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雲密報》,講述近半世紀前美國「五角大樓文件」醜聞,大批國防部機密文件流出,公眾才知悉,官員早知越戰贏不了,他們不願面對現實,堅持派兵去死;戰爭與「反共」與「國家安全」關係不大,只是為了自己的面子。
這個故事,正是經典的「國家安全 Vs 新聞自由」的爭論。不幸地,「國家安全」往往成為掌權者攏絡民心、胡作非為的幌子,所謂國家安全,只是官員自己權位的安全。幸好,美國總算還有獨立的司法系統、有堅持揭露真相的報人、有政黨輪替的真選舉。
史提芬史匹堡一接到這電影劇本,立即放下手頭上其他工作,趕工拍攝,因為特朗普的後真相時代,掌權者公然說謊欺詐煽動挑撥,已成王道;那些老掉牙的新聞價值與道德勇氣,更顯得稀有不朽。
「五角大樓文件」最先由《紐約時報》爆料,法庭發出臨時禁制令之後,《華盛頓郵報》記者跟進。故事視角從《華盛頓郵報》老闆凱瑟琳‧葛蘭姆的處境開展,當時一個決定,可能導致上市集資大計告吹、失去政府高層權貴友好的信任、更隨時鋃鐺入獄、家族事業毀於一旦。
電影描述的一大矛盾點,乃大老闆與總編輯周旋於權貴中的掙扎。傳媒高層常常成為白宮入幕之賓,出入私人派對,與政府要員看似惺惺相識,自我感覺良好;但哥前哥後三分險,一時不留神,就把監察政府的天職,不經不覺束之高閣。說白了,傳媒與政府高層,從來就是互相利用的關係;若兩者稱兄道弟,姐妹情深,互相仰慕,合作無間,才得人驚。
最後,凱瑟琳‧葛蘭姆在騰晒雞的律師面前,一鎚定音,奠定了《郵報》的江湖地位,名留青史,不辱使命。
《戰雲密報》我是看傳媒優先場的,感覺上觀眾情緒不如《焦點追擊》和《逆權司機》,這兩齣戲由記者視角出發,他們面對的抉擇較「貼地」、較易有共鳴。《戰雲密報》中老闆凱瑟琳‧葛蘭姆面對的矛盾,一般觀眾不易投入。
《戰雲密報》也道出了資本主義社會中,「老闆大晒」的殘酷現實。記者編輯發狂追新聞,一切準備就緒,終極挑戰強權,眾人只能屏息以待,聆聽大老闆決定。畢竟,榮辱是她的、報館是她的、賺錢蝕錢也是她的。
來到抉擇時刻,所謂新聞原則能否守得住,傳媒是忍辱含屈變作千古罪人、是逢迎權勢斷送數十年信譽,還是不畏強權鑄造行業楷模,往往只是大老闆或總編輯一念之間。哪一方才是歷史正確的一方,其實很清晰,就只在乎那些屁股坐在關鍵位置的人,有沒有踏出一步的勇氣。
本文原刊於明報專欄《2047夜》,此為加長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