不了了之,並拒絕記者拍攝,遂要求爭取在公開場合見面。

IMG_0598

街坊在晚上七點半先在鴻福街的空地聚集,有土瓜灣街坊和鴻福街16號租戶代表陳瑞玲、黎嘉駿等人作「先行部隊」,邀請市建局收購及遷置總監黃偉權到鴻福街見街坊。他們到達上址後,市建局職員隨即全程攝錄,更有職員在他們背後夾擊「監視」。

IMG_0628

左為市建局收購及遷置總監黃偉權

記者發現,市建局安排的會議室內沒有任何街坊,只有近二十多名職員,而且職員態度惡劣,稱已發信通知街坊到陽光廣場會面。黃偉權表明拒絕到鴻福街,稱商場的好處是不會影響到其他街坊,重申已出信予其他街坊,更表示「有街坊嚟咗,同嚟緊」,稱是誠意邀請。

黎嘉駿斥市建局歪理連篇,指局方過往曾在街上開居民會,而且鴻福街現場有近八十名街坊,強調街坊顯然是希望在鴻福街上進行會面。

IMG_0649

市建局職員其後派員到鴻福街「邀請」街坊,但一度「迷路」,並由庇利街折返崇光街,街坊其後發起遊行,和「踩場」到陽光廣場邀請黃到鴻福街,雙方狹路相逢。

街坊到達陽光廣場後,黃偉權躲在房中避見街坊,街坊批評市建局是縮頭烏龜,不敢落區見街坊,又高叫「以人為本係混吉,直接落區咪廢噏」,重申不要密室會議。陳瑞玲強調,今日的行動是要求黃偉權回應街坊訴求,強調天台戶同屬重建戶,並要求賠償方案要和房委標準,不要「二等分配」。

IMG_0660

受重建影響、榮安街住戶吳先生參與行動,他對記者表示,市建局的慣常手段是要求街坊先簽退租協議,才考慮作出安置。吳先生透露,市建局在去年年中喚他簽署退租協議,提出在蘇屋邨的安置單位只有21平方米,「市建局真係好刻薄,我一家三口,嗰個單位根本無房。」吳先生拒絕後,市建局再提出安置方案,但卻再次提供相同的單位。

IMG_0673

前立法會議員姚松炎亦有到場,他表示市建局在土瓜灣部署了十年,更由社福機構處理社區關係,「搞咗十年,到今日都有咁多迫遷,市建局應該深切反省。」市建局最後堅持拒絕到鴻福街見街坊,更鎖上會議室的大門,街坊最將抗議信交給市建局職員,重申黃偉權必須落區聆聽街坊訴求。

IMG_0582

記者:麥馬高

曼城曼聯球星竟簽名支持大坑發展 城規會照接納

$
0
0

(獨媒特約報導)城規會今早審議中資地產商中洲控股就大坑道4-4C號的規劃申請,在鄰近大坑道4-4C號地皮及毗連屬政府土地的綠化帶,興建行車道及天橋連接系統(A/H6/87),為曾遭多次拒絕申請的豪宅申請開路。大坑區議員楊雪盈與居民在會前向城規會遞交反對信,促請政府修例限制發展商就同一項目的申請次數。

楊雪盈早前翻查公眾向城規會提交的意見,發現支持的意見多為一式一樣的樣本,簽名筆跡亦十分相似,部份簽名更是英超球隊曼城及曼聯的球星,包括迪布尼、馬列斯、柯古路及連嘉特等。楊雪盈曾向城規會及警方投訴,但不獲接納。

楊雪盈今日聯同數名居民,在會議前向城規會高級行政主任簡志陶遞交反對信。她指發展商在兩年前已開始不斷提出規劃申請,以近50米高的停車場墊高樓宇,以及佔用政府綠化地帶興建豪宅私家車道。每次遭居民及政府部門反對後,發展商便主動撤回申請,略為修改資料再次重新提交,本次已是該發展商就同一項目提出的第九次申請。楊雪盈指責地產商「一而再,再而三的做法極度擾民,不能接受」,居民不勝其煩,要求政府修改《城市規劃條例》,限制地產商就同一項目的申請次數。

IMG_2727

發展商今次不向城規會直接申請墊高豪宅,改為建議興建行人天橋橫跨大坑道(下段),稱可提供無障礙通道連接上下兩段大坑道,但佔用的公共土地及影響的斜坡範圍更大,欲藉行人通道為豪宅申請開路。

在早前城規會的公眾諮詢階段,楊雪盈動員居民反對,已累積近7,000份居民反對意見。獨媒記者早前亦發現,有逾千份樣式類近的意見向城規會「灌水」支持,部份意見書字跡近似,署名包括「馮程程」、「丁力」、「庾澄慶」、「馬列斯」、「連嘉特」及「李清照」等等。楊雪盈斥事件「非常可疑,荒謬絕倫」,在現行制度之下亦無法作出任何投訴,如申請被批准將牽涉重大利益。她續指逾2,000的支持書已溝淡部份反對意見,批評發展項目妄顧社會利益。

Screen Shot 2018-07-27 at 11.50.33 pm

47577621_2349370728470926_7501054391261069312_o

48379536_2369532159788116_3120336638677352448_o

記者:周頌謙

「廢除狩獵、增撥資源促進人與野豬並存」聯署

$
0
0

聯署網址

自從2017年底,香港特區政府的野豬政策,朝向和平及尊重野生動物的方向前行,尤其是停止了「民間野豬狩獵隊」的射殺行動,以及創新嘗試「捕捉、避孕/絕育及放回」計劃。我們以為,這將是香港保護動物工作的重要一頁。

然而,近日社會卻出現仇恨野豬的聲音,當中包括提出恢復停止運作一年多的「民間野豬狩獵隊」。對此,我們深感遺憾。我們衷心希望,相關人士(包括所有狩獵隊的成員)能夠明白,進入21世紀的第19個年頭,普遍市民對動物的同理心已明顯增進,難以再接受獵人荷槍實彈瞄準動物,將城市變作狩獵場,將只是一心為了保護小豬們的母豬擊斃,以致血灑滿地、小豬惶恐、四野散失。更何況,近月,特區政府已準備就「動物福利法」進行諮詢,我們相信,這個年代,香港人應有更高的智慧,透過合理的資源運用,避免悲劇重演。

有見及此,「香港野豬關注組」發起聯署,提出兩大訴求:

(一)廢除「民間野豬狩獵隊」

香港市民對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日漸增加,痛心不同動物被殘害虐殺。若政府重啟狩獵隊,槍殺野豬,恐怕會加劇政府和市民的矛盾。

若槍殺行為,重新出現在媒體上;甚至成為部分人邀功的英雄事蹟,這無疑對下一代的教育傳達出錯誤信息。

香港城市空間狹小,狩獵隊在社區進行實彈槍殺行動,絕對會對社區市民安全構成巨大威脅。

根據國際學術研究,獵殺動物的方法,並不能有效減少動物的數量。

(二)增加資源,以加強宣傳認識野豬及保護野豬政策

香港一向自詡為國際都會,近年,大部分市民愛護及尊重動物的表現,有目共睹,這是文明城市的體現。接下來,政府更應加強教育市民愛護及尊重動物,不能讓文明倒退。

自2017年開始,漁護署推行更和平理性的野豬政策。綜觀全球,只有少數進步城市,有勇氣嘗試如此善待野豬。然而,先驅的政策需要資源去完善整個計劃,才能長遠解決人豬衝突,達致「人豬共融」的模範。

基於以上兩個原因,我們相信,「民間野豬狩獵隊」已完成歷史任務,應予以解散。同時,政府須增撥資源及人手,促進人與野豬並存於我城,向文明行前一步。

截至2019年1月17日,聯署名單如下 :

動物團體:
香港野豬關注組
NPV 非牟利獸醫協會
十八區動保專員
爭取成立動物警察大聯盟
公民黨動物權益關注組
厭棄皮草公民
動物公民
動物地球
香港摺耳貓病友會
救救港豬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
豚聚一家
大嶼山愛護水牛協會
東北反逼遷動物戰隊
9 x 9 Guy Food Dogs
香港素食會
毛孩關愛組
毛孩守護者
尊重生命 善待動物
139B 關注組
十四鄉牛牛 -- 西貢
香港蛇類關注組
香港救鳩鴿及雀鳥情報區
香港兔友協會
環保觸覺
土地正義聯盟

民意代表:
(立法會)
毛孟靜議員
鄺俊宇議員
譚文豪議員
陳志全議員
朱凱迪議員

(區議會)
楊雪盈議員
吳錦雄議員
任萬全議員

民間團體及市民
丁可欣
吳文遠
香港眾志
社會民主連線

【削長者綜援】補鑊措施須證無工作能力 邵家臻斥要老人自認廢老

$
0
0

(獨媒特約報導)政府於下月起將長者綜援申請年齡由60歲提高至65歲,引起各界不滿。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將會在中午宣佈新方案「補鑊」,60至64歲人士如果獲社工證明沒有工作能力,或長期尋找工作但失敗,將可獲得1,060元津貼,以填補長者綜援與成人綜援的差額。民主派立法會議員今早由立法會遊行到行政長官辦公室抗議,社福界邵家臻批評新方案造成標籤效應,「要老人家自認廢老,呢個係乜嘢政府?」

邵家臻表示對於新方案失望及憤怒,又不滿政府昨日只和建制派議員見面討論新方案,沒有約見民主派。特首辦主任陳國基今早回覆邵家臻稱,林鄭昨日是會見行政會員成員及代表,邵家臻反駁代表根本不能出席機密會議。

立法會昨日跨黨派通過檢討綜援計劃的無約束力議案,包括要求政府擱置將長者綜援申領年齡收緊至65歲。工黨張超雄強調,議案要求擱置方案,而不是「補鑊」,批評政策胡亂兼矛盾,「補鑊仲要俾行政費,社工上堂、手續費,乜都係錢。」

IMG_8780

記者:麥馬高

天下無不散之筵席 — 華拿與赫德士菲

$
0
0

這星期big 6以外的最大新聞,定是大衛華拿(David Wagner)辭任赫德士菲 (Huddersfield Town)主帥一職。

三個月前,筆者曾談過本季赫德士菲在戰績層面陷入困境,亦解釋過這一切某程度上算是情理之中,因此這裡就不重覆了,總之當時以負得失球差奇蹟升班的他們,神奇程度幾可與李斯特城(Leicester City)奪冠相比。去季華拿竟能帶領他們留級,更是比奇蹟升班更大的奇蹟。

然而世上任何事皆有得必有失。作為一家英超球會,又怎能欠缺一些短視而不設實際,卻又偏偏喜愛發放譁眾取寵的言論的球迷?因此如果大家有留意網上言論,不難發現立場最鮮明,最願意表態,也就是大家最易接觸到的赫德士菲球迷中,竟有過半數漸對華拿有怨言,並已對他失去信心﹗對上幾輪聯賽,赫德士菲迎來較輕鬆易應付的賽程,卻一場不勝,當然也無助改善此情況。

另一方面,還有為數不少的球迷仍對他充滿感激之情,繼續尊敬和擁戴他。在留言板或社交平台,這種較不搶眼的意見可能被淹沒了,但多看下去還是可以找到的。在以討論赫德士菲為主的podcasts中,這種想法也是很主流的觀點。球迷對事情來得這麼突然感到錯諤,對華拿離開也感到很可惜。波齡較年青的,都認定華拿是他們追捧球隊以來最佳的教練,也組成了一隊他們目睹過最強的赫德士菲。他們異口同聲地說,即使不是提早成功衝上英超,他們的看法也依舊不變。

不過,領隊因為自己之前的over-achievement導致後來陷入困境,近年來說也是常見的事。想當年李斯特城如非勇奪英超冠軍,雲尼亞里(Claudio Ranieri)又怎會因為球隊陷入護級旋渦而被辭退?別忘記在他之前的皮雅臣(Nigel Pearson),曾讓球隊於降班區逗留一段長時間,直至三月尾才開展護級的神奇之旅,而當時皮雅臣也沒有被辭退。

觀乎赫德士菲球迷們對華拿年代的回顧,絕大部份都認為「附加賽決賽獲勝,衝上英超」是最難忘的一仗。這很容易理解,畢竟經過一整季的努力,成敗就濃縮到一場比賽中,比賽一定令球迷的腎上腺素急升,而這樣的一場勝利自然令球迷久久未能忘懷。至於賽後領隊華拿在場外附近空地與球迷聚在一起唱chants,更是一字一句都懂得唱,試問有這樣的經歷,球迷們又怎能忘記?

除了大熱當選的附加賽勝利外,球迷們也提到了去季季初主場擊敗曼聯、季尾主場贏屈福特及作客媾和車路士這三仗。這幾年的曼聯雖然不及過去二十年那麼強勢,但對於波齡不超過三十年的球迷來說,曼聯這支球隊始終別具標誌性,而一直在英冠和英甲浮沉的赫德士菲,萬萬沒想過可以在聯賽擊敗曼聯。至於擊敗屈福特一仗,則是球隊自三月起唯一一場聯賽勝仗,而這場勝利來自補時階段的一個入球,為逐漸陷入水深火熱的球隊,在最後四場地獄賽程開始前帶來救命三分,是成功護級的最大關鍵。最後和車路士一仗,則是球隊上下一心,將士用命,作客史丹福橋球場拼盡每一口氣換來確定護級成功的一分,當然也是球迷們美好回憶的一部份。

話說回頭,其實無論是甚麼原因都好,球迷們對於球會辭退領隊早已司空見慣。不過這次的分手,與平時大家所見到的也着實有點不同:主席及管理層還是相當滿意領隊所做的一切,沒有因為戰績欠佳而不滿其表現,而雙方也沒有鬧得不愉快,絕對是真真正正的和平分手。從這次分手中,反而更見主席和領隊二人互相尊重和高度信任,而且事情透明度之高,讓球迷也能明白箇中細節,不會有被蒙在鼓裡的感覺,完全是一個理想球會的營運典範。的確,從華拿上任起,筆者便開始留意這家球會的故事和營運,也非常欣賞他們即使升上英超,也能維持一貫球會以球迷利益為先,職球員則以球會利益為先的處事方式。

事實上赫德士菲主席Dean Hoyle亦不止一次重申,無論這一季取得甚麼成績,球會也一定不會辭退華拿。因為大家都知道,以他們目前的財力和規模,升上英超已是超額完成,要留在英超近乎不可能。華拿離開的消息公布後,球會網站刊載了一篇主席的話,從中可以充份體現主席Dean Hoyle作為赫德士菲球迷兼球會主席,對球會、球迷和領隊的愛都非常深厚。如果有興趣想知道他說了甚麼,不妨從這個官網連結一讀。這真是一份有血有淚的聲明,當中展現了領隊和管理層之間的尊重,以及各方以球會利益為先的想法,而非那些隨便幾句陳腔濫調作道別,在當今球壇可謂非常難得。不信大家大可看看早前摩連奴離開曼聯,以及再早前干地離開車路士時,球會出了一個甚麼樣的聲明,與之比較,便會明白箇中分別。

聲明中的一部份真的令人感動,這裡我大概節錄一下:

如前所說,無論球隊取得甚麼樣的成績,我也不會在這季辭退華拿。然後有一天華拿 — 他真是好得沒話說 — 親自來告訴我們,他真的需要休息一會兒。我們有談過是否要立刻進行,而華拿也向我們說,如果球會想在季尾才換帥,他也會在餘下的球季,盡心盡力做到最好。經過很漫長的談論後,當時大家一致同意季尾才進行換帥對球會最好,同時雙方對此亦一直持開放態度,結果來到此刻,我們都認為現在是分道揚鑣的最佳時機。

我知道在現代足球中,「雙方同意下離開」常常是辭退領隊的一個較體面的表達方式,但我保證這次的確是在雙方有共識之下達成的決定。華拿真的很愛這家球會,所以他與我一樣,每個決定都是以球會的整體利益為大前題。

從過往個多月的賽前賽後記者會所見,華拿最近確實因為球隊的戰績而深受困擾,以往那種自信和堅定的眼神逐漸消失不見,像失去了靈魂的軀殼一般。明眼人都看得到赫德士菲的戰績其實是受到各種客觀條件所限,不過觀乎華拿的性格,似乎將不少責任扛到自己身上。他不止一次說過,其實球隊表現並不差,球員們亦已盡量做到他的要求,只是幸運女神沒有站在他們那邊。赫德士菲對上十場敗仗中,有七場都是僅以一球見負,而上輪對卡迪夫城一個明顯的12碼機會又不獲球證受理… 大家試想像,當球隊在不利的客觀條件下奮戰,然後每輪比賽都是只差那一點點力戰而敗,導致球隊逐步墮入降班的深淵,那種無力感是多麼令人疲累和絕望。這一點,相信現今活在香港的年青人都會很有共鳴。

看着一位有理想的領隊,一支有朝氣的球隊這樣被慢慢擊潰,被這樣的壓力壓垮,真的很不好受,特別是部份壓力是來自領隊自己。記得十年前,郭甫(Steve Coppell)在雷丁(Reading)也有類似的經歷:帶領雷丁強勢升班,再帶領他們首季在英超取得意料之外的上佳成績,可是受實力所限,往後無以為繼。在最後降班的第二季(07–08球季)及未能立即重返英超那一季(08–09球季),郭甫兩年之間彷彿老了十歲,很明顯承受着龐大壓力。過去一個月的華拿,似乎正經歷着這一切,而筆者和一眾赫德士菲球迷看着他受如此折磨,其樂天性格如此被蠶食,真的感到很心痛。

這幾天在當地球迷的討論區,看到不少赫德士菲球迷分享最近幾個球季的感受。印象最深,最感人,也可能是最有趣的分享是,一位球迷說他在那場英冠升班附加賽準決賽互射12碼階段,緊張得心臟病發要召救傷車送到醫院治療。現在仍然活得很好的他,很感激華拿為他帶來自懂性以後,首次見證愛隊在頂級聯賽征戰的滋味,也成為了他生命中其中一個最光輝的時刻。

不少人都說華拿為他們帶來了球迷生涯中最高興,最風光以及最驕傲的時刻。除了悅目的比賽場面(主要是升上英超前),華拿還引入一些討人喜歡的球員,並在離開時確保球隊正處於近五十年來最富裕、最健康、發展根基最穩固的階段。後來者要有他的功績也是絕對不容易。很多球迷都表示,華拿下一家執教的球會,也將會自動成為他們的second team。

天下無不散之筵席。看着這種和平分手,領隊竭盡所能後為了球隊前途而讓位,實在很難不深受感動。筆者有理由深信,即使是此刻對華拿失去信心的赫德士菲球迷,還是會好好保留這幾年的美好回憶,並祝福華拿有美好的前途。

原文刊在作者 Medium
Box to Box Facebook Page

Viewing all 16858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