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上八時,我才剛下班回家,要幫孩子看功課,迫不得已,沒有開電視看香港大戰卡塔爾。雖然沒有辦法看,卻是仍然心繫旺角場。心掛掛,唯有偷偷打開耳機,像幾十年前的球迷一樣,聽「球賽」直播。我知道的,港隊和卡塔爾程度有差別,難以言勝,甚至乎要和波也不易。果然,一球,兩球,三球,八十分鐘輸了三球,如果看其他球賽,大概就已經打定輸數。
不過即使輸了一球又一球,大家看得出香港隊還是很努力在球場上拼搏;球員沒有放棄,球迷當然也沒有放棄。某程度上,港隊一直輸慣了,反而輸少當贏沒有包伏。八十分鐘的時候,大家多少接受了三比零這個事實,但港隊卻竭力為球迷送上一個入球。能破蛋已經是喜出望外,直至港隊射入第二球的一刻,相信對很多球迷來說都是超越驚喜的激動。我忘了自己帶著耳機,竟然也大聲地在客廳裏大叫,直把一家大小都嚇得跳起來。即使最後還是輸了比賽,這兩個入球所帶來的熱血和激動,大概和真正贏得比賽沒有分別。
夜闌人靜之後,終於可以靜心想一想:對香港隊的支持其實是在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明明,香港足球自從精工和寶路華的年代以後,沉寂了好幾十年, 連香港人自己都不再看香港足球。所有國際賽輸多和少,次次打九零一,美其名「穩守突擊」,實際上是「只守不攻」,鬱悶到出汁。那時候球迷也會爆粗的,只是開火的對像是港隊:「X你又失波!」「上喇,縮X曬係後面托咩!」。更詭異的場面是每年賀歲盃或者邀請賽,香港球迷竟然多數會熱烈支持外隊,「欣賞」他們「凌虐」香港隊。那時候我常常覺得,香港人只有一群喜歡「睇贏波」的球迷,卻沒有可以心有依歸的一隊球隊去訓身支持,好可憐。
記得許多年前自己在一篇博文裡面寫過,香港根本就沒有地區或者國家意識,自然就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榮辱與共。豈料今時不同往日,這幾年之間我們拒絕和「中國人」類同,竟有意無意之間強化了「香港人」這個身份。從前中國隊對香港隊,感情雖然複雜,敵我分明的感覺卻沒有如今的深刻。現在「香港隊不是中國隊,香港人不等如是中國人」,香港隊的存在,不但確立了這個意識,更是自主意識的最佳寄托;在香港政府處處矮化香港,加插一些「黃皮膚黑眼睛就是中國人」的殖民教育之後, 香港隊卻重現了昔日華洋共處,逆流而上的精神面貌。這隊膚色有層次的港隊,我們的感覺反而更親切。
又或者是因為香港人自從沙士之後打了十多年的逆境波,洗去了多少在九十年代所謂「香港幾好都有」的風光, 香港人終於學會了尊嚴的可貴, 也明白了過程比結果更重要。這一切的機緣巧合,煉成了今天的香港球迷:精神第一,不怕輸波,要贏一齊贏,要輸一齊輸,"We are Hong Kong"嗌到完場,不再埋怨球員技術差,不論如何支持到底。而球員也明白他們背負的不止是個人的榮辱,更是「香港人」的期望,在洪亮的打氣聲中,燃起無盡的鬥心。
到今天有這樣的球迷和這樣的球員, 我們才終於有了自己的香港隊 。即使和中國負卡塔爾,精彩之處不下於任何世紀大戰。香港人終於不必羨慕99年的曼聯和05年的利物浦球迷,因為我們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come back moment。而我肯定,十年後會有香港的足球代表說因為小時候看過這幾場賽事,激發了要成為港足代表的決心。如果,香港政府和足栛肯認真花錢在香港足球培訓,由現在開始,香港又怎會是永遠的弱旅?
通過足球,或者更多人會明白任何事都離不開政治這個現實,也應該更明白足球所能動員的大眾情感。錯有錯著,多得大陸和689的大中華政策,「香港人」這個意識現在是前所未有的清晰,"We are Hong Konger",這已經是回不了頭的方向。
我嚇到孩子以後,向太太賠了不是,然後打開電視,讓孩子看著球迷為港隊打氣。
「香港勁揪!香港加油!」 孩子們叫得高興叫得響亮, 這就是他們的公民教育第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