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獨立媒體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6873

你和我和他的《香港製造》

$
0
0

《香港製造》面世20週年,與香港主權回歸中國20年遙相呼應。4K修復版除了令畫面更清晰之外,在當下政治躁動不安的日子推出,也令人更清楚看見隱藏在電影背後的含意,自我驗證了這個預言。

現實中的所有人包括演員李燦森、導演陳果,和你和我和他,年紀都一起加了二十年,但由演員飾演的戲中人物卻是永恒。因為他們性格突出,有血有肉輕易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況。

20年前,電影拍竣後原想在香港國際電影節放映,可惜被負責人一個「粗」字總結便被拒絕。諷刺的是,今年四月,《香港製造》卻成了電影節的經典回顧糸列。這插曲竟跨越二十年,仿似遊子衣錦還鄉般荒謬。儘管負責人的決定對比強烈,事實上,他亦點出電影的特點,就是他的「粗」,電影畫面粗糙、演員表現出低下階層的粗鄙,拍攝的地點也不是香港的勝景,只是尋常沙田公屋、舊區街市,甚至很少成為港產片場景的墳場。可是,導演陳果的拍攝手法和電影主題卻絕不粗製濫造,也不粗疏,而是粗中有幼,尤其是編劇(陳果)編寫的劇本,更是層次分明,喻意明顯,看得出經過周詳的考慮。

電影幼細之處由主角屠中秋的旁白開始,一句「讀書唔成我有一半責任,另一半係香港教育制度」。自嘲之餘,亦指出香港並非堂皇敘述所形容是成功的國際大都會,而是制度上錯漏百出。不過,這不重要,而是生活在其中的人仍當這裹是熟悉的家。現在再重看當年政府重點發展的城市沙田的風貌,再比對今天新城市廣場琳琅滿目的各類名店,那種對沙田街坊帶來的陌生化,多少令人感到唏噓。因此,二十年後,我們感到焦慮的原因是香港當刻令我們感到陌生,已不再是我們熟悉的香港。

三個青年人:中秋、阿萍和阿龍,甚或自殺的阿珊都是基層出生,被社會遺棄的一群,父親是成長中缺席的角色,母親又不時把一股怨氣加諸在他們身上。今天看來,香港的處境更是如此,為何這麼多年輕聲音提到「自決」?就是「一國兩制」,香港回歸找不到出路,九七前,香港人在談判席上缺席,中英兩國決定了香港人的命運。《香港製造》仿似命運預言書,戲中年輕人充滿活力和朝氣,中秋他們三人在鬧市、在墳場,在馬路上走過,都構成躍動好看的畫面。可是,他們卻在面對成長的挑戰時,沒有選擇下,走了一條錯誤的路。阿萍等不到器官捐贈而去世;阿龍給中秋的大佬轟掉;中秋則為了報仇而復仔殺了。可是,中秋的旁白卻帶點自嘲,至少好趁青春逝去,可以留下美好回憶,更不用面對將來。對,他們不用面對香港的未來。原來,他們以死作為最後的歸宿竟是一眾想着留或溜的香港人的另一條出路。今天,社區舉行慶回歸活動,竟高歌一曲《明天會更好》,此時此刻聽來,顯得刺耳非常。

最後,一段毛澤東的著名講話「世界是你們的⋯⋯」簡直是神來之筆,照偉大領袖的說法,二十年後的今天,香港是中秋、阿萍和其他青年人的世界了,他們才是回歸這二十年的主人翁。可是,戲中主角都先行一步,選擇以死亡去逃避大限。是對生命的惋惜嗎?電影裹沒有強調太多,反而借「香港中央人民電台」的女聲廣播和一隻掛在樹上的風箏,輕輕帶出反諷效果。今天看來,年輕人英年早逝,反而幸運,看不見後九七時代的變化,至少總比那些曾經歷九七前殖民地管治,今天已踏進中年的香港人好,因為他們感受不到那權利和自由一步一步消失的困惑和迷惘。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6873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