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園為2014年《新農業政策》其中一個重要構想。今年7月,政府終於公佈農業園的選址為古洞南(即蕉徑)。一直以來,政府聲稱農業園面積為80公頃,但按「在古洞南設立農業園第一期」的討論文件,政府現階段會先進行11公頃的基礎建設工程,涉及8公頃的農地和興建一條長度約1公里的道路,僅佔整個農業園項目大概10%,第一期預料2019年動工。
圖2、農業園範圍,紅色為正申請改劃的農地,興建270座低密度住宅
港珠澳大橋石屎造假公司仍有公信力?
政府先後找兩間顧問公司分別進行「農業區」和「在古洞南設立農業園 - 勘查研究、設計及建造」的工程可行性研究。據說,第一份報告由合樂中國有限公司,以110萬元完成,但報告一直沒有公開。官員也沒有在立法會分享報告成果,及容許議員召開特別會議及公廳會,而是直接刊憲。根據土木工程拓展署的資料,第二份可行性研究報告(第CE 66/2016(CE)號標書)由嘉科工程顧問有限公司在今年3月投得,研究已正式展開,預料報告完成日子為2024年5月31日,即表示第二期的農業園計劃最少7年後才正式落實。嘉科工程顧問有限公司也是今年6月被發現為港珠澳大橋石屎造假的涉事公司。
地產入主第二期農業園範圍
2015年,有地產發展商向城市規劃委員會申請,把「農地」(AGR) 改劃為「住宅丙類6」用途(Residential (Group C) 6)(申請編號Y/NE-KTS/7),興建270間3層樓高的低密度住宅,總體改劃面積為11公頃(當中1公頃為政府土地),正跟第二期農業園的位置重疊(見圖2)。
農夫和寮屋戶身分之間二選一?
政府準備在今年第三季進行刊憲,向公眾諮詢興建道路和收地的意見。但蕉徑農業歷史悠久,也是其中一處本地家庭式農戶聚集的社區。不少寮屋居民還是活躍耕種者,投身常規、信譽及有機農業,為區內保留多樣化的農業特色。不過,有居民看到收地位置,已擔心會跟住處重疊。政府至今也沒有半點風聲透露是否保留寮屋居民和耕作的身分,會否最後出現在農夫和寮屋戶身分之間二選一,或進行農戶大洗牌,驅趕現時的農夫,換來「高新科技」的農業企業進駐。
農民能自主經營?
現階段不得而知,但參考政府辦「科技園」和「環保園」等經驗,總是離不開這種管理主義。當農業園遇上這種管理思維,農業的經濟邏輯就會被顛倒,由年租變為月租,由佃農身分變為打工身分,甚至把以往耕住合一的生活方式變為跨區就業等等。
生態環境維持不變?
蕉徑背靠林村郊野公園,土地得到附近山水的涵養,但有農夫擔心政府習慣在整治河道工程中拉直河岸,及引導水資源進入集水區,害怕會欄截原本綿延彎曲的溪水,不再隨處滲透,改變現有農地的水文系統和土地的濕潤度。而政府也沒有交代如何解決農業園的灌溉水分配問題。新界大部分農夫是靠天然的溪水、井水和灌溉水塘種植。預料收地價格會超過建造價格,未知政府將來會否委託一所管理公司,向農民收取租金、管理費和水費,來補貼收地費用?
經過長年累月,蕉徑的表土層是十分珍貴的耕作資源。但民間擔心政府在進行平整工程時,忽略護土的重要性,任由工人在缺乏監督下粗暴鏟除過千年的優質泥土,有機會造成「先破壞農地,再發展農業」的荒謬。
待長者農夫流失,難以扭轉定局
現今農夫平均年齡為65歲,待農業園於2024年後興建,農夫已是72歲高齡。我們不想看到政府借用老齡農夫的自然流失,利用農業園來打發農民,釋放農地用作其他發展,又瓦解「農民—農地—農業共生」的關係。
政府既然在多次會議上表示已進行「農業優先區」的研究,應盡讓農夫和關注團體有知情權。農業政策不只是著眼於農業園,還有耕種技術和培育新力軍,解決青黃不接的問題。蕉徑一帶還有風水林、河流、林地,政府可以借用聯合國在2010年提出的里山倡議,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係,維護區內的原生態,採用生態友善方式耕種。政府應在農業園內規範農場的石屎化面積,避免大規模引進水泥化設施,名正言順把農地棕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