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鄭宇碩
「十九大」結束,習近平大權獨攬。人事安排上不須要考慮派系平衡。江澤民的舊人均因年紀老邁下野,胡錦濤的團派勢力大降,胡春華不能進入政治局常委,李源潮退任,孫政才在「十九大」前被褫奪公職。
習近平的舊部和親信大舉進入政治局常委和政治局。五年前習近平初任黨總書記,在政治局常委和政治局並無穩定多數支持。今天基本上沒有任何派系或領導人有力挑戰習近平。當然,大權獨攬自然要承擔所有政策失誤的責任。
沒有挑戰者並不意味整個黨政機器能如臂使指。打貪運動對整體幹部的積極性自然有所損傷;中共要求各級幹部申報資產以及是否擁有外國護照和外國居留權,歷經廿多年而幾乎無進展;「見到紅燈就繞路走」的現象在幹部層中仍然普遍。這就是大權在握的領導人要面對的挑戰。
過去五年,習近平身兼多個中共中央領導小組的召集人,而以親信出任這些領導小組的辦公室主任。「十九大」前大幅調整軍方的重要任命,總參謀長和總政治部主任權力受到削弱,現在兩位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均沒有再兼任實職,胡錦濤時期作為中共中央軍委主席被架空的現象將不復見。
年前取得領導「核心」的稱號後,「十九大」修改黨章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列為黨的領導思想,地位直追毛澤東,甚至可說是超越鄧小平。躊躇滿志,自然不再韜光養晦,打算大有作為。
習近平的「中國夢」就是強國夢,他「十九大」的報告清楚提倡以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來增強中共政權和個人政治地位的正當性。鑑於「新常態」階段中國的經濟增長率將維持每年百分之六至七左右,習近平將更銳意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
「十九大」的報告提出建立「世界一流軍隊」的目標,以及世紀中把中國建成社會主義強國,這都是第一次出現在重要的黨文件。過去只是說世紀中力求達到中等的發達國家水平。建立「世界一流軍隊」需要龐大的資源;過去冷戰時代美蘇爭霸,蘇聯雖然在軍事力量趕超美國,但終於因為經濟疲弱而導致政權崩潰。
今天中國急於建立「世界一流軍隊」,未見其利,先見其害。中國一眾鄰國的「中國威脅論」會更有市場。現階段中國領導層對東南亞國家經濟靠近中國,安全靠近美國感到不滿;隨著中國發展軍事力量,鄰近國家的對沖政策會更形顯著。
為提升國際影響力和國際地位,習近平大概會繼續增加和推動「一帶一路」計劃。現階段的中國是否應該更務實地把資源投放於改善國民生活?事實上國內不少知識分子對中國龐大的外援計劃私下提出批評的意見。
為減少國民就貧富越趨懸殊的不滿,習近平政府過去五年繼續胡溫時期大力改善社會保障網的政策。在經濟增長放緩的階段,習近平政府希望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會高於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農村居民收入的增長會高於城鎮居民收入的增長,中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長會高於沿海地區的經濟增長。
「十九大」前夕,官媒發文猛烈抨擊西方的思想和制度,習近平則持續強調其「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國內主流媒體和大學校園的「七不准」之類的禁忌會更加嚴峻。習近平上任之初,一些知識分子對他從事政治改革尚抱有一點希望;三數年後,這點希望已幻滅。目前擔心的是公民社會的發展是不是會遭遇到更大的打壓。
在充滿自信以及反對西方普世價值的氛圍下,政改討論的空間越來越小,連賀衛方都自動封筆。維權律師、獨立的勞工組織、地下教會等力量成為鎮壓的主要目標,來自西方教會和非政府組織的援助大部分被切斷或嚴密監控。
對港政策顯然會繼續強硬路線;對台政策正醞釀變化,蔡英文政府拒絕承認「九二共識」甚至推動憲政討論,很可能會引致更多的制裁。香港特區預期會忠實執行中央的強硬路線,民主運動要面對一個困難的時期。
今後五年,習近平的統治預期大致鞏固。但大權獨攬自會吸引國內外各種壓力。經濟放緩會削弱中共政權滿足人民改善生活訴求的能力,對外的好大喜功不容易取得突破,放棄政治改革和加強壓迫公民社會只會讓社會積累更多的不滿。大權獨攬、充滿自信、好大喜功,就是危機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