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獨立媒體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6873

對付領展巨獸(3) : 增設屋邨墟市 抗衡領展霸權

$
0
0

圖:土地正義聯盟

面對領展霸權,筆者早前曾具體探討政府分部回購物業項目與增建公眾街市的建議【註1】,前者建議以不多於300億元回購過百個商場、街市和停車場項目;後者建議以數十億元在各區興建街市、改善管理、每年增加數千萬元作營運成本。特區政府絕對有財力改善民生。今次探討第三個建議,在各區與各屋邨增設墟市排檔,為市民在領展以外有更多選擇。

制訂墟市政策 主動推廣發展

在地區或屋邨設立官方認可的墟市,並非新鮮事,近年的例子,有2013年啟市的天水圍屋邨區內的天秀墟,以及2015年在深水埗九江街試行的見光墟,也有些於假日或特別時節設立的墟市,或個別地區的天光墟、天黑墟等。墟市的特色,在於由較多的小商戶營運、貨品較為多元化和具有特色,也在推動一些社會價值,如環保、居民參與、社區自主等,而今屆政府對此亦表示肯定,如高永文於2015年的發言指︰「街頭擺賣能提供就業機會,部分的貨品也富傳統特色,而顧客也可買到較廉價的物品。」【註2】

然而,上述的例子皆有所缺陷,例如天秀墟位置遠離人流旺區,圍板和出入口設計也減低了吸引力等,發展至今生意有限;又如見光墟的位置同樣人流有限,位置露天,飽受日曬雨淋影響,效果尚待今年6月重開觀察。其他不獲「認可」的墟市則隨時面臨「清場」,墟市的發展,實在有待政府配合加以改善。

關於地區墟市發展,政府雖然點頭同意,但現時發展緩慢,而且部門被動;至於覓地、策劃、動員等,大部分由民間主力負責,政府部門提供的協助甚少,例如在申請上,場地、擺賣、食物處理等,一般會涉及多個部門,團體不時面對部門之間的互相推諉。

此外,政府也未能提供清晰可供擺賣的墟市地點、申請細節等,要團體不斷碰壁嘗試,政府才「擠牙膏」式回應。至於諮詢平台,現時一般交由區議會處理,但要視乎地區政治政勢力有多重視墟市發展,民間團體和市民參與度亦可能有限。

高永文表示同意「地區主導、由下而上」的原則,方向是正確的,但不等於政府可以冷眼旁觀,靜觀發展成熟才蓋印批准;反之,民間團體一直倡導的墟市政策、每區的墟市諮詢平台、詳細的墟市地點列表、簡化和透明化墟市申請等等,都是政府可以主動推動的。

善用屋邨空間 實踐居民自主

墟市政策,除以十八區分區的視點,另一角度應是公共屋邨。公共屋邨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市場,現時全港有172個公共屋邨,近76萬個公屋單位,逾210萬人居住,當中有龐大的消費力。可惜,如此消費力給領展與外判商壟斷,不但令市民消費開支大,小市民也難以從中獲利得益。公共屋邨的特色在於人口密集,而各邨皆有一定比例的空地或發展空間,這可以分為兩部分,一是增設現有商舖空間,二是在屋邨範圍發展墟市。

增設商舖,根據今年立法會文件,房委會現時提供約22萬平方米的零售設施,而近年房委會亦有嘗試增加面積,較大的項目如坪石邨657平方米的餐飲、便利店和雜貨店。不過,整體而言,5年中只增加1082平方米的零售面積,佔整體約0.5%,對於遏止領展的霸權,仍是杯水車薪,房委會應更落力拓展空間。

至於在屋邨地點發展墟市,房署在本月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對假日墟市表示「態度開放」,但遭各黨派議員炮轟署方先設多重關卡,包括指確保沒有小販擺賣、須取得業主同意、考慮其他持份者意見,但沒有主動提出任何具體建議,更被嘲諷是否要「問過領展先?」

本月東涌逸東邨街市裝修,只剩15檔戶服務數萬居民,房署依然「嘆慢板」,迫使團體設「臨時街市體驗日」促請設臨時街市,及後有團體以直接行動在逸東邨擺賣,但遭一眾房委、領展及外判商的保安「招呼」;有指一些外判商假扮商戶,從中製造混亂矛盾。民間自發不行、房署又不積極,如何「態度開放」?還是意見接受,態度照舊?面對近月各區瘋狂的迫遷、加租、豪裝,跨黨派多個團體多番譴責,運房局與食衞局竟然仍然無動於衷,置市民水深火熱於不顧,梁班子如何「民生無小事」?當年政府出售屋邨公共資產予領匯而鑄成大錯,主動推動屋邨墟市,正是贖罪的機會吧。

開放拆牆鬆綁 真正自由市場

理想的墟市,可以因時因地有不同模式,有規管沒規管,固定的流動的,也可以,但政府必須配合和拆牆鬆綁。其實,對於各類的排檔墟市,香港人絕對不會陌生,實可各取所長︰

規管的固定的︰有旺角女人街、油麻地廟街、深水埗鴨寮街等的排檔,位於人流密集點,難道完全沒有任何阻街衞生擾民問題?但配合管理,實行朝桁晚拆,可以減少負面影響,不但惠澤商戶市民,也打造了香港特色;而政府收取廉價租金,可以有空間讓商販提供廉價貨品。

沒規管的流動的︰有深水埗通州街天光墟,市政大廈旁的天黑墟,只要政府減少干涉,個別處理噪音或衞生投訴,則可為居民提供營商空間,基層又有廉價二手選擇,時間不相撞又不會影響附近商戶生意;自然形成的墟市,攤販懂得走到人流較多的位置,比受規管的生意更旺,只要不阻礙緊急通道,市民亦容易接受。

政府部門除了要「做多一點」,主動推動墟市的形成,協助發牌、撥地、策劃等工作,其實更應「做少一點」,少一點驅趕、少一點清場,容讓自發墟市,減少干預「自由市場」。政府部門經常以「接到投訴」作為理由而去驅趕清場。

有人指出,難道職員收到投訴可以不跟進嗎?其實,政府何嘗不是收到更多「回購領展」、「增設公眾街市」、「開放擺賣空間」的投訴,為何又不盡快處理跟進?法律、政策、規則,不應為地產商和業主服務,若有不公平地方,政府更應酌情處理。

市民每天捱貴餸貴菜,日常消費開支愈見沉重, 處理領展壟斷問題乃當務之急,政府設立「民生基金」,逐步購回商場和增建公眾街市實為上策;若未及實踐,政府亦應加快推動各區各屋邨設立墟市排檔,減少公司和業主從租金和管理費中牟取暴利,容讓市民在自己地區自由買賣,紓緩民生問題。

文:陳紹銘(影子長策會成員、社工復興運動成員、香港政策透視執委)

註1︰〈對付領展巨獸(1)︰領展賣一個、政府買一個〉, 載於香港獨立媒體網(2016年4月13日);〈對付領展巨獸(2): 增建公眾街市 對抗領展霸權〉,載於香港獨立媒體網(2016年5月3日)

註2︰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在立法會議案開場時發言(2015年11月18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6873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