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本文內容主要刊於2015年5月23日《明報》《「綠置居」必須盡早煞停》,因本年林鄭月娥於施政報告強調力推「綠置居」取代公屋,更決定將4000個原公屋單位改為「綠置居」,亦稱其「有利無害」。筆者特此略為修改重貼回應,其關於「綠置居」的問題相若,以供參考。
「綠置居」最少有三大問題,不但延長輪候時間,更是助長炒賣,管理亦成問題,長遠不利基層,必須留意︰
減少編配單位延長輪候時間
有輪候市民更誤以為「綠置居」能騰出單位,加快上樓,實在大錯特錯。首先,計劃出售的「綠置居」單位,如早前選址的新蒲崗工廈地皮,本應興建近千公屋單位留給輪候冊個案,現在變賣給綠表人士,不但沒有增加單位,更是減少輪候冊人士得到新樓的機會;另一方面,這些「賣斷」的「綠置居」單位,房委會不會回購,即不再「回收」給予輪候冊人士,而近年每年因購買居屋、終止租約、自願遷出等而「回收」的單位接近萬個(不是全部分配及輪候冊),為數不少;「賣斷」單位則等於減少「回收」,而1998年推出租者置其屋計劃至今,已「賣斷」了逾12萬個單位,大幅減少可供編配的公屋單位。另一方面,當現有公屋租戶購買「綠置居」單位,需要先還原舊有單位,遷出後再經房署翻新才能編配,行政手續動輒數個月至一年,「綠置居」必然會延長公屋輪候時間。
公屋淪為商品 助長炒賣投機
「綠置居」雖未定出具體售價,但原則上與市價掛鈎,看似吸引,然而,近年樓價瘋狂上升,今天市價的六成,大概是4年前的正價,仍是相當高的水平,公屋住戶或正在輪候的綠表人士能否負擔?即使能借錢支付首期,往後的供款亦相當困難。但更核心的問題在於,公屋理應用作解決市民住屋困難,而不應成為商品,出售公屋前車可鑑,如2017年將軍澳景林邨及鑽石山鳳德邨實用呎價高達$15,000,公屋出售單位動輒四、五百萬,「公屋王」的出現,正反映房屋流入「自由市場」價格便會失控,變為炒賣商品,更會有「托市」效果,黃遠輝卻表示5年的轉售限制合理,可杜絕短期炒賣,然而,短短5年之後,公屋將再淪為投機炒賣工具,而那邊廂劏房處處、輪候冊又創新高,情何以堪!
重蹈租置覆轍 管理問題甚大
此外,管理方面,「綠置居」出售整幢的情况似乎比租置計劃好,不會部分出租部分出售,然而,同一幢樓宇仍會同時出現資助單位及「自由市場」單位,屆時同樣會出現管理問題,例如屋邨能否養狗可能已不易處理,還有令各人屋苑頭痛的維修工程,都足以造成管理混亂;而關於轉售,若然公屋住戶因經濟困難而未能供款,樓市下跌時無綠表人士「接貨」、房委又不回購,又如何是好?還記起,運房局長張炳良2014年11月18日曾向傳媒表示,不會再出售公屋,想不到兩個月後,梁振英突然推出「綠置居」,朝令夕改,打倒昨天的張炳良,至今林鄭月娥如今建議長遠將公屋變為「綠置居」,更是進一步將基層住戶商品化。
政府的責任,在於滿足市民的「住屋需求」,而不是「置業意願」,更不可能是協助「保值投資」、「炒賣投機」。「綠置居」試推,不應視銷售反應為衡量計劃成功的標準,反之,必須計算對輪候冊、樓價的影響,以及其管理問題等等,硬推「綠置居」以取代公屋,長遠必然令房屋問題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