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香港掀起行山熱潮。於空餘時間,不少人會聯同家人、朋友,一同「通山跑」,維持個人健康之餘,也能與大自然多接觸一下。加上,早前香港的麥理浩徑被國家地理學會選為世界二十大行山徑之一。由以上可見,香港的行山徑質素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上月有報道指香港出現行山徑水泥化的跡象(詳見《蘋果日報》報導:星期日專題:郊遊徑鋪石屎毀環境行山友斥區議會嘥錢立「功績」),我作為行山人士,特此撰文,以抒己見。
水泥山徑的安全問題
首先,讓我來談談行山徑水泥化為山客帶來的安全問題。現時普遍行山徑由漁農自然護理署的技工,以沙泥、碎石、石塊等垂手可得的天然建築材料建造,山路沒有經過仔細打磨,導致行山徑的梯級固然會較為凹凸不平,繼而引伸出足部變壓不均的情況出現,會令山客偶爾出現失平衡,並發生意外。雖然如此,其實這種情況實屬罕見。或許沒有多少行山經驗的讀者會問:筆者的說法,豈不是 支持水泥化?其實不是,水泥化比現時行山徑更差。水泥化石級的製成,是以一大塊較為光滑的水泥塊代替原有山路。雖然改善了原有凹凸不平的弊病,但卻為山客帶來了更為恐怖的隱憂——摩擦力不足的問題。山客們可能與我有同樣的經歷:發覺水泥石級實在打磨得太好,山客於上上落落(尤其是下山的時候)會很容易滑了一腳。這種情況反而比失平衡出現得更多,亦為一眾山客帶來更大的困難及健康、安全風險。
被破壞的自然體驗
除了安全風險的問題,其次山路水泥化亦破壞了自然體驗。水泥化的山徑是現代科技的結晶。徜若把水泥放到山路上,會令山路從此多了一份現代感,一份俗氣,繼而影響自然的觀感及氣氛,破壞山客的自然體驗。說到這裡,或許有人會反駁:原有山路也是以石頭砌成,也會破壞了自然。 但我認為,原有的石梯其實是沿用古時傳統開山建路的方法建成,減少現代化的足跡之餘,還帶來古時人類就地取材的生活智慧,重新提醒了我們有關人與自然互惠互利的關係,提倡以智慧與自然共存,而不是以科技征服自然。讀者們或許可以往元荃古道走走,比較一下報道中的新水泥石級與旁邊由一眾山客開闢的新泥路,則不難發現水泥石級與大自然格格不入之處。
當然,山徑中有一些必要的水泥路和設施,例如石橋、涼亭等等,我認為這些是無傷大雅和可以接受的,畢竟我們也要於消閒與自然之間取一個平衡。
陰謀論
以上兩項說法,皆要親身行山才能體驗。闡述完反對山徑水泥化的理據,現在我們說說陰謀論。
報道中,有受訪者認為區議會為立功績而提出山徑水泥化。這種做法好像中國部份地方官員為求升職及炫耀政績,而強行提出政策,此乃以權謀私、岡顧民生的政治手段。雖然區議會並沒有中國官員那麼差,更何況我們也是基於陰謀論作猜測,不宜盲目批評。但是,我極希望區議會作為地區民意授權的代表,不要淪為以權謀私的一員,把中國官員的醜態引以為戒。有了民生,才有政績;不要為了政績,而破壞了民生。請不要本末倒置。而作為市民,我們理應密切監察當權者的行為並且及時表達意見,還有要於未來好好利用我們手中的選票,亡羊補牢。
最後,除了敬望有關政府部門停止進行非必要的山徑水泥化之外,還要在此感謝漁農自然護理署的技工,他們的血汗令一眾山客受惠之餘,也為香港帶來光榮。而作為山客,當然感到與有榮焉,但是我們也要謹記,自己的垃圾自己帶走,盡一點公德心,打造良好山徑及實踐公民責任。
其它相關報道:【旅遊籽】不要石屎 還我古道泥沙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