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獨立媒體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6873

六四,2016.其一

$
0
0

雖然批評樹仁同學的說法「無知」是頗公允的。但我們不應給這些虛浮的情緒蒙蔽了理性。稍稍冷靜就記得,一棒打死錯誤,跡近毫無意義。

理性之一︰大專學生會同學這種中港心態上的冷淡,反映出來的中港之間的文化距離與心理距離的增長,不是個別例子,甚至不止於大部分青年。那種在絕望中無處可逃又四處流竄的陽剛情緒和思考短路,是一個風潮。

理性之二︰面對未夠耐性消化資料,未夠耐性聆聽,或拒絕消化語言的人,狠狠批評不但無濟於事,而且可能適得其反。道理當然要講,但更要找到講的方法。如果我們相信這個社會有不撕裂的可能,相信在本土派與非本土派之間,可以有真正交流,那種說服的心態,必須平等,說服的修辭,理應剛柔並濟,理應求同存異,理應以同理心為前提。

理性之三︰所謂同理心,即是說,如果易地而處,我們生長在一個中國不斷流失文化趣味與可讀性的時代,又未必有一手中國經驗,更無文化培養和氣氛(青年的古典文史哲興趣的陶鑄,與能力的培訓,是中國和香港徹底失去感通一事,最重要而又最無可挽回的一環。個人魯莽相信,中國大陸這方面也是全面失敗的。),他們目前的冷淡,其實可以理解。

理性之四︰雖然本土派的六四分析實在令人卻步乃至難受,但支聯會也的確不太值得捍衛。本土派青年提出的原因不妥當,然而部分結論距離事實不遠。支聯會和它的晚會,的確是目前保守與僵化政治的象徵。大部分情形下,支聯會都是把中國有意無意簡化為極權,而幾乎從來不鼓勵你認識真正的、動態的文化中國。晚會若令人覺得暮氣沉沉,也是公允的批評。

說到底︰今年關於六四的爭議,再一次反映出,如今政治的潛在死結,其實是個不折不扣的文化問題。

一個人要說話,就得了解自己的發言位置和發言成本,了解別人付出的努力,了解歷史事件的經過,了解不同光譜的學者論者的分析。這些了解的功課,是任何說話的責任,或至少,退一萬步而言,我們要有對我們想批評的事物的好奇心——

而這座城巿的族群仇恨語言,焦慮和絕望,正慢慢榨取了青年了解的耐性,輾碎了他們的好奇心。

因此,我們要反對的不是青年代表,不是中港區隔,更不是港獨思潮。而是讓人短視,讓人急攻近利,失去同理心的焦躁感。

我們要爭論的也不是悼念與否,或六四有甚麼意義,而是生者和死者能夠如何相處,香港人和中國人可以如何相處,人和人應該如何相處。

當然,怎樣也好,我是灰心的。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6873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