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Artwork for International Fact-Checking Day by Gianluca Costantini
作者:辛言
大家都知道四月一日是愚人節,但卻甚少人聽過四月二日是國際事實查證日(International Fact-checking Day)。
這個國際節日是由世界知名的新聞研究機構 Poynter Institute 及其建立的國際事實查證網絡 (International Fact Checking Network) 發起的,旨於使公眾明白查證事實的重要性。
香港在特首選舉期間,非政府組織 Civic Data 及一些意見領袖,也嘗試以事實查證的方法去監查候選人在論壇中的「語言偽術」。這次小規模的嘗試可說是成功,相關的查證在社交媒體上廣為流傳,但論壇只是選舉的一個片段,整場選舉仍舊被大量似是疑非,甚至乎是虛假的資訊包圍。
此外,在主權凌駕治權的扭曲政治制度下,上位者出爾反爾之事常見,有些人更被迫以謊言掩蓋真相,很多事實根本無法查證。
譬如說,有傳政協副主席董建華在其智庫餐宴上說,若曾俊華當選很可能中央不會委任而導致憲政危機,這講法雖然與林鄭月娥決定出選早期的說法一致,卻因為沒有建制中人願意站出來把事情講清楚,這個中央級領導的發言,只能以「政圈流言」的方法被提及,左右這場小圈選舉。
更極端的是李波事件,妻子報案說丈夫失蹤,回鄉證留在家中,李波本人卻向媒體說是自願到中國大陸協助調查。而建制護航者,可以大大聲聲,以實事查證的口吻說,沒有證據證明李波是被擄到中國。
然而,當「電視認罪」成為超越法治的白色恐怖手段,大部份人都相信,李波是被擄到中國這個不能被檢證的「謠言」。
這不是說事實查證在香港行不通,所謂真理越辯越明,而且在本地政策層面,還有大量的資訊要查證,但事實查證要成為公民監察政府和媒體的力量,要有兩個條件。
首先我們需要有一個能讓公民,以事實為基礎進行理性對話的公共空間。然而,在日益政治化的香港,社交媒體同溫層或回音壁效應下,政治立場主導資訊傳遞,使對辯難以發生。再以特首選舉作為例子,有關胡國興參選目的純為「鎅票」的陰謀論,可說毫無證據,雖然已有分析指出,在北京主宰的小圈選舉制度下,也沒有所謂鎅票的空間,但陰謀論卻比分析文章傳遞更廣,也更具影響力。
歸根究底,事實查證能否成功,取決於公民是否有追求真相的決心和耐性,去維持一個開放的公共空間。
為此, Poynter Institute 於2015年開始建立一個國際事實查證網絡,希望更多媒體及教育工作者能建立相關的平台,一手查證事實,一手推動公眾教育,打造一個探究真相的公民論辯空間。
為免政黨以「事實查證」為手段作選擇性的查證,網絡成員必須遵守以下多個原則:
- 獨立及公正,與政黨沒有連繫
- 透明的資訊來源,讓其他公民能加入參與查證
- 透明的組織結構及財政來源
- 公開事實查證方法,讓讀者知道查證結論如何建立
- 以開放及誠實的態度對處理錯誤
網絡成員也會舉辦工作坊,教導公民如何進行事實查證。
不過,目前教材上的例子大部份均取自西方,要花一點工夫才能在香港推展相類似的工作,這也是「文化及媒體教育基金會」未來其中一個行動研究項目。
若大家對相關的研究和教育工作感興趣,歡迎出席本周日於百老匯電影中心舉行的座談會「假的真不了?——後真相年代的挑戰」,詳見此。
在未來兩個月,基金會將組織「公民 Fact-check」系列文章作。文章中意見屬於作者,不代表基金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