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3 中環 國際發呆比賽香港站
嘗為傘運絕食,今為小孩參賽
Benny:孩子有壓力但無法說出來
* * *
圖 1 Benny
Benny 覺得「發吽竇」確是他所長,因為在傘運絕食,便是這樣呆坐,故如願進入決賽。
是日決賽他特地攜 TSA(BCA)練習傍身,為五月重臨的「小三基本能力評估」發呆(發聲)。
一些家長曾蘊釀罷考,也嘗挺身控訴。但出頭必遭壓力,不只家長,連小孩亦感受到。
他認識一家長敢於挺身,但曝光令孩子飽受苦惱,卻難以道出,故找 Benny 傾訴。沒子女的 Benny 自問無後顧之憂,自覺應為家長代勞。
從事工程的他,昔年曾客串代課,察覺現在課本比過去厚好多。看似學到更多,其實揠苗助長;留待長大再讀,孩子才真正理解所學。
他以堤壩為喻,除了築堤亦須疏導。「學生又好,社會又好,與其樣樣嘢都控制,不如俾大家放空。」
如家長認為評估和操練俱不必要,Benny 提議不妨讓孩子放空,在應試時隨心所欲,包括發呆。「平時已經有考試。嗰個係唔應該操練,冇必要嘅考核嚟。」
* * *
圖 2 蕭同學
就讀中五的她,不似其他參賽者打扮搞怪,就穿著校服比賽,因為大部分時候都在學校發呆。
穿著校服讓她更易回到「發呆」模式。「每當老師講到我聽唔明嘅地方,個腦唔想運作,就會自動發呆。」
她想讓友儕知道,發呆也是有益身心,舒緩壓力的好事。
* * *
後記
美好嘅人生就係無聊嘅事先認認真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