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獨立媒體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6873

調景嶺,寄居在香港的民國情——評《山河.家國.難民情 —— 調景嶺小故事》

$
0
0

原圖見

作者:陸詠騫(香港公開大學李嘉誠專業進修學院課程主任)

調景嶺,承載著一段隨著國共內戰帶來的本地民國歷史,自1996年被拆遷後,其濃厚政治色彩和歷史包袱,已被發展的巨輪壓毀淨盡。拆下青天白日旗,依山而建的寨屋平房換上商場豪宅,昔日只有水路到達的荒島,已搖身成為兩條鐵路線的中轉站,然而在這段歷史完全幻滅之後,是否也還有點什麼東西宛在?

跳出現存主要以歷史、政治為基礎的調景嶺著作,由羅金義和雷浩昌編著的《山河.家國.難民情 —— 調景嶺小故事》是一種以情為本的報導文學。通過學術文獻考究、口述歷史、新聞影音文字、媒體報道等多角度的切入,為大家提供不同視點,去眺望那些曾經在香港殖民時代存在過的老民國精神面貌。本書是作者準備的一份五味分陳的雜錦小便當,能夠滿足不同味蕾,而且簡樸可口。全書寫實精彩,用筆平實敦厚,令原本極為悲情的故事讀來毫不煽情,反而清楚看到當年調景嶺難民不屈不撓,風雨飄零中更為突出的刻苦和剛毅。

不同於近年類近的「地區史」著作普遍「循規蹈矩」地以歷史、發展、經濟、人物、社區特色等來劃分章節,或在最後加上一個大事年表,本書沒有以籠統概念來區分版塊,而是以受訪者講述的內容來規劃不同的主題,再配以相關資料文獻去豐富潤色,令全書的格式同中見異,讀來毫不沉悶。而且本書以敍事手法寫成,沒有加諸作者個人感受或評論,只是提供真摰的故事和空間給讀者反思自省,正如作者謂:「看過後有甚麼感應,端賴各自修為」。

民國史、香港史

本書首章把調景嶺難民與泰緬孤軍對照,戰爭遺民散兵流落異鄉,缺乏援助之下卻保有忠肝義膽,一群熱血男兒在國際政治角力、不同利益牽扯中絕境求生,從開始只是一時之計,到後來為求生存而為別國效力,矛盾無奈卻又只能如此的悲壯躍然紙上。首章便把讀者視野由調景嶺延伸至泰北,令人有彷彿在閱讀一個微型學術研究的驚喜。

第二章至第六章,寫由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起,國民黨撤退台灣,一批遺孤流落香港,被孤立、移送到四野荒蕪、未被開發的調景嶺,自行開山劈石,建屋修路,自設醫療、守衛、開校辦學,創造家園。從教士、老兵、家眷、舊生口述的回憶,儘管難民身處環境惡劣,社區資源匱乏,但仍堅守對國家的忠誠,執著信念,不忘尊嚴,在艱苦經營中互助共勉,並保持單純簡樸的心,開創天地、追逐夢想。這個由民國遷移來港的社區,在歷史上處於一個獨特的角色,雖然與香港社會有所隔絕,但同一土地上,難民刻苦奮發的生活和知足向上態度,與當時香港同代人的經歷、價值同出一轍。

從寄居到生根

第七、八章以台灣的記者和媒體報導入手,寫出台灣國民政府對調景嶺由初時推崇為自強象徵,至後來的束手無策,淡化冷待。這批心繫民國的難民因歷史退色、政治環境改變而由「義胞」淪為「遺民」,光復河山、歸國還鄉的盼望成為唏噓泡影;第九、十章寫到調景嶺的清拆、居民的抗爭,「遺民」變為「居民」,並被重新安置、融入到新社區,落地生根,而昔日濃厚的鄰里人情則慢慢的與調景嶺一同湮沒於時代洪流。

被清拆的必然命運

對於調景嶺那份歷史精神,不是生於安穩時代、對國家感情模糊的新一代所容易理解共鳴。調景嶺清拆時,筆者亦只不過是黃毛小六生,反而直至上大學期間接觸一個案例,提到位於台北一個歷史聚落 ── 由眷村改變而成的寶藏巖國際藝術村,並以調景嶺與之相提並論,才知道調景嶺有一段「民國史」。及後更有機會到藝術村居住和實習,棲身沿山傍水而建的小平房,參與當地居民聚餐活動,與溜狗的村落孩子奔走於曲折複雜的小巷,看過颱風暴雨洶湧於蜿蜒錯落的石梯,被洪水瀑布圍困與鬧市隔絕,才得以稍稍領略、浮想書中紀錄調景嶺「生活和大自然融成一體」、「密密麻麻的屋子不規則散落山腰」、「人情味特別濃」之環境和鄰里社區景象。

香港的村落、社區保存及文化建築保育,從來都被壓倒於城市經濟發展之下,雖然近年本土意識開始抬頭,愈來愈多社會運動和團體相繼成立,捍衛社區完整性和保存歷史脈絡,但往往看到抗爭以失敗落幕,又或是某些歷史建築和社區經過活化重建後,徒具軀殼卻失去靈魂。重看調景嶺,一個擁有深厚歷史意義,滿載忠義精神,不屈氣息和故事的聚落,她顯得如斯獨特,為不同學者提供豐富多姿的研究材料,絕對有保留的價值。但是亦正正由於這份獨特,其根深柢固的政治色彩,相信調景嶺清拆問題就算發生於二十年後的今日,也一定難逃被全盤推倒的必然命運。可幸的是,還有編修本書的有心人,為一早已山崩土淹的調景嶺,整理立體的紀錄,留下那段獨特的歷史、堅毅的精神。就如本書最終一章內受訪者陳智德博士所言:「對於理想的執著,或者當年對於政治立場堅守的那份感情是值得尊重,他們值得我們平等地去認識,非因時代的改變而抹煞和否定他們的想法。」希望對未能趕上那個時代的一輩,在地鐵飛馳到調景嶺的一刻,看見的不止是一個車站的名字而已。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6873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