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獨立媒體
Viewing all 16873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大隧鑽石山入口擬建屋 建制派有保留 民主派反對

$
0
0

(獨媒特約報導)規劃署擬修訂《慈雲山、鑽石山及新蒲崗分區計劃大綱核准圖》,包括將鑽石山大老山隧道入口旁一幅綠化地帶改建住宅,昨於區議會討論。跨黨派雖然均批評計劃,認為對當區交通及環境造成嚴重影響,但建制派及民主派立場略有不同,建制派認為有保留,民主派則表明反對。

該幅土地位於鑽石山鳳德道鄰近鳳德邨及星河明居,佔地約2.1公頃,屬「綠化地帶」。2014年9月,發展局首次提出將該地改劃為「住宅(甲類)」 地帶,但遭區議會反對。五年後,政府將建屋計劃縮小後再次提交區議會,計劃興建3座約40層高的資助出售房屋,預計興建約2,280個單位,容納超過6,300人,鄰近大老山山隧道入口將興建一棟提供社會福利、教育及停車位的社區設施大樓。規劃署稱經四年研究後,「擬議房屋發展不會對附近地區帶來不可接受的影響」。

螢幕快照 2019-01-09 上午10.32.11

黃大仙區議會昨討論項目,當區(龍星)選區區議員譚香文斥規劃署漠視四年前區議會強烈反對,今日仍然一意孤行,指「三支香」房屋破壞附近自然景觀。她在會上播放播放短片,指鳳德道已接近飽和,而該處發展將與大磡村新發展區「前後夾攻」。譚香文又憂慮項目鄰近大老山隧道入口,有嚴重的噪音問題,直言「70分貝一定有」。

譚香文(右)
民協施德來及譚香文均反對計劃,認為會遭「前後夾攻」

譚香文又指項目破壞志蓮淨苑與南蓮園池內景觀,影響國家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工作,反問規劃署「對唔對得住國家?」她批評規劃署事前並無諮詢志蓮淨苑與南蓮園池,並即席呈上志蓮淨苑的公開信。

建制派區議員亦質疑項目,但並未明言反對而是持「保留」立場。創建力量丁志威指, 鄰近項目的兩個路口(鳯德道/斧山道及蒲崗村道/鳯德道 )皆為龍翔道主要的分支道路,若然項目導致龍翔道擠塞,將嚴重影響黃大仙與觀塘之間的交通,批評署方提出的改善道路方案只是「見步行步」、「過咗海就係神仙。

民建聯簡志豪亦斥規劃署的文件,完全沒有提出任何詳細數據及具體的改善措施,難以説服區議會支持。他又指鑽石山港鐵站使用量極高,「喺繁忙時間,A出口極之擠迫,市民需要等兩、三架車先上到!」加上港鐵「沙中綫」通車、擬增設往觀塘山的「東九龍綫」,均以鑽石山為交匯,再增加項目將令「迫爆」車站情況加劇。

民主黨沈運華認為於鳳德道建屋難以凝聚社會共識,直言「輸嘅係市民」。民主黨胡志偉亦表明反對,指計劃「仍然有好多問號」、「唔收貨」。他憂建制派以「保留」為立場,規劃署會以「區議會冇反對」為由向城規會提出申請。

區議會主席、民建聯李德康總結時指,規劃署未能說服議會,促署方重新檢視項目,區議會會擱置討論,不會予以「通過」。

IMG_2486

螢幕快照 2019-01-09 上午10.31.38

記者:陳紫晴


機場貨運站保安遭拖糧40萬 嘆年關難過 僱主失聯

$
0
0

(獨媒特約報導)超過20名在東涌駿運路新鴻基貨運站工作的保安員指,遭宏川物業管理有限公司拖欠薪金,總金額估計40多萬,有工友被拖欠最多約11萬,更有人被欠薪逾年,已在追討過程中離世。工友已向勞工處求助,將於1月28日到勞資審裁處落案。街工立法會議員梁耀忠批評法例對工人保障不足,呼籲僱主盡快聯絡工友,讓工友獲取應有酬勞過年。

員工指未能聯絡僱主

保安員劉小姐表示,她任職保安6至7年,第一次遭遇拖糧事件,至今被拖欠1.9萬元。她表示,當初是經由朋友的Whatsapp群組介紹而應徵夜更保安,開工前僱主范小姐僅以口頭合約形式承諾以「炒散」形式上班,日薪570元,每更工作12小時,每月7號出糧。劉小姐於去年11月入職,然而直至12月8日仍未收到薪金支票,她翌日立即打電話詢問僱主,僱主表示因近日「手緊」,未能準時出糧,但向劉小姐承諾「過兩日出到比你」。劉小姐於12月11日收到支票,翌日入票,然而在13日就收到銀行通知被彈票。同日劉小姐致電僱主,但已經無人接聽,其後再也聯絡不上僱主。她在同月15日起沒有再上班。

劉小姐指,曾打電話向大判公司投訴,大判表示沒有人投訴將不會處理事件,並表示已支付薪金給宏川,所以不會付額外薪金給工友們。劉小姐攜其他工友一起到公司投訴,最後聯絡上大判的老闆,老闆承諾會在兩日時間處理,結果亦不了了之。

劉小姐表示,自己和另外兩名出席記者會的保安員都是家庭支柱。她現在無業,尚未繳交本月租金。她亦曾經擔心散工保障不多,於是向主管表示想轉長工,但主管卻表示「長工要簽好多嘢,好麻煩㗎!」她指在貨倉工作,每日都煙塵瀰漫,又要長時間站立,「企到腳都腫!」她指如今失去工作,接近新年仍然未能取回辛苦工作所得應有報酬,對未來日子感到彷徨。

IMG_2863
劉小姐(中)

同樣被拖糧的黃小姐是早更保安員,從11月開始工作,日薪600元。她至今被拖欠薪金2.7萬多元,直至12月29日正式辭職。

另一名被欠薪萬多元的保安員陳先生(化名)表示,也是以散工形式上班,每更工作12小時,日薪600元。他指斷續工作兩個多月,僱主從來沒有支薪。他表示,大判為了應付保安員人手短缺問題,曾經以每日現金出糧的方式,支付部份保安員1月份的薪金,但仍然無人支付他們11月和12月的薪金。其中一名60多歲、曾經中風的保安員害怕無人聘請,所以即使無糧可出仍然選擇繼續上班,直到目前有8名保安員仍在貨運站工作。

IMG_2867
街工立法會議員梁耀忠

梁耀忠:法例打擊拖糧行為未夠嚴厲

梁耀忠表示,宏川多數聘請年紀較大的員工,而且只有少部份是長工,不少工友擔心年紀大無人聘請,即使被拖糧仍選擇繼續工作。梁批評,經勞工處追討薪金時間漫長,程序繁複,今次選擇召開記者會是希望僱主盡快聯絡僱員,讓工友在過年前獲取應有酬勞。他也批評政府對僱主拖欠薪金的懲罰和法庭針對拖糧的判決未夠嚴厲,僅有少數被判監,多數是罰款了事,呼籲政府改善法例保障勞工。

IMG_2873

記者:邱愛霖

銅鑼灣加山建商廈 區議會曾反對 規劃署不理反對照去

$
0
0

(獨媒特約報導)備受爭議的加路連山道前機電工程署總部等用地項目,在立法會審批拆卸工程撥款時,當局多番強調拆卸與興建商廈的計劃無關。撥款獲批後當局即「圖窮匕現」,公佈擬改劃該地為商廈用途,餘下部門則用作法院,去年5月灣仔區議會曾表決反對。規劃署昨在灣仔區議會上提交修訂建議,港島規劃專員仍繼續重申拆卸與改建並無關係,區議員楊雪盈直斥是「天大的笑話」。

規劃署計劃修訂分區計劃大綱圖,於加路連山道發展17萬平方米的總樓面面積,當中10萬平方米作為商業用途,其中6,000平方米為公共休憩空間,其餘7萬平方米則作為新法院大樓。規劃署亦建議於商業項目內增建一所康健中心及一所幼兒中心,合共3,700平方米。

螢幕快照 2019-01-09 上午11.43.00

灣仔區議會在去年5月8日的大會上,曾反對加山興建商廈,亦批評規劃署瞞騙區議會當局早計劃拆卸後將興建商廈。規劃署昨向灣仔區議會提交修訂,僅小修小補在商業項目增設公共服務設施。在會上,港島規劃專員顧建康再次重申加路連山道拆卸工程與加路連山未來規劃並沒有必然關係。他指加路連山道的發展始於2014年的財政預算案,於2015至16年間先後收到商業發展及重置司法大樓的意向,並一直就用地方案諮詢區議會,而拆卸工程是因為該地建築物已不合時宜。

_DSC3165
港島規劃專員顧建康

對於專員說法,區議員楊雪盈斥規劃署去年4月曾稱拆卸後用途未定,但一個月後的5月又向區議會提交興建商廈及法院的具體建議,明顯是故意隱暪,形容規劃署稱兩者並無關係的說法是「天大的笑話」。楊雪盈亦指,區議會曾通過動議反對銅鑼灣再增加商廈,批評署方「反其道而行」,認為應保留該地作社區用途。

IMG_9052
楊雪盈

規劃署文件指,項目已完成交通影響評估,強調發展不會造成不可接受的交通影響。不過多名區議員均批評評估不全面,憂會塞爆銅鑼灣。民建聯鍾嘉敏(鵝頸)認為政府為求通過項目提出很多美好願景,「好似被人逼緊咁」。她指該區擠塞問題嚴重,直斥「連一條加路連山道都未搞得掂」。李碧儀(修頓)亦質疑署方的交通影響評估,「幼兒中心繁忙時段分別得8同3架車,係點數到出嚟?」她批評署方每次開會均有新提議,但均無助解決根本的區內問題,「永遠都交唔到一個符合需要的方案」。

身兼立法會議員的謝偉俊(樂活)指方案「有理想,但無實際可行性」,擔心不同設施集中於加路連山道,會加劇銅鑼灣區交通問題。他認同加路連山道需要發展,但認為署方野心過大,未必可以在有限空間涵蓋不同設施,質疑署方未有完整規劃,「好事變壞事」。

_DSC3384
謝偉俊

區議會副主席、民建聯周潔冰(維園)認為,加路連山道一帶亦未來將有不同規劃項目,例如重建香港大球場及保良局重建,促請規劃署一併考慮其他規劃項目所帶來的交通影響。楊雪盈則要求署方公開交通影響評估全文,亦質疑報告未有包括高士威道、軒尼詩道、堅拿道等鄰近主要路口。

螢幕快照 2019-01-09 上午11.42.38

規劃署港島規劃專員顧建康回覆稱,交通評估報告全文將會遞交至城規會,著議員之後以公眾身份自行查閱,言論引起爭議。楊雪盈表示不能接受,強調未有交通評估全文,區議會根本不能得知陳述的真確性,要求署方在向城規會遞交申請書前,先將全文遞交予區議會。

顧問公司艾奕康交通運輸規劃執行董事蘇洪德則回應指,康健中心及幼兒中心的車流數據是分別參考了亞皆老街中九龍診所及香港保護兒童會新航筲箕灣日托嬰兒園的出行車輛。他指交通評估已納入附近已知的具體項目,並曾諮詢相關政府部門。規劃署亦指未有將重建香港大球場納入交通評估範圍,是因為「未有具體建議」,署方只會納入已落實的項目。

擬議方案於商業項目內設新小巴總站,政府部門在會上稱屬意取代現時位於銅鑼灣蘭芳道的路旁小巴站,再次引起質疑。楊雪盈指蘭芳道的四條小巴線接駁大坑、勵德邨及跑馬地,遷至加山將會十分不便,「咁你不如叫佢地行上山啦」。

新民黨李文龍(天后)亦指,蘭芳道小巴站本身已與港鐵站有一段距離,搬至加路連山更不利市民往返,毫無意義,「對於我哋居民係咪更加戇居呢?」

DSC01606

記者:周頌謙

嚴刑峻法國歌法 剝奪市民不表態權利

$
0
0

題及圖為編輯所擬。

源起:中國《國歌法》於2017年9月1日由全國人大通過,同年11月被放入《基本法》附件三。顯而易見,這條全國法律是為香港而立,目的是制止近年發生的噓國歌事件。

引入:全國人大將《國歌法》放入《基本法》附件三後,特區政府便馬上着手草擬香港版《國歌法》。2018年年中曾公布初步草擬方向,並在立法會政制事務委員會討論及舉行公聽會。2019年1月將呈上立法會首讀及二讀,之後經法案委員會審議和大會二讀及三讀辯論後,將表決是否成為本地法例。

內容關注點:
1)嚴刑峻法:《國歌法》設有侮辱國歌罪,最高罰則為監禁3年。政府表示,罰則源用《國旗法》,但香港人要留意,《國旗法》是由全部成員由北京委任的臨時立法會通過的。現行侮辱國旗罪最高判3年,不等於侮辱國歌罪最高刑罰就應是3年。

2)必須表態:特區政府引入《國歌法》時,首次將「主動政治表態」的要求引入香港。出席奏唱國歌場合的人,除了不可以有冒犯國歌的行為,更必須肅立和舉止莊重。這將令香港人失去拒絕表態的自由。例如日後大學要求畢業生必須出席畢業禮,而畢業禮必奏唱國歌,則同學將陷入不出席典禮不能畢業,和不肅立而可能構成犯罪的兩難。

3)干預教育:《國歌法》將要求教育局局長必須發出指引,要求中小學校教唱國歌。政府原來的版本是直接要求中小學教授,但由於被指干預院校自主,涉嫌違反《基本法》,遂改為規範教育局局長以達至相同效果。

4)加入宣誓:最後《國歌法》會在附件中明令立法會議員宣誓儀式上要奏唱國歌,普遍認為是要加強對反對派議員的政治審查。

反對理由:
1)無必要地限制香港人的表達自由。要令人民唔噓國歌,政權要做的是虛心聆聽和還政於民,不是新加一條嚴刑峻法。

2)剝奪香港人不表態的權利。噓國歌或改國歌以表達不滿的人是少數,少數權利應該保護,大多數人不表態的權利(沉默權)更不容妥協。《國歌法》最危險的元素,就是以法例強逼人民對一個自己未必認同的政權象徵效忠。

3)對學校和立法會加諸無必要的干預,侵犯學校和立法會的自主。

基於上述,立法會應否決《國歌法》條例草案。

民主派周五集會 續追究梁振英鄭若驊

$
0
0

(獨媒特約報導)民主派宣佈於周五(1月11日)晚上7時,即律政司公佈不檢控前特首梁振英及立法會議員周浩鼎一個月當日,於終審法院門外及皇后像廣場之間的空地,舉行「追究梁振英、鄭若驊集氣大會」。

民主黨林卓廷呼籲市民出席集會,維護香港的法治及廉潔。他指律政司司長鄭若驊一直龜縮,於去年12月26日返港後只是用短短幾分鐘回應記者提問,未有回應為何不檢控梁振英,以及為何採不尋求獨立法律意見。林卓廷強調,此集會並非最後行動,民主黨發起的「天下為公」調查計劃仍進行中,香港、英國及澳洲的法律團隊亦正緊密跟進案件。

_DSC3516
民主黨林卓廷

公民黨郭榮鏗表示,法律界對鄭若驊的決定極度不滿,他將於1月23日傳召鄭若驊到立法會解答不檢控梁振英的決定,要求公開所有文件。鄭若驊亦將於1月28日到立法會司法及法律事務委員會回應,但屆時只有一小時的問答時間,郭榮鏗擔心建制派會群起護駕,模糊焦點。他指法律團隊正研究所有可行方案追究事件,不讓任何人破壞法治,包括律政司司長鄭若驊。

香港本土毛孟靜指,「公義並非你話做咗就做咗,係要畀人睇到你做咗」,又指以「不會影響專責委員會的正常運作」為由不檢控周浩鼎是匪夷所思,失禮國際,情況有如有學生作弊,但不影響考試進行,所以沒有問題。毛希望鄭若驊三思,「因為如果另外有行動將案件擺上法庭嘅話,政府會更加難睇」。

_DSC3560
(左起)毛孟靜、郭榮鏗

民主黨尹兆堅表示,律政司司長考慮檢控的過程中,未見如她所稱「不偏不倚」、「公正持平」的原則,指鄭若驊只是重申原則,但未見其行為,例如以「證據不足」為由不起訴梁振英,未有充份解釋,只屬主觀判斷,「令人有放生梁振英及立法會議員周浩鼎之嫌,更令人不滿嘅係僭建規則,除咗僭建間屋之外,僭建規則都咁有睇法」。

尹兆堅希望周五的集會能令事件保持溫度,亦希望民意壓力能令律政司作出明確、合理及公道的決定。林卓廷亦指,若刑事檢控政策指引真的有所修改,律政司應對外公佈原因及詳情,「唔係皇帝宣讀聖旨」。

社民連梁國雄認為,梁振英有很多機會申報,包括候任、宣誓及擔任特首時期,他均沒有申報收取澳洲企業UGL約5,000萬元。他指,港鐵前主席錢果豐錢於2012年9月獲UGL委任為董事,但梁振英同年10月續任錢為港鐵主席3年,直至2014年才被揭發事件。梁國雄覆述大律師公會主席戴啟思,指「(鄭若驊)錯咗唔緊要,可以再向獨立大狀尋求意見」。然而鄭若驊稱毋須尋求獨立法律意見,梁國雄形容情況有如「架車無油,(車主)話唔會入油,架車自動會行返屋企」。

_DSC3527

記者:黎栩澄
攝影:周頌謙

國歌法打到嚟 檢控時限延長至兩年 公民黨批不尋常

$
0
0

(獨媒特約報導)政府完成草擬《國歌條例草案》,在今月23日提交立法會首讀和進行二讀辯論,政制及內地事務局下午舉行記者會解釋內容。草案中訂明,國歌法的檢控時限「由一般簡易治罪條例列明的6個月,延長至警務處處長發現或知悉有關罪行的日期之後1年內或犯該罪行的日期之後2年」。局長聶德權表示,由於警方調查需時,而且涉及國歌法的大多為網上罪行,所以需要延長時限。公民黨回應時表示,檢控期延長至兩年是不尋常和感到憂慮。黨魁楊岳橋表明,公民黨會反對草案,質疑國旗法及國徽法的檢控時限都沒有同樣的做法,令人擔憂。

無標題

在政制及內地事務局的記者會上,有記者問到當局特地延長檢控時期,是否有決心要拉到人,聶德權只稱其他法例都有相類似安排,並且要確保能有效落實。

草案中列明,任何人如意圖侮辱國歌,包括篡改國歌歌詞或國歌曲譜和以歪曲或貶損方式奏唱國歌,和公開及故事以任何方式侮辱國歌,即屬犯罪。聶德權稱《國歌法》的精神是推廣尊重國歌,強調對市民大眾的生活沒有影響。

此外,草案中又列明,國歌不得用於商標或商業廣告、私人喪事活動和公眾場所的背景音樂,而任何人公開及故意篡改國歌歌詞,或以歪曲或貶損方式奏唱國歌,最高可罰款5萬元、監禁3年。

無標題

《國歌法》共有16條條文,草案以附表形式,載列必須播放國歌的重要場合,包括行政長官、行政會議、立法會以及法官宣誓儀式。

唔唱國歌就DQ?聶德權:由監誓人判斷

被問到奏唱國歌的場合包括立法會議員宣誓,議員是否有機會因拒絕奏唱而遭到撤銷議員資格。聶德權回應稱,要考慮實際情況,指上述人員在莊嚴的場合奏唱國歌,是正常不過的事。他表示,如果有議員公開侮辱國歌,其實已干犯草案中的侮辱行為的罪行,而且宣誓及聲明條例已對宣誓有明確要求,所以實際情況要由監誓人按相關法例作判斷。

睇波噓國歌即犯法

其他場合包括升國旗儀式,如金紫荊廣場、中華人民共和國周年成立升旗儀式、酒會,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周年升旗儀式和酒會;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儀式、為保衛香港而捐軀之人士、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紀念儀式、政府舉辦的重大體育賽事及法律年度開啟典禮。而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可建議修訂附表,加入應播放國歌的場合。

值得注意的是,草案中第9條規定,國歌納入小學及中學教育,規定教育局局長須將國歌納入小學教育及中學教育發出指示,即使學生學習歌唱國歌及教育學生國歌的歷史、精神及奏唱國歌的禮儀。

聶德權表示局方已考慮本地情況,所以和全國性法律的內容不盡相同,更稱透過本地立法正是體現一國兩制。他提到個別情況,如經過正在奏唱國歌的電視機時,指由於不是參與奏唱國歌的場合,所以不會受影響。記者問到其他情況時,聶德權稱不能逐一評論,不然會成為法庭,「你問我呢啲行為係咪侮辱國歌,咁我要反問,你係咪要存心侮辱國歌呢?」

有記者問到,二次創作改編國歌是否同屬意圖侮辱國歌,如流行曲《球迷奇遇記》。聶德權表示,「要睇下睇落去時是否似國歌」,但認為不應使用國歌的曲詞作篡改,「始終係國歌,但《球迷奇遇記》不是攞住國歌嚟改,我睇唔到有咩問題。」

_DSC3904

郭榮鏗將競逐法案委員會主席

公民黨回應記者時,法律界的郭榮鏗表明將會競選該法案委員會的主席,他質疑,損害國歌尊嚴的概念抽象,市民很容易誤墮法網。郭又認為國歌法已違反《基本法》第136條,「依加要學校訂指引,即係干涉特區教育事務。」

陳淑莊則斥,當局將檢控期增至長達兩年是要將秋後算帳的時間倍增,表示看不到原因為何要特別延長。她認為今次的情況不尋常,對香港市民有莫大影響。

_DSC3937

議會陣線批國歌法限制表達自由

議會陣線同稱反對草案,毛孟靜批評,當局利用國歌法作行政僭建,指在和局方商討時,對方從沒有提及長達檢控期會達兩年。她希望能爭取召開公聽會,但建制派欲獨攬正、副主席的職位。朱凱廸認為國歌法不但限制了表達自由,更限制了港人的不表達自由,「港人要就呢啲政治圖騰被迫表態,是非常反感。」

記者:麥馬高、周頌謙

香港大炒廣東四球 熱血教練郭嘉諾帶隊再贏省港盃

$
0
0

(獨媒特約報導)省港盃晚上在香港大球場進行,香港在第二回合的比賽以四球淨勝廣東,成功衛冕省港盃,這亦是郭嘉諾連續第二年帶領香港拿下省港盃。港隊主教練郭嘉諾賽前鼓勵球員要打爭氣波,高叫「要100%」,更和球員圍圈激勵士氣。他在比賽期間更幾近沒有坐下來,全程熱血和投入地指揮。

_DSC4092

香港隊首回合作客廣州,以一比二不敵廣東,但回到主場香港大球場卻份外醒神。廣東在上半場已遭香港先攻入一球,廣東隊後衛涂東旭22分鐘漏頂,安永佳接應罰球入楔破網,比賽回到起點。在下半場50分鐘,香港後衛梁諾恆接應死球,以頭鎚入波「將功補過」首回合的失誤,涂東旭又再次走漏對手,香港隊領先到兩球。港隊前鋒袁振昇在56分鐘運球入禁區,搏得對手陳梓傑犯規,並主射十二碼入網。

在領先至三比零時,安永佳和廣東隊球員發生爭執,廣東守門員侯宇更衝往半場加入戰團,最後雙雙被罰紅牌離場。廣東換入後備守門員楊超,但香港隊的茹子楠71分鐘在娥眉月射入世界波,奠定四比零的勝局。

_DSC4140

香港隊在今屆省港盃以年輕球員為主力,左後衛孫銘謙更是00後,但仍成功力克擁有多名中超和中甲球員的廣東隊;更創下歷來首次大勝對方四球的紀錄;而今場的入場人數為4,096人。

此外,政制及內地事務局下午舉行記者會,公佈已完成草擬《國歌條例草案》,稍後提交立法會首讀和進行二讀辯論。晚上適逢是省港盃的賽事,多間媒體入場拍攝,《無綫新聞》更再次將鏡頭對準坐在105段的香港球迷。但賽前沒有播放國歌,只由香港、中國足協高層和雙方球員握手及合照。

足總副主席貝鈞奇進場時遭多名球迷報以噓聲,不滿其近日「越來越少傑出球員,入場人數寥寥可數」的言論。貝鈞奇昨日出席港台節目《千禧年代》時,表明支持拆卸香港大球場,又指「五十年代有好多傑出球員,但時至今日,香港隊有邊啲球員,相信大家都讀唔出」,引起球迷不滿。香港隊小將今仗表現不俗,更尤勝大港腳,可說是狠狠摑了貝鈞奇一把。

_DSC4072

廣東隊隊長盧琳沒有來港參加第二回合比賽,他自2015年的第37屆省港盃剷傷香港的黃威後,已再沒有來港參加省港盃賽事。有香港球迷賽前高叫「還我盧琳,立即釋放盧琳」。

IMG_9322

記者:麥馬高、周頌謙

香港小將大勝廣東衛冕省港盃 球員獎盃贈貝鈞奇 望保留大球場

$
0
0

(獨媒特約報導)省港盃晚上在香港大球場進行,香港在第二回合的比賽以四球淨勝廣東,成功衛冕省港盃。在賽後頒獎時,香港隊隊長胡晉銘主動把獎盃給予足總副主席貝鈞奇舉起,對方一臉苦笑。球員在場中拍攝大合照後,並再次高呼「多謝貝生」,梁諾恆希望今場勝仗能喚起港人對香港足球的關注,並保留香港大球場。

_DSC4469

香港隊今屆派出年輕小將上陣,而且更是歷來首次大勝廣東四球。在賽後記者會上,香港隊主教練郭嘉諾表示,球隊是四十一年來最年輕,而且從沒有人看好能拿下省港盃,但經過首回台後,很多球迷表示要買飛。他寄語香港足球必須依靠青訓,「我問佢哋,一年前你哋係邊度,蔡子濤仲係現場睇,邊個估到一年後會落場踢?我同佢哋講,今日之後,你哋要繼續用心落場踢。」

_DSC4379

郭嘉諾強調,香港球員同樣可以踢出進攻足球,在賽前曾呼籲球員要顯示主場威力。入球的梁諾恆、袁振昇及茹子楠一起出席記者會。梁諾恆主動提到,希望今場勝仗能令港人對香港足球有更多關注和支持,並且能爭取保留香港大球場,「香港大球場係球員的夢想」。茹子楠則對入球感到興奮,表示會繼續努力。

_DSC4408

政府日前提出重建大球場,降格為公眾運動場,更將座位由40,000減至8,000個。貝鈞奇昨日出席港台節目《千禧年代》時,表示支持拆卸大球場,又指「五十年代有好多傑出球員,但時至今日,香港隊有邊啲球員,相信大家都讀唔出」,引起球迷不滿。他在進入球場時已遭球迷喝倒采。

香港隊在上星期日首回合作客到廣州,一比二不敵廣東,回到主場香港大球場立刻反撲,最後在將士用命下大勝廣東四球。

_DSC4253

廣東主教練陳玉良在賽事中被逐,他更缺席賽後記者會,由廣東隊的助教黃東紅代替,他在會上發難,表示省港盃是兩地交好的傳統賽事,卻因為不和諧的因素造成今日的不快,記者追問其「不和諧」所指的是甚麼,他只稱「裁判因素又好,其他因素又好啦」。

_DSC4369

郭嘉諾回應時表示,廣東隊除了盧琳外,其實是夫添上陣,而事實證明香港一樣能撃敗擁有中超球員的廣東,「我哋作客廣東,從無話過球證偏幫。」

此外,郭嘉諾在賽後與球員一同答謝球迷,稱好開心可以奪冠,更稱「球員佢地先係未來」,球迷高呼回應「坐正坐正」,希望他能成為香港的主教練。

在記者會上,有記者問到會否坐正作主教練,郭嘉諾謙虛地表示,自己只是臨危受命,笑言球迷是見他太攰,所以喚他「坐返正」。

記者:麥馬高、周頌謙


【立法會答問會】林鄭反擊 稱提高領取長者綜援年齡獲立法會批准

$
0
0

(獨媒特約報導)政府2月1日起提高領取長者綜援年齡,由60歲提高至65歲。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今日出席立法會答問大會時已有準備,稱政策附於2018至2019年財政預算案內容,並已獲立法會通過,無法「撤回」或「剎停」。

首名提問相關問題的議員為新民黨容海恩,她指地區市民大感不滿,促收回決定。林鄭月娥早有準備,連番反擊。她先稱政府關懷長者,相關開支亦大幅提升。林鄭月娥又指60歲定義為長者與社會脫節,65歲亦是與其他現有政策統一,重申60至64歲人士可以繼續領取非長者的成人綜援,亦會獲自力更生支援「去搵野做」。林鄭月娥亦引述數字指,60至64歲人士就業率,在近十年提高10%至四成多。

對於是否「撤回」,林鄭月娥將矛頭直指立法會議員,指提高領取長者綜援年齡是附在「2018至2019年財政預算案」中獲立法會通過,「係各位批既」,對於議員反應表示驚訝。

民主黨鄺俊宇諷林鄭「一鑊翹起曬支持財政預算案既議員」,又批林鄭稱「關懷長者難聽過粗口」。林鄭稱「對唔住喇,我無辦法剎停」,繼續重申有需要的市民可領取其他各項綜援。鄺俊宇續批「唔係個個都好似你咁老當益壯」,「你面不紅氣不喘,慚唔慚愧?」她重申政策「唔係為咗慳錢。」

IMG_8721

民建聯柯創盛亦重申民建聯不同意提高長者綜援年齡,目前勞工處對中高齡就業的支援並不足夠。

IMG_8719

會前,社福界立法會議員邵家臻與陳志全、尹兆堅、范國威、毛孟靜、張超雄、朱凱廸、郭家麒及李國麟,以及稍後到達的楊岳橋、林卓廷及梁耀忠,在會議廳外舉牌抗議,高呼「欺貧怕富無天理,林鄭何不食肉糜」口號。

林鄭月娥進入會議廳時,未有理會示威議員。多名記者追問她提高申請綜援歲數的原因,及是否刻薄長者,但林鄭月娥都沒有回應。

IMG_8709

IMG_8710

記者:麥馬高

狩獵野豬隊重啟!?建制派區議會連番跟進、劉業強答問會提問

$
0
0

(獨媒特約報導)近日各區區議會建制派議員,均十分關心野豬問題,要求重啟開槍射殺野豬的狩獵隊。中西區區議會及灣仔區議會本月分別有議員提出動議,漁護署署長出席大埔區議會時亦遭追問。

今日立法會行政長官答問大會,有報章以頭版報導野豬問題。在會上,鄉議局劉業強向林鄭月娥提問,指2017年停止狩獵野豬隊後,經常發生野豬襲人事件,又稱近日又爆發非洲豬瘟,情況令人擔心,促政府重啟狩獵野豬行動。

IMG_8724
劉業強

林鄭月娥則稱早前已要求漁護署檢討野豬對策,指政府對議題十分關心。對於是否重啟狩獵野豬隊,林鄭月娥未能明確回應,謹稱或是漁護署經檢討後的措施,留待署方回應。

根據漁護署本月提交中西區區議會的文件,「野豬管理行動策略」檢討已經完成,署方正就新策略諮詢不同區議會,今日將到沙田區議會解說。文件指如野豬具攻擊性,而其他措施無效後,會採取「人道處理」的最終方案

漁護署去年11月出席南區區議會,就南區推行的野豬避孕及搬遷先導計劃提交進度報告,投影片簡介列明正擬定「人道處理有攻擊性或危險的野豬」行動準則

香港野豬關注組幹事黃豪賢明言不接受重啟狩獵野豬隊,認為做法不文明。他又指行動準則並不公開,亦未就如何定義野豬具攻擊性清楚界定。他指漁護署推出的野豬避孕計劃為全球首例,具前瞻性,實行亦只有一年,政府應增加人手及資源推行。

對於漁護署接獲的野豬「投訴」由2016年的583宗增至2017年的738宗,黃豪賢指署方數字未列明具體分類,只是接報野豬出沒亦列入該數字,認為應分類列明。他又指數字上升未必與暫停狩獵野豬行動有關,相反是城市擴張令市民更易接近野豬,而近年部份市民將野豬「寵物化」及餵飼行為有關。

林鄭稱議員支持削長者綜援 民建聯叫屈 稱僅為避免陷入財政懸崖

$
0
0

(獨媒特約報導)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今早在答問大會上,指提高領取長者綜援年齡由60歲提高至65歲,是獲得立法會在通過財政預算案時一併支持。民建聯立法會議員梁志祥表示,對峴政府的做法感到震驚,但稱在2018年4月11日的會議上已提出質詢,詢問到會否維持在65歲,重申民建聯並不支持。梁志祥對林鄭月娥說法不滿,稱會繼續向勞工及福利局抗議。

翻查財政預算案總目170「社會福利署」一項,在「二零一八至一九年度需要特別留意的事項」,第三項正是「把領取長者綜援的合資格年齡由60歲提高至65歲」。該年度的撥款條例草案在去年獲43票通過

螢幕快照 2019-01-10 下午1.34.57

記者追問民建聯當時是否「看漏眼」,梁志祥沒有正面回應,稱因為避免陷入財政懸崖「被迫成份通過」。被問到林鄭月娥是否拖建制派落水、有否感到「中伏」,梁志祥只表示政府必須重新諮詢。

柯創盛表示,民建聯由2017年至今一直反對,始終如一要求將申請長者綜援的年紀維持在60歲。他斥政府從來沒有諮詢長者,認為不能接受。

民建聯將去信政府,要求當局在推行政策前先諮詢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葛珮帆則認為林鄭月娥的說法不公平、「屈建制派」,「特首掌握唔到事實真相囉」。她質疑勞工及福利局沒有清晰反映議員及市民的聲音。

陳克勤強調民建聯支持財政預算案是避免財政懸崖,他們一直反對提高申請長者綜援的年齡,「呢個係事實」。他認為今次的政策是政府未能了解到長者及在職貧窮的生活實況,強調不應將政策放進財政預算案中,「咁樣綑綁,對議會同市民都唔公道。」鄭泳舜則稱過去一星期收到不少長者的意見,詢問為何被削減綜援。

在等候邵家臻及張超雄完成回應時,葛珮帆詢問其助理「依加點搞?有無得停,好似無」。

記者:麥馬高

林鄭先屈「老」,後老屈立法會

$
0
0

林鄭月娥在立法會答問大會聲稱,預算案是由議員所通過,以示立法會支持由2月1日起提高領取長者綜援年齡為65歲。 我必須強烈譴責林鄭故意轉移公眾視線,先屈長者,後屈立法會,做法極度無恥。

01

事實1(圖一):

2018年1月12日召開的立法會財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我應主席邀請,以福利事務委員會主席身份,向委員簡報事務委員會就財務建議進行討論的結果。我當時清楚指出,事務委員會原則上支持撥款建議,但同時有提出「立即擱置把領取長者綜援的合資格年齡,由 60 歲調高至65 歲的安排。」

02

事實2(圖二):

在上述同一個會議上的討論,我和張超雄議員均有明確提出,要求當局立即擱置推行「將領取長者綜援的合資格年齡由60歲提高至65歲」。

03

事實3(圖三):

2018年2月12日召開的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有關「領取長者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的合資格年齡」一項,張超雄議員再次指出,鑒於市民大眾及不同政黨均反對新政策,政府當局應將之撤回。

而我亦有以主席身份和副主席(鄺俊宇議員)詢問政府當局有否就新政策進行諮詢,但勞福局副局長回應時表示,新政策是上屆政府制訂的,他沒有任何補充;我當時對此表示遺憾,並指出現屆政府應就先前各屆政所制訂的政策負責。

除了上述事實根據,立法會議員的角色職能也必須澄清,不能接受無恥林鄭的轉移視線:

根據《基本法》第七十三條第(二)及(三)項,立法會根據政府的提案,審核、通過財政預算,以及批准稅收和公共開支。有關執行程序主要依據《公共財政條例》(第2章)及立法會《議事規則》;《公共財政條例》(第2章)第8(1)條訂明,對核准準預算作出的修改,只可在財政司司長建議下由財務委員會核准,而《議事規則》規定:「立法會主席或全體委員會主席如認為任何議案或議案修正案或法案修正案的目的可導致動用香港任何部分政府收入或其他公帑,或須由該等收入或公帑負擔,則只可由行政長官或獲委派官員提出,或如行政長官書面同意該提案,則任何議員亦可提出。」

上述條文列明,立法會議員的權限只能削減政府的開支,不能增加。換言之,議員可以不批准政府增加開支,但並沒有任何法定權力阻止政府在財政預算案中削減政策開支。

因此,將「長者綜援資格調高至65歲」根本是政府一意孤行,如今更故意誤導公眾拉立法會議員落水,實在可恥至極。

沙田區議會唔講獵殺講共融 促懲治野豬餵飼者

$
0
0

(獨媒特約報導)繼近日有區議員要求重啟狩獵野豬行動後,鄉議局劉業強亦在立法會行政長官答問大會中,主張獵殺及引入「天敵」等方式滅豬,更有報章以頭版報導非狩獵對策「失敗」。「重開殺戒」風聲愈吹愈烈,沙田區議會卻是另一番景象:昨日(10日)衞生及環境委員會上,除駿馬區獨立區議員蕭顯航外,全部發言區議員皆不主張以獵殺應對野豬問題。有泛民及建制議員均表示,人類社會發展影響了野豬的生態,應以平衡人、豬兩者安全為方針處理問題,並強調政府須立罰則加強檢控,以杜絕把野豬引入民居的餵飼行為。

八成個案源自餵飼及戶外垃圾 移離較獵殺成效高

2018年1月至10月期間,政府共接獲679宗有關野豬出沒或滋擾的報告,當中5宗涉及傷人。漁農自然護理署濕地及動物護理主任陳寶琳表示,過去野豬滋擾個案的誘因,44%為餵飼,34%為戶外垃圾,可見只要市民停止餵飼及妥善處理垃圾,已可減少近八成的滋擾個案出現的機會。她介紹2017年停止野豬狩獵後的避孕及搬遷計劃外,亦提到署方在宣傳教育上的工作。

陳寶琳又指出,署方雖不排除人道處理,但以獵殺對付野豬其實欠缺效率,因為並非每次行動都能成功捕殺,如2016年61次行動中,最終只能捕殺到45隻野豬;反而,以麻醉槍捕捉野豬並將其移至野外,平均每次行動都能成功移走3、4隻野豬。而且,以真槍實彈在民居附近獵殺,始終有一定危險,加上屢屢遇到保育團體反抗,使行動危險性更高。

螢幕快照 2019-01-11 上午6.52.19
2018年3月環境局回應立法會提問,提供野豬狩獵隊行動次數及獵獲野豬之數目

麥潤培指出,始終是人類入侵野豬棲息地建屋在先,衝突源於「人」:「咁係咪應該由人入手呢?但當然唔係話隊冧(殺掉)我哋啦!」指出人與動物共融應該是世界趨勢。

民主黨程張迎認為,野豬不是可怕的生物,故一般在社區遇上野豬,傾向勸籲街坊勿驚恐而少立案投訴,惟區內野豬愈來愈常出現,笑稱自己「已經認得4、5竇豬」,認為政府遷移行動要更積極,同時加強檢控餵飼者。

新民主同盟李世鴻表示,署方既知道市民的行為是導致野豬滋擾民居的主因,質疑政府在媒體及多人餵飼的地方的宣傳教育是否足夠。他質疑為何沒有明確罰則懲治野豬餵飼,最多只能控告餵飼者亂拋垃圾。

DSC_2136
公民力量區議員於會前舉起橫幅,要求嚴懲野豬餵飼者;林松茵(左二)更提出相關臨時動議,惟因流會未交付表決

根據《野生動物保護條例》,在指明的禁餵地方(包括金山、獅子山及城門郊野公園等地)餵飼野生動物會被檢控,最高可被判罰款一萬元;於指明地點以外如市區內餵飼,則無法例規管。

多位公民力量區議員均發言要求政府加強執法,杜絕餵飼行為。其中林松茵認為,野豬闖進社區的主因,是一部分市民誤將野豬當成家豬餵飼,「出發點可能係愛豬,但我覺得係害左啲豬」。她批評政府過去的工作被動而不足,指當宣傳、教育不能改善惰況,應定下罰則嚴懲餵飼者。

公民力量潘國山同樣認為,野豬滋擾問題的關鍵是沒有執法,直斥「(只做)教育係唔夠」。他指出,人類社會的發展導致野豬失去棲息地,政府需要人為製造合適野豬生存的環境。他又提議政府可作「物種研究」,嘗試改變野豬基因。

民建聯董健莉表示,單靠市民舉報餵飼行為,食環人員往往未能即時執法,等於製造了非法餵飼的空間。她形容整個大圍區都圍繞著野生動物,時見野豬、野猴、野鴿和松鼠,可見自然生態需要不斷「搵地方住」,政府有責在杜絕餵飼行為外,著力「製造更美麗嘅環境畀我哋嘅野生生物」。

唯一一位提出重啟野豬狩獵的,是駿馬區議員蕭顯航。「我唔知野豬食唔食得啦,如果得,可以商品化!」他認為漁護署應以較強硬手段處理,而捕殺可以是其中一個做法。不過聽罷其他議員發言後,他表示「人皆有惻隱之心」,認為政府需要先界定野豬是否對人有負面影響,「好似老鼠、曱甴我哋唔會保護,害蟲黎㗎嘛」。

DSC_2457

議員批成效檢討數據欠奉 難助社區定對策

多位區議員亦不滿署方的解說欠數據。公民黨容溟舟批評,署方應就新的野豬管理行動策略提供更多資訊,如野豬數量、所需避孕藥、與其生殖數字關係,以及實施紅外線相機及定位追蹤後的初步結果。他又詢問署方遷移豬隻的地點及準則,「隻豬唔鍾意、無野食,最終都係會返民居」。

許鋭宇笑指「雖然平時容溟舟可能講太多野,但今日講啲野真係好有用」,狠批避孕等對應方案的價錢、效果等全部數據都欠奉,「咁點討論啫?」他認為捕殺太具爭議性,但署方需要提供更多其他方案的資訊及成效檢討,以制定減低滋擾的措施。

委員會主席、公民力量黃宇翰則批評政府工作沒有明確目標,「隻豬應唔應該出現喺嗰個位」、何時屬滋擾亦欠缺定義,導致現時沒有清晰處理方法。他又追問2017年停止捕殺後,野豬數目有否暴增。

DSC_2456
漁護署濕地及動物護理主任陳寶琳(後排左)及張家盛(後排右)

漁護署另一代表張家盛表示,不管用何種方法應對野豬滋擾,人手缺乏都是重要問題。他回應指計算野豬總數非常難,自動拍照裝置也難助估算。署方現時使用不同款追蹤器如頸圈掌控野豬數據,但頸圈在大約兩年後便會定時從野豬身上脫落;野豬活動範圍大、移動快,署方承認難以知道野豬實時位置,加上野豬亦會丟失或毀壞頸圈,衛星追蹤有困難。

被質疑執法不力,張家盛承認民居位置較難監察,只可靠紅外線相機紀錄餵飼行為,再供食環人員跟進及部署,也曾藉此成功逮捕餵飼者。他表示教育公眾停止餵飼有一定難度,而特別設計的紫色垃圾筒則證實有效防止野豬翻找,可就個別「黑點」區域再增設。

張家盛強調,野豬都是怕人的,除非人類有不當行為,否則野豬很少會攻擊人。若野豬有如衝撞人類等攻擊行為,署方不排除人道處理,但未曾發生過。

公民力量林松茵原擬提出臨時動議,惟會議因人數不足腰斬,暫擬下周二(15日)續會。林松茵在會後接受獨媒訪問,指動議促請政府增撥資源處理野豬問題,「如果想共融,呢啲錢係唔可以慳」,並應加強檢控,懲罰餵飼野豬者。

記者:梁敏德

【規劃分析】大球場和體育園是否無法並存?政府重建方案是否理想?

$
0
0

近日政府在區議會提出重建大球場方案,原因是大球場使用率低,也與啟德體育園功能重疊。這篇文章希望從現有資料分析1)大球場和體育是否無法並存? 2)政府重建方案是否理想? 最後再提出一些建議。

圖1:啟德體育園位置

1
資料來源:啟德體育園網站(註1)

兩場館資料比較

螢幕截圖 2019-01-11 下午1.29.22

1)地理位置及商業配套

兩館均位於都會區(metro area),銅鑼灣位置較為核心,但啟德將來或也是新商業娛樂核心,兩館均有鐵路連接,交通便利,區位上分別不大。商業配套上,大球場和銅鑼灣的購物飲食區有協同效應(synergizing effect),體育園亦深明此道理,有充足的商業飲食樓面,而且亦鄰近住宅區,減低出現無大型活動時變「死城」的可能,因此商業配套上亦分別不大。

2)設備及活動

座位上體育園比大球場多10000座,實質意義其實並非十分大,因現時除了七人欖球賽外,大球場的40000座也甚少滿座,因此體育園須引入更多國際體育賽事才能善用如此多的座位。但體育園的可開合上蓋相信能提供電子器材在惡劣天氣下的保護,也能大大減少對地區的噪音影響,讓音樂會和文娛展覽類活動更為可行。其他設備方面,大球場的體育配套向來為人垢病,缺乏媒體中心、藥檢室等設施以致不符合國際賽事要求,因此在設施上體育園將會提升,取代大球場舉辦的國際性體育活動。

3)費用

雖然體育園的費用為未知,但由於是由私人發展商管理的緣故,為了回本,相信收費會比政府管理的大球場高。費用如有一定差距,不少團體,特別是本地足球賽事、慈善活動或選擇在費用較低的大球場舉行,而體育園則會吸引國際賽事,音樂會及文娛活動,兩館將各有市場。

體育園非「以一換一」 重建是否實踐體育發展的願景?

除了以上三點,規劃也應考慮將來的不同可能。現時大球場的使用率偏低,2018年一共有24日有公眾活動(註4),比較英國的溫布萊球場,2018有43日有公眾活動(註5),若當溫布萊為100%,那現時大球場約有5成半使用率。未來的估算粗略分成三個可能性,最差可能是本地體育持續走下坡,本地賽事入座率低迷,體育園亦只繼承了現在大球場的活動,無法吸引新賽事,使用率4-5成,大球場使用率低至1-2成。最好的可能是體育園吸引更多國際體育賽事及音樂會,而本地體育賽事亦繼續在大球場發展,兩者使用率分別為6-7成及4-5成。但更可能的是介乎中間,體育園只吸引了少量新活動,大球場則仍保持部份現在活動,使用率分別為5-6成及2-3成。

因此若改建大球場,在中間或差的情況下也能讓體育園的使用率保持在5-9成之內,不過,若目標放在更好的可能性,若體育活動蓬勃發展,單是體育園並無法滿足本地體育發展的需求,改建後的大球場或有一天又需再改,但或者政府心裡並沒有這個可能。

重建與否,在乎於持份者對於本地體育發展的看法,政府和足球總會副主席貝鈞奇也是認為體育發展「不切實際」(註6),不知道公眾想法如何。但必須留意的是體育園的規劃原意並不是「以一換一」,並非以體育園取代大球場為前提而建,而是以合符國際要求的大型賽事為目標,提供額外場地支持體育發展。因此有了如今的功能重疊問題,我們要問的是政府如何實踐體育發展的願景?體育發展的政策配套是甚麼?無奈地,政府現時的方案就只是削減現有設施去支持新設施,與其願景相違背。

政府的重建方案 只增田徑設施

至於現時政府重建的方案又是否理想?政府在剛在區議會提出的大球場重建方案,是將座位減至8000,並增設標準田徑設施,開放市民使用,原因是善用土地資源。對於此提議,我希望仔細一點分析。

首先新大球場的定位是甚麼?這裡希望提供一些座位上的數字比較,減至8000座後,大球場將是香港第三多座位的運動場,僅次於12000座的小西灣運動場,稍多於7000座的旺角大球場。而每區的運動場普遍是1000-5000座(註7)。近年的本地足球賽事入座率低,剛剛大勝的省港盃也只是有4000多人入場(註8),8000座球場的定位將是僅滿足本地足球活動需要。

但另外田徑設施方面才是費解的部份,大球場附近跑步徑其實十分充足,銅鑼灣運動場、灣仔運動場、維園、跑馬地足球場(圖2)。表1的研究也發現灣仔區在十八區中最不缺運動場,但政府卻以提供田徑設施供市民作理據,支持改建整個球場,但事實上並沒有滿足公眾的需求。相反,灣仔區的真正的康體設施需要,或是一直不足的公共空間,甚或爭議中的摩頓臺社區會堂,政府也沒有諮詢過,如此去提議田徑場,難以隱藏將來拆灣仔運動場的想法。

圖2:附近田徑設施位置(分區規劃大綱圖,2019)

2

表1:各區運動場對人口排名

f1

資料來源:香港01(註9)

重建或有比田徑更好的設施

政府提出善用土地資源作理據,因此我也研究了一下有多少土地能從重建得到。原來的大球場主場館面積為36000平方米(圖3),減座位及增加田徑場後,最接近的比較是12000座的小西灣運動場(32000平方米)(圖4)和同樣是弧形看台的3500座將軍澳運動場(25000平方米)(圖5),可以約算出面積將約是29000平方米,得到了額外的7000平方米。但由於場館是圓形,真正可用的空間或許只有少於一半,只能建小型體育館或增設少量運動場地。而且,政府其實並沒有提出田徑場以外任何打算,令人懷疑政府有沒有考慮實際上如何將「土地資源」好好運用。

但若然不須要田徑場,其主場館面積或可更小,參考旺角大球場的面積(17000平方方米)(圖6),此新大球場將只佔地約20000平方米,得出來的16000平方米土地,比有田徑場的版本大一倍,有更多的土地可利用。 這只是其中一個提議,相信重建必定有其他可能性,但田徑場相信是比較不可取的一個。

圖3:香港大球場主場館面積(地理資訊地圖,2019)

3

圖4:小西灣運動場主場館面積(地理資訊地圖,2019)

4

圖5:將軍澳運動場主場館面積(地理資訊地圖,2019)

5

圖6:旺角大球場主場館面積(地理資訊地圖,2019)

6

總結:規劃欠願景欠諮詢欠整全

總結以上,「建一拆半」的提議難以說服公眾政府在體育發展上的願景,似乎只是在滿足現有需求,無心支持本地體育發展。而且田徑場的提議毫無根據,重建如此大型的康體設施必須有詳細的諮詢和資料,以提供社區最需要的設施。最後,體育設施規劃總是分拆進行,逐個場地去討論,如整個區內的體育用地供求、不同重建的可能和影響、特別田徑場直接影響的灣仔運動場,也沒有納入討論,公眾難以看到整全的圖畫。

參考:
註1:啟德體育園
註2:香港大球場設施
註3:啟德體育園區的規劃事宜
註4:香港大球場節目表
註5:Past Events, Wembley Stadium
註6:政府擬重建香港大球場 貝鈞奇:堅持保留4萬座位不切實際
註7:各區運動場資料
註8:省港盃衛冕與拆大球場
註9:康體設施供應不達標 市民可以去邊做運動?

臭氧濃度十九年新高 上升因為廣東省

$
0
0

左為環保署助理署長(空氣質素政策)何德賢

(獨媒特約報導)環境保護署今早舉行簡報會,講述去年的整體空氣質素情況,在去年的一般監測站,所錄得的二氧化氮濃度在13個監測站有6個不達標,在其餘3個路邊監測站全部不達標,仍未達到空氣質素指標。臭氧濃度更有持續上升的趨勢,環保署助理署長(空氣質素政策)何德賢認為,臭氧是是區域性的問題,指臭氧即使不是由本地產生,但會隨風由廣東省傳到香港。

臭氧濃度去年在一般路邊監測站錄得52,路邊監測站錄得24,均較去年上升,更是十九年來的新高。何德賢表明,臭氧「係大範圍和長期問題」,所以要和廣東省政府共同合作,包括加強科學研究和減少氮氧化物和甲醛的排放,才能降低區域內整體的臭氧濃度。

臭氧含有刺激性,對有呼吸系統毛病的人士身體有影響。署方表示,臭氧對人體健康的短期風險較高,但長期健康風險則較低;更稱只會持續上升。環保署表示,一直致力減少空氣中的淡氧化物,而空氣中的淡氧化物減少下,臭氧便會自然上升。

對於改善臭氧問題,環保署稱,希望能作針對電廠、車輛及工業的措施,包括使用更多天然氣發電和收監車輛排放標準,以減少氮氧化物。

健康空氣行動質疑說法不負責任

健康空氣行動高級社區關係經理龍子維表示,署方的說法是荒謬和錯誤,「唔可以話做咗一些措施,去改善其他污染物,所以臭氧濃度就上升。」他表示,環保署必須思考臭氧的成因和和來源,並有責任告訴市民有何控制策略,「咁講係不負責任。」

據環保署的資料顯示,去年的各項空氣污染物濃度,均較2017年輕微下降。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在一般監測站錄得33,較2017年的35略低,路邊監測站則錄得39,和2017年一樣。微細懸浮粒子PM2.5在一般監測站錄得20,較去年的22下降,路邊監測站則錄得25,較去年的26輕微下降。

二氧化氮濃度在一般監測站錄得39,較去年的40為低,路邊監測站則錄得82,較去年的86下降。二氧化碳在一般監測站錄得6,較去年的8為低,路邊監測站錄得7,和去年一樣;臭氧亦在多達8個一般監測站中不達標。被問到二氧化氮濃度的數字目前仍未達到空氣質素指標,何德賢承認,二氧化氮較多的是本地因素,重申必須減少車輛的廢氣排放。

環保署強調,不能以短期空氣質素變化評估空氣質素有否改善及減排成效,但認為自2013年發表的《香港清新空氣藍圖》後,當局近年推行的減排措施已見成效,一般空氣中各項主要污染物都已下跌28%至54%,路邊污染物的濃度更下降32%至36%。

龍子維回應時重申,目前的二氧化氮數字仍未符合2013年的藍圖承諾,「藍圖話要2020年前符合指標,但已經係2018年」。

記者:麥馬高


民主派邀建制派一同否決財政預算案 迫政府撤回提高領取長者綜援年齡

$
0
0

(獨媒特約報導)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昨日在答問大會上,指提高領取長者綜援年齡由60歲提高至65歲,是獲得立法會在通過財政預算案時一併支持。建制派議員迅即「呻冤」,強調支持財政預算案是避免財政懸崖,並一直反對提高申請長者綜援的年齡。民主派立法會議員就此邀請建制派合作,於未來的財政預算案中投下反對票,以實際行動反對收緊長者綜援門檻。

民主派會議召集人毛孟靜稱林鄭月娥的言論引起非常巨大的負面情緒,現誠邀建制派作出「跨黨派、跨陣營」的合作,要求林鄭月娥取消新的長者綜援年齡上限,否則會在未來的財政預算案中投反對票,促請林鄭三思。她補充,已與廖長江及民建聯李慧琼提及跨黨合作的事宜。

人民力量陳志全則稱,建制派在過去兩天自稱是事件上的受害者,被林鄭月娥屈指成支持長者綜援門檻提高至65歲。他指,既然議員不支持將長者綜援門檻提高,而林鄭月娥又稱自己「無能為力」,議員就應以實際行動回應,在財政預算案中站於同一陣線,一起投否決票,迫令政府讓步撤回議案。

邵家臻則表示,古有「覆巢之下,豈有完卵」;今日則有「林鄭之下,豈有完卵」,批評林鄭月娥「屈議員可以屈得好盡」、「不只好打得,仲好屈得」。他指,除了邀請建制派議員在財政預算案中投反對票外,下星期他所提出的議員動議與檢討綜援政策有關,呼籲建制派議員留意,表達反抗的聲音。

民建聯柯創盛今早在港台節目上稱,財政預算案總共有900多頁,當中「只有一點講這個項目(提高領取長者綜援年齡由60歲提高至65歲)」。新民主同盟范國威回應,指建制派議員要誠實處事。他指有資料表示工聯會陸頌雄曾於財政預算案的特別財委會上有針對收緊綜援門檻的提問,形容建制派議員在知情的況下仍投支持票,是政治表忠,希望建制派議員透過今次投票誠實向市民交代。

城規會倡拆校建屋 關注組憂龍窯難保 促重新考慮保育方案

$
0
0

(獨媒特約報導)城規會早前公佈決定拆卸培愛學校舊址,並強行將龍窯保育範圍作興建住宅用地。香港龍窯關注組今早於立法會召開記者會,表示對佔用龍窯保育範圍的決定感失望,促請政府重新考慮關注組「保龍窯 留學校」的建議、並公開工程對龍窯影響的實質評估,以及回應於工程期間對龍窯應採取的保護措施。

在2017年規劃署建議改劃屯門顯發里以南的5幅「綠化地帶」及「政府、機構及社區」用地興建公屋,選址當中包括鄰近建於1940年、三級歷史建築的青山龍窯,並計劃提供1,020個單位。根據最新的大網草圖,城規會指出龍窯不會拆卸,但將拆卸培愛學校舊址建屋,並沒接納關注組「保龍窯 留學校」的活化計劃書,並在龍窯30米距離外興建兩座高42層的樓宇。

liz
關注組副主席劉琬珊

關注組副主席劉琬珊對城規會並無接納關注組的活化計劃書感至極度失望。她表示公眾對計劃十分支持,「就算8月我哋去城規會的諮詢,委員們都對我哋嘅promotion好有興趣,但當12月我哋聽到政府決定要拆學校,我哋係好失望!」她相信「保龍窯 留學校」的建議是「ready-make」,「因為青山龍窯已經有30年歷史,而30米附近亦有空置的學校,係可以做一個陶瓷文化社區的地標。」

她亦指出,前培愛學校的校舍只是空置幾年,設施較新,拆卸會造成浪費,反而應該係一個「working-good」的地方,但更加可惜的是城規會的決定扼殺了龍窯「活的博物館」(living museum)再發展的機會。她表示,雖然政府不打算拆龍窯,但限制了龍窯的發展,以及回歸社會的可能。

DSC_7185
前培愛學校校舍(相片由香港龍窯關注組提供)

根據草圖,當局將在龍窯的距離只有30米外建築樓高42層的樓宇,當中涉及拆卸、打樁等工程,有機會令龍窯結構受損影響安危,對龍窯構成嚴重威脅。關注組成員唐嘉汶認為城規的解釋片面,要求有關當局可以交待清楚細節,包括城規會所謂的「特別打樁方式」、工程的方式和龍窯與將落成的樓宇的實質距離。「究竟是某一座樓,定係成個範圍與龍窯有30米?」她直言,樓宇距離會影響龍窯結構,重申關注組的「底線」是希望龍窯不會受影響,希望當局亦能提供破壞龍窯後的補教措施,以及整個過程和監察措施。

關注組副主席楊雪盈直言城規會對龍窯的描述是簡單到不能接受,反映政府對龍窯的不認識,以及對將來完全沒有計劃,亦沒有重視龍窯作為三級歷史建築的價值,要求政府儘快交待,包括工程對龍窯影響的實質評估,如考古學家或陶窯專家的詳細研究報告。「需要好正式咁向公眾交代,而唔係一個電話嘅conversation,並唔係講咗係個範圍到唔起樓,大家就能夠接受囉!」她直言,培愛學校舊址是對於龍窯而言是「天大的禮物」,但城規會的決定令屯門區失去文化意義的地標。她批評相關部門沒有積極與關注組見面,大多只有粗疏的答覆。

photo_2018-03-22_15-09-05
相片由香港龍窯關注組提供

民主黨立法會議員鄺俊宇形容龍窯的情況已達致「搶救」階段,強調龍窯是香港的寶藏,指出要剎停拆卸培愛學校舊址,最終要視乎政底的最終決定。他亦提到今天的財委會正正處理10億廢校翻新基金的計劃,「如果有學校可以翻新,然後做一個陶瓷、教育等,會對龍窯造成一個非常大的協同效應!」作為民政事務委員會的成員的他,亦表視會透過前線的磋商,促請政府相關部門,包括民政事務局擔起保育的角色。

TCY
工黨屯門區議員譚駿賢

工黨屯門區議員譚駿賢指認為關注組的建議考慮已相當周到,培愛學校興建「陶瓷社區中心」可為屯門區帶來「透氣位」;但他對城規會完全沒有接納龍窯關注組的申訴和建議感到失望,「我哋有提出過,即使需要在龍窯附近建屋,亦可提供地方作保育,但城規會的回覆文件上並沒有提過。」譚駿賢更指出,上星期規劃署署長出席屯門區議會時,只在簡報上的最後一頁提及保育龍窯,認為署長只是「口吞之快」,加上屯門區有數十項建屋計劃,未來接近30萬人會住入,直言城規會「跑數」建屋而忽視保育。

另一爭議之一的柔莊之家廢存問題,譚駿賢指雖然發展局已表明不遷不拆,但在分區大綱圖仍將拆樓地點包括柔莊之家。他引述立法會議員張超雄指,已聯絡發展局,亦作口頭承諾:「應承咗你就唔會拆㗎啦,因為方便大家做野,費時再諮詢、再做野,所以咪包埋落去囉!」譚駿賢指,假如他日再遷拆柔莊之家,他必然會追究下去。

記者:陳紫晴

15年甜品店最後倒數 馬鞍山梨巴王子:美食沙漠只係人云亦云

$
0
0

梨巴王子甜品棧老闆Roy(右一)及兩位得來不易的長期員工阿代(左一)、阿兒(左二)

「社區新聞計劃」工作坊已於2018年10月圓滿結束,參加者現以社區報人身分走入社區,報導各區大小事,書寫社區願景!以下為馬鞍山社區報《馬聞》與獨媒編輯室合作報導。

梨巴王子甜品棧在馬鞍山紮根15年,區內雖然有其他甜品店新舊交替,唯獨她一直默默成為街坊的聚腳點。不過,這位neighbour終於要告別馬民了!甜品店宣布於今月內結業,除了因為租金壓力,更嚴重的問題是人手少、流失率高;營運雖辛苦,想起與街坊的種種回憶,還是甜在心。對於「美食沙漠」的標籤,老闆認為只是「人云亦云」的結果,籲大家身體力行,支持區內有質素的小店。

【更新】
梨巴王子甜品棧新公布了結業日期為本年1月23日!

IMG_20181230_181505

特別的認人技巧:「多奶少甜」人臉配對

面對店裡一張張熟悉的面孔,認人了得的老闆Roy雖然未必叫得出每個人的名字,卻有特別的認人技巧:腦海資料庫已把街坊的甜品喜好與他們的臉緊密地連結上,強勁得連「多奶少甜」等特別註解都有記載,有時熟客還未下單,他已在廚房預先炮製那份專屬口味。在連鎖食店壟斷、點餐公式化的年代,有次真的有位妹妹來到叫「照舊」,令他們詫異又慶幸,年輕一代還懂得這用詞。

老店常有潛規則,熟客來光顧應該有優惠吧?任職多年的阿兒回答:「我哋好有層次㗎,唔同客有九折、八折、七折,有啲客見住佢由讀中學,食到生埋仔。」或許都市人總是工作繁忙至深夜,來「醫肚」時也會釋放壓力,「有熟客專登黎等我地放工,搵我地訴苦」,梨巴稱得上是「馬鞍山版的深夜食堂」、「糖水版社區中心」,是風雨同路的neighbour。除了在店內與街坊聊天,他們也有開設facebook專頁和食客交流,分享工作的趣事,為自己留下與店舖的回憶。店內的看似雜亂的擺設是老闆們和食客的結集收藏,滿載著梨巴與馬鞍山的故事。

多年見盡不同的食客,Roy形容馬鞍山居民友善隨和,鄰里關係都很好,只是近年「變得越來越中產,所以開始有要求,當中有好嘅要求,都有壞嘅要求」。雖然儲了不少粉絲,但坦言在馬鞍山做生意「發展空間細啲,唔會似得旺角咁人流不斷」。

IMG_20181230_184201
IMG_20181230_184308
梨巴甜品款式特別多,中西日式都有,愛好的設計的阿兒更會在外觀上花心思,例如燉椰皇系列,靈感來自卡通《櫻桃小丸子》:「本來係將永澤畫係洋蔥度,但發現椰皇個樣好似洋蔥!」

「好生意,唔代表賺到錢」

梨巴王子甜品的款式很多,中式西式日式一應俱全,「招牌」甜品又是哪一款? 「 好難答你! 我哋每一款甜品都盡力做好,每個人口味不同,每位客人都喜歡不同甜品。」換個問法,他們自己最喜歡的是哪一款甜品呢?3位不約而同都選了喳咋,因為他們比較喜歡傳統糖水,特別是喳咋由很多材料煲成,健康滋潤,吃起來也很開心。

街坊熟悉的壁畫牆上,多了一張結業海報,寫着「美食沙漠中嘅一粒沙, 梨巴即將要告別大家,哈哈哈哈哈哈哈!」雖然加了那麼多個「哈哈」,離別在即,不捨愁緒自然少不了。梨巴王子團隊過去一個月來頻頻在facebook出post講感言,不少粉絲大嘆不捨,又問到為何生意好仍要結業?Roy苦笑直言:「好生意,唔代表賺到錢。」

IMG_20181230_182947

被問及營運最困難地方,Roy表示「好多人以為租金係最難,但其實最難係人手」,15年來,他聘請過數十位員工, 但像阿代、阿兒般留下長做的並不多,坦言兩位員工比較「孤兒」,沒什麼家庭壓力,才可以在自己舖頭留下來。為滿足不同客人的需求,甜品種類越增越多,準備功夫十分繁重,雖然多數到晚上8時才開始營業招呼客人,但準備工作每天下午2時半便要開始。

超厚落單紙 反映行內流失率

厚如日式放題點餐本的餐牌,原來同樣反映了人手短缺的問題。「當初真係想train個員工睇熟成個menu,但個個做3個月,都未睇熟menu就走。」唯有每個類別都準備一疊點餐紙,供客人選填後撕下給店員落單,「講點餐紙唔環保,可能請人寫單仲唔環保,培訓人都要花費好多資源」。

小店要撐下去,除了要有人光顧,也需要新人入行維持勞動力。Roy慨嘆現今香港父母都希望兒女進入「有前途」的大公司,很少年輕人願意在小店工作,而且甜品店工時長、假期少,別人放假就是他們最繁忙的時候,所以這個行業的流失率特別高。「出面好多行家會開分店擴充,將公司制度化,但就要犧牲好多人性化嘅既原則。」

相信馬鞍山人都會留意到區內的大商場近年都進行大翻新,商場格局中產化士紳化,租金有機會亦相應提升。梨巴王子是地舖,今年業主例行加租,租金壓力未必是最大,但無法新聘穩定的員工,辛苦之餘賺得也不多,終於下定決心結業休息。

IMG_20181230_180516

馬鞍山市常被戲稱為美食沙漠,食肆選擇很少 ,夜晚10時過後還營業的餐廳更少,最近吉野家終於在馬鞍山開分店,第一天傍晚時間便售罄關門,到現在還不時需要排隊。對於這個現象,Roy不以為然,認為這是「人云亦云,越煲越大」的結果。

「見人見智,睇大家想食啲乜,乜野先叫做唔係沙漠。附近一輝(編按:鞍源街之「一輝燒味小廚茶餐廳」)個湯好好飲,係要多幾蚊,但人地都要生存。」Roy說:「好多香港人話反大集團,但實際又日日食大集團。」的確,近年連鎖店佔據生活每一個角落,商場食肆都收變得單一,與其結業時爭相打卡留念,不如平時多留意社區小店,身體力行支持吧!

IMG_20181230_181153
IMG_20181230_181838
梨巴王子牆上掛滿與員工及街坊的合照,更處處留下3位拍檔親如家人的證明

「繼續做落去,絕對係因為做得開心」

一句「因為想做」,Roy當初就這樣和朋友合作開甜品店,後來朋友退股才成為「一腳踢」的老闆。忙碌的店只有3人,起初還以為是家庭式經營的小店,但原來3位的相遇只是偶然。

長期一同打拚的兩位員工得來不易,阿兒和阿代又是如何加入梨巴王子的呢?「一入嚟嗰時佢哋畀張爛紙我填資料,面試後自覺表現好好,但之後問番老闆,原來佢覺得我串過碼頭姑娌!」阿兒笑著憶述,她從中四開始在這裡兼職,中五會考後找不到工作便留下來,「繼續做落去,絕對係因為做得開心」。

阿代則被笑長得一副「大眾臉」,大眾到曾鬧出笑話:他憶述來求職時,職員已對他很親切,原來他被誤認為已離職的舊伙計!而一如友善的外表,阿代獲兩位拍檔大讚脾氣最好,面對多無理的顧客都能沉著應對。那麼誰最火爆?Roy直認不諱,只因希望保護員工,不願他們在前線受氣。老闆錫員工,員工的歸屬感自然強。

在梨巴多年合作無間,工作以外他們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瞥見木架上放著電子遊戲「食雞」的周邊產品,原來他們下班後常常一起打機,有時又一起遠足,甚至曾一起去考電單車牌!,以前未有經濟壓力時,更會關店幾天一起放假去旅行,要好得像一家人。

IMG_1552

一到開店的時間,門外已有食客準時到達。記者以為「梨巴王子」大概只如老闆所言「做街坊生意」,但原來「美食沙漠」中的小店名氣已衝出馬鞍山——等開店的梁先生和女友經常來梨巴吃甜品,他們是專程從區外來的忠實粉絲。梁先生曾在馬鞍山朋友介紹下光顧,覺得很不錯,此後更帶女友來共享甜蜜。「我朋友都係老顧客喇,係有折扣嘅級別呢!」

「梨巴王子」已決定於1月23日結業。不少街坊追問會否重開,Roy不排除他日覓地再戰,但肯定會先休息一段時間。他又透露,離結業日子愈近,供應的租品種類將會愈來愈少,大家想再細味這份在馬鞍山熬足15年的甜美,就要把握時間幫襯喇!

《馬聞》記者:麥曼筠、岑家豪、吳欣澤、吳鈞然
獨媒編輯:梁敏德

省港盃衛冕與拆大球場

$
0
0

一個舉辦了40年的比賽,一班名不見經傳的小子出戰廣東,碰上星期三夜馬,竟然有4,000多人入場,見證了香港年青一代,以4:0痛擊廣東,成功衛冕。郭嘉諾走馬上任,再次打出成績,在近日拆大球場的爭議聲中,這場勝仗擲地有聲的向公眾說明,香港足球是值得擁有大球場。

郭嘉諾在這仗漂亮勝仗前的下午,還要領軍元朗與愉園友賽。當韋特過了試用期掛冠而去,另一位洋帥也下堂求去,郭嘉諾儼如已故的黎新祥一樣,成為收拾香港隊殘局的專家。當今世上,到底有多少國家隊主帥,會兼任球會的教練,恕小弟見識淺薄,未能列舉當中例子。

以往年代,香港隊賽事絕對不會安排在跑夜馬的日子出賽。除了收音機直播問題,在跑馬地與大球場同時段疏散合共10萬人,對警力安排來說,也是極大的問題。可是香港足球衰落,大家也看扁了入場人數,久而久之,坐爆旺角場也沾沾自喜,說成球迷基數不足以支持4萬座位。

可以改建不能亂拆

對於拆大球場,很多人說法不一,但絕對不會是因為香港近年沒有球星,就要將球場拆御。正如陳偉豪在過去對港超沒有出路的名言:「若你的孩子讀書成績不好,難道你便放棄他?」的確,大球場的入座數字不理想,使用率偏低,我想問聖旦尼、溫布萊、包度恩國王球場使用率也不會很高,是否需要全數清拆?香港的墳場也是春秋二祭才多人拜山,平日使用率很低,同時也不能向先人墳地收取管理費,以這樣的邏輯,我們是否要剷平和合石、將軍澳墳場與哥連臣角?

如果因為啟德體育園興建,香港不需要兩個大型足球場,這是說法也不一定說得通。當大家說大灣區融合、香港球隊參與中超等議題經常出現,假設香港有兩支球隊參與,只得一個坐6,000人的旺角場、比你都唔去的小西灣,除了體育園外,何來合適球場讓兩隊迎戰14億人口的南下球迷?文件說要拆除座位,興建跑道讓公眾使用,這點我沒有太多的反對,前題是不能拆除灣仔運動場,以及大幅削減至8,000-9,000個座位。要改建大球場,必須要符合以下條件:

1. 座位數目要有20,000個
2. 看台要以足球名將命名
3. 增設現代化藥檢設備
4. 改善廣播設施
5. 增加香港足球歷史物品於場內,讓公眾了解香港足球文化。

政府文件說8,000-9,000個座位可以滿足學校運動會的規模,我倒也想問,若慈幼會、聖公會、保良局、東華三院、道教聯合會、順德聯誼總會這些大型辦學團體舉行聯校運動會,8,000個座位足夠使用嗎?以慈幼會為例,就有6間中學,連同師長及家長,8,000座位肯定不能滿足需求。以田徑為例,若要推動比賽氣氛,男、女子組各8間學校出席,以每間1,000人計也需要16,000座位。回到足球,當旺角場不夠坐,體育園座位過多,20,000座位的大球場正好讓香港球迷欣賞球賽。當41屆省港盃一代的小將在接著的國際大賽打出成績,誰敢肯定球迷不會再入場支持香港足球,沒有這位信念與志氣,就不要再攪足球,正如黎新祥所說:「若是只想著輸波,為何要踢足球?」

此外,改善藥檢與廣播設施也是必須的。從事電子傳媒就知道,大球場的電子屏要播放片段的格式是非常落後,如不更新,再過數年後,可能全球也沒有該制式的器材。再者,全球很多球場的場邊廣告是用電子版,而大球場現時的廣告板,還是人手搬運。

過去多年來,政府興建的體育設施,可以說是完全沒有香港體育文化元素。永遠支持胡國雄專頁的版主曾經說過,應該以大球場的看台以胡國雄命名。相信重建後,以張子岱、李惠堂、姚卓然與胡國雄四大球王命名看台,沒有太多球迷會異議。而在球場的包廂,以黎新祥、郭家明命名,也沒有人會反對。在球場內設立香港隊球衣與記念品商舖、香港足球歷史主題餐廳,每逢香港隊賽事邀請不同年代的香港隊隊長擔任廂房解說員,與球迷共進晚餐,可以為足總帶來不少收入,同時吸引更多球迷入場,誰說大球場一定要開放給公眾跑步?改建後可以締造成為體育產業鏈,帶來無限商機,只是過去20年來,從沒有人活化香港的體育事業,不斷地看扁香港足球價值。

套用10年前訪問郭家明的說話:「足球是最牽動人心的運動,是全球最受歡迎的運動,東亞運足球金牌的含金量最高,是因為足球能將國民連成一線。」當東亞運金牌後,曾德成跨下海口興建9個球場,10年後的今天他下台後仍未找數,體院足球場一去不復返,作為球迷與球員,怎可能會讚成拆御大球場!

郭嘉諾麾下的港隊小將,不再是少爺兵,以體能擊倒廣東隊,是半世紀以來首次出現。去屆互射十二碼勝出,今屆狂風掃落葉,收復壞孩子卓耀國、安永佳與茹子楠可人演出,到底香港隊是否需要聘請外國教練?這條問題黎新祥在世時經常都提出。

自包勤與盧保以後,香港隊的外籍教練只有金判坤是稱得上是成功,郭嘉諾的足球証明了球隊不一定要入籍兵,教練不一定要外國人,也能踢出具說服力的足球,若是真心支持香港隊與香港足球,不要再以甚麼公眾使用率來騙人,香港隊出席世界盃決賽週雖然是遙不可及,球員與球迷也要有這份追夢的志氣,要守護香港足球,就要有守護大球場這個莊嚴聖地的勇氣。

多間大學缺莊,樹仁負隅頑抗 鄭家朗:正因為艱難,所以要孭飛

$
0
0

張晉榮(左);鄭家朗(右)

迄至現時為止,浸大、城大、教大、嶺大、樹仁大學的幹事會皆從缺(浸、嶺、樹仁可待補選),樹仁更面對喪失民主牆的威脅。所幸今年有評議會斡旋,暫保無虞。

原來去年樹仁更面對三莊(幹事會、評議會、校園媒體)齊缺,唯有舉辦會員大會,委任「臨時行政小組」暫理事宜。

01
不同一般大學,樹仁大學的民主牆不在公共空間而位於室內,假日時大樓更會關閉。

「臨時行政小組」主席張晉榮解釋,2018 年 1 月起,校方己曾沒收學生會室和民主牆,沒有民選機關能與校方頡頏,學生爭取至 3 月才恢復兩者運作。

然而校方欲在今年重行此舉,終於惹來反彈並上報,因為 18 年 11 月已有普選產生的評議會,主席是鄭家朗。

上年興許「出師有名」;今年理應「無隙可乘」,校方還有什麼可說的?鄭家朗解釋,原來他們與校方(協理副校長葉秀燕)會面,校方說要教育學生,沒人上莊便沒收設施,從而讓學生珍惜學生會的重要。鄭批評這是家長的管教心態,不適用於大學。

02
張晉榮(上)

校方尚有另一說法,設施乃校方資產,應循校方決定。張、鄭兩位解釋,原屬私校的樹仁曾拒絕學生會存在。1980 年代的樹仁學生,須借用港大場地開會投票,遲至 83 年才成立首屆學生會,故樹仁不同其他院校,不是校方承認的附屬組織。

因此校方的第三個說法,便是不認同學生會章,批評條文紕漏,如無詳細定義「臨時行政小組」的結構。然而張、鄭俱不同意校方指點,認為會章內容屬學生自治,條文好歹應由學生判斷。評議會作為民選機關,已獲授權修章和釋章。

張晉榮說:「校方根本唔信任學生有權力有能力自治。覺得你有問題,就收回民主牆同會室表達意見。」他們發起聯署、聲討和交涉,校方終暫緩成命,到 3 月補選再議。惟鄭家朗擔心校方施「緩兵之計」,冀同學不要鬆懈。

* * *

2016 年,樹仁編委會的「鴇母龜公」令全港嘩然。同年包括樹仁學生會等十間院校,拒赴五一遊行,聯合發表以下聲明

「傳統政黨組織聲稱捍衛工人利益,懇求港共政權憐憫改善港人處境,香港勞工權益卻至今毫無寸進,標準工時等議題年復年老調重彈,最低工資、侍產假等修訂僅是擠牙膏式推出。我們並不甘於行禮如儀的表達訴求方式,正因如此,本會/組織將缺席五一勞動節大遊行。」

「我們應與每一位香港人盡早共同推翻港共暴政,建立維護且高舉勞工應得尊嚴和權益之新政,早日實現勞苦大眾不受欺壓、香港人民共榮共樂之社會。暴政必亡,公義終由香港人民彰顯!」

然而命運之輪不似預期。沒有行禮如儀的守成,也沒有天翻地覆的革命。亢龍有悔後取而代之的是低迷沉寂,青黃不接的斷莊危機。

鄭家朗承接的學運,與 14 年大相逕庭,數年前人才濟濟,如今一片荒蕪之境。「大家都經歷疲態」,鄭解釋傘運前後,年輕人關心政治是常態,但現今打壓無處不在,瀰漫著恐怖氛圍。而且傘運與學運息息相關,參選學生會必須就政治表態,鄭承認招莊甚難。

03
鄭家朗(下)

咁你又上場?「因為時勢艱難,所以先要孭飛嘛。」鄭說在低沉時承擔責任,是一種「覺醒者的覺悟」。要有人出聲和行動,讓同學見到只要有人肯做,校方願意讓步。從而帶動同儕從新出發,關注學校和社會制度。

張晉榮則說,長期斷莊令傳承中斷,應學習前人經驗。比如以往各大學 Ocamp ,學聯會派人宣傳。「都係未嘗不可嘅做法。」

最後鄭家朗補充,這次民主牆抗爭各派合作無間。無分「左膠老鬼」麥德正;抑或本土上莊楊逸朗,兩人都有襄助。「為共同嘅目標一起奮鬥」。

Viewing all 16873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