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攝:Alex Leung)
對於突發新聞的限制,我是清楚的,要在短時間、掌握有限資訊的情況下去寫一篇令觀眾有興趣去看又能得到重點訊息的文章,很多時會再製了有關性別和種族的刻版印象,但到底這一宗有關跨性別人士的自殺事件,是不是只能用現在的手法去報導?而這種報導手法又多大程度體現了媒體對於吸睛題目--跨性別--的尊重?
以上兩個問題,我的答案是否定的。簡單說幾點。
1)翻查了幾間主流媒體的報導,清一色都是用「男子」、「仔」形容事主。以生理性別而言,媒體是沒有出錯的,但沒有出錯不等於做得對。既然在刊文的時候,已知道事主自認有「性別認同障礙」,平時打扮亦是女裝,其實,超過50%已可肯定她是一位跨性別人士,可能只是未進行變性手術,如果存疑,可以找相關NGO詢問,以確認她的身份。如此,媒體可嘗試以「跨女」(男性跨女性)去取代「男子」和「仔」,後段便能以「她」作人稱,既能尊重事主,又能為公眾提供更切合事實原貌的資訊,且令小眾的身份更能於公眾的眼界裡顯現。
2)「性別認同阻礙」(Gender Identity Disorder)在於2013年出版的最新一期《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已易名為「性別不安」(Gender Dysphoria),以消減病態化的污名。其實,只要google「性別認同障礙」,第四個link就是wikipedia的「性別不安症」連結,當中也提到了這個名稱的轉變。當然,公眾對舊名比較熟悉,而醫管局也在用這名稱,但不代表媒體必須要跟從。其實只要在新名後面括出舊名,或保守一點,依然用舊名,但在其後括出新名,就可以為讀者提供更新更多的資料了。
3)觀乎各媒體的報導,以《香港01》最為詳盡,共分拆了三稿。但問題是稿件的取材和引導讀者的思考方向。其中,「【飛墮大圍站】死者曾助市民追賊 平日愛穿女裝 嘆不入流感痛苦」一稿,先寫事主因為「患上」性別認同障礙感「不入流」而心裡痛苦,後配上香港性教育、研究及治療專業協會會長的訪問,最後以醫管局的病理化形容及治療方式埋尾。這樣的邏輯是,「一個患有性別認同障礙的人不能融入社會所以選擇結束生命」,並勸告患有性別認同障礙的人士盡快求助。這樣的處理是可惜的,因為把一個與社會制度存在密切關係的事件寫成一宗個別的個人悲劇,是因為她不能「融入社會」。其實如果要多點社會學/實際經驗的面向,為何不直接配一個跨性別NGO的訪問?其實一段都好,刪去醫管局那段,絕對能提供更有意義的資訊。
4)我一直對於《香港01》的網編採取非常批判的態度,特別是在FB推post的編輯。這單新聞,為甚麼要在FB post裡tag事主所讀的中學和大學?我不理解。是為了讓校友關注,從而正視跨性別人士在社會受到排斥的問題?還是為了流量和點撃?問心,你可以說真是因為前者嗎?
我知道媒體/記者/編輯有其局限,但我絕不認為以上的幾點alternatives 是高難度動作,而最後一點更是倫理問題。所以,我建議所有有分享了《香港01》報導的朋友,刪去分享鏈條。我們可以以自己的方式去講述這宗事件,不需要靠助不知改進的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