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財委會令人煩惱的地方,一向是在於太「內向」,媒體剪下幾個畫面,不過浮光掠影,若非全程咬緊,公眾不一定能明白箇中細節。日前陳健波(KP)接受不同媒體訪問,皆一再強調要修訂財委會會議程序,把無約束力臨時動議(按《財委會會議程序》第37A段提出的動議),由不限數目改為每議員只能提出一個。暑假正常情況下休會,到他再發動這項修訂時,公眾已可能忘卻。所以先寫一段極簡化的筆記,談談我們反對的原因︰
1 KP 指這種無約束力臨時議案「有姿勢冇實際」,他其實即是指責目前這種議案無意義,並混淆了「意義」和「權利」的重要區別。前者是一種政治意見,絕不應由主席輕率判斷的,後者則是技術上要維持的價值。即使某一派認為另一派的議案毫無意義,理論上中立的主席也會維護委員的議事權利。KP 這兩年來的執法,就是不斷加入了他個人的政治意見。一個好的主席,即使親建制和保守,他都應是盡量「透明」的,盡量不加入其個人的政治主張。
2 財委會無約束力議案(37A議案),如果給予人無意義的錯覺,責任不在民主派,而是因為建制派拒絕參與這個環節的議事。建制派的參與方式就是——不論你提出的議案內容是否合理,總之是民主派提出的,就瞇埋眼否決,不去處理。
3 財委會有約束力議案(21議案),今年已有幾位議員嘗試提出,包括朱凱廸、姚松炎、梁國雄、葉太等等,結果三十幾個議案之中,只有一個議案可以上會。因為會損害到政府的權威和施政「風險」——任何立法會的修正,一個獨裁的政府都會視為「風險」——所以政府不斷提出意見阻攔,而KP通常對政府意見照單全收,裁決有約束力議案不合規程,即係連上會的空間也沒有。所以無約束力議案,即使無約束力,在提出對政府的撥款建議的修正而言,仍是極其重要的。這是在 yes 和 no 以外的重要空間。
4 事務委員會的無約束力議案,亦大致不限數目。為何財委會委員的議事權利反而更低?這顯然沒有講得通的地方。剛過去的7月21日交通事務委員會,就鐵路與主要幹道研究項目,單是主席陳恆鑌自己便已和其他議員,聯名提出三條議案,證明即使建制派,其實亦想利用無約束力議案,向政府提出修正或導向性的意見。只是財委會是兵家必爭之地,所有議案都會被簡化為「拉布」手段,所以怯於政府壓力,建制派才不敢在財委會利用無約束力議案,堂堂正正大大方方議事。
5 財委會的無約束力議案,是「拉布」手段嗎?(必須強調即使「拉布」也絕對是少數派合法合理的權利。)
曾經偶然試過,可能每一兩年會有一次半次。但整體而言,情況甚少,而且效果一般而已。今年的撥款建議,大家通常只會提出十項八項議案,而且KP會運用主席剩餘權力,只接納每人三條或四條。即是說︰今夏提出這種修訂,根本,是完全背反客觀證據的。
客觀事實是︰今年因不同風波,遲了開始財委會,中途還因聖誕、新年、北京兩會、復活,而不斷小息;加上政府提出的撥款建議,爭議極大︰問責局長加人工、橫洲收地、廸士尼擴建不平等修約、網絡罪案科總警司、亞投行、啟德體育園……
恰當對應「塞車」的方法,是建制派不要放假,利用假期加會,其次是政府把撥款建議提交財委會前,認認真真聽取反對派意見,作出一定程度修正,而不是永遠權在我手、行政主導、剛愎自用。
6 財委會的無約束力議案,其實在格式上已是極其極其卑微的權利。要提出,讓主席接納與議程直接相關及不重複,才可上會。上會要表決一次,過半數支持,才可「處理」。「處理」經辯論後要再表決,過半數支持,才可「通過」。通過也是無約束力!政府官員會表示,明白,遲些書面回覆,即係依然好可能係「意見接受,政策照舊」。如此傾斜的公共財政審議,如此卑微的議事權利,還要剝奪?可怒也!
以上為簡化版,但可能已不太平易近人。例如修改《財委會會議程序》的程序,本身就是一個極複雜的問題,此筆記也姑且不討論了。不過點都好,如有錯漏,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