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案,合共四條問題(由八名被告提出)獲上訴庭允許提請至終審庭︰
問題一(由代表梁曉暘、梁穎禮、何潔泓、嚴敏華及郭耀昌的郭憬憲大律師提出)
1. 就一項於案發時沒有既存法庭量刑指引,或者沒有不一致的有約束力判刑案例的罪行,上訴庭在這這情況下頒佈的新量刑指刑或原則,應否有追溯力;或者,恰當的做法是否應為新量刑指引僅於只適用在頒佈日之後所觸犯的罪行。尤其︰—
(1) 《公民權利及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 15(1) 條(因《基本法》第 39 條而仍然在本港生效)以及《香港人權法案》第 12(1) 條,是否直接適用或類推而適用。
(2) 上訴庭於 CAAR 4/2016(按︰即黃之鋒案)判決第 H 部頒發判刑原則,「供日後負責判刑的法庭作為指引之用」(見潘兆初法官獲其他法官同意的判詞第 18 段),以回應過往不一致的判刑案例。在這情況下,上訴庭應否在本案隨即採納該等判刑原則?
問題二至四(由代表黃浩銘、朱偉聰及周豁然的潘熙資深大律師及黃宇逸大律師提出)
2. 上訴庭在考慮根據《刑事訴訟程序條例》(Cap. 221)第 81A 條提出的刑期覆核申請時,應否在下級法院事實裁定的基礎上進行?
3. 上訴庭在為非法行為與抗議集會交集的被告判刑時,應否顧及刑罰屬符合《基本法》第 27 條及《香港人權法案》第 16 及 17 條者,特別是刑罰是否與合法目的相稱?
4. 法庭應如何在判刑時處理「公民抗命」的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