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首選舉塵埃落定,回首2016年年底的選舉委員會選舉,中醫界首次有非建制候選人贏得席位,打破這界別長期被建制派壟斷的局面。
在思考日後怎樣凝聚中醫界的民主勢力之前,先檢視一下這個界別的情況。對比其他專業界別,中醫界較為獨特,在立法會的功能組別沒有席位,但卻在選舉委員會中佔有30席,平時亦較少有中醫界選舉相關的新聞。
選民資格透明度不足
中醫界選民是個人身份登記,沒有公司票或團體票,現時香港共有7,256名註冊中醫師,及2,641名表列中醫師,那麼,中醫界選民是否前者的7千多位,還是再加上後者的2千多位?筆者參選之時,界別選民人數為6,143人,由於註冊中醫師和表列中醫師的編號是公開的,市民可在中醫藥管理委員會網頁上查閱,筆者將選民登記冊上的6,143人,與中醫藥管理委員會網上資料做了一次對比,發現在6,143名選民中,只有4,687位是註冊中醫師,564位是表列中醫師,其餘892位是兩樣皆非,約佔14.5% (見表1)。
筆者當時有點震驚,這個界別的選民竟有近一成半並非中醫師,那他們是從何途徑得到選民資格?根據選舉事務處的資料,中醫界的選民資格是「 (a) 有權在以下團體的大會上表決的該團體的屬中醫師的成員或會員」 (筆者將該10個團體名稱放在表3);或「(b) 根據《中醫藥條例》(第 549 章)註冊的註冊中醫」,資格(b)是清楚的,反而資格(a)則很含糊,為甚麼指定這10個團體?怎樣才算在團體大會上有權表決的會員?這些團體召收會員的機制是否公開透明?
筆者百思不得其解,為甚麼選定這10個團體,雖然在中醫界中,有另一個常用的團體表,就是11個中醫師進修「認可行政機構」,但兩份名單對比之下,仍有出入,不盡相同(見表3)。另外,在中醫藥管理委員會網頁上能找到「認可行政機構」的聯絡電話、地址、網頁等,反觀涉及選民資格的10個團體,減去重覆的8個團體,其餘2個團體沒有提供聯絡方法,網上亦無法找到相關資料。
除了中醫界的選民資格,筆者亦比較過以往幾屆選舉的選民人數(見表2)。在2000至2006年間,有1,365位新增選民,當時,中醫註冊制度剛實施,一些符合註冊資格的醫師,陸陸續續成為註冊中醫,所以這段期間的增幅可以理解。在2006至2011年間,新增選民有1,614人,增幅是各階段中最多的,筆者仍未想到原因,這段時期,註冊制度已相對穩定,中醫界的新血主要來自本地大學畢業生,港大、中大及浸大每年合共約100位中醫畢業生,即5年間約有500名新血入行,為何選民數字卻新增了1,614人之多?當然,還有一部分新血來自內地的中醫畢業生,雖然沒有具體數字,假設每年相若,為何這5年與下一個5年(即2011至2016年間) 選民增長相差甚遠?
凝聚業界民主勢力,談何容易?
有朋友常向筆者說,既然今次中醫界有民主陣營當選選委,下一屆不如試試全取30席?首先,筆者的回應,第一句必定是「我希望下屆是真普選,不再是小圈子選舉。」,不過,不管5年後的選舉如何變化,趁著這次打開缺口,逐步逐步凝聚業界民主勢力,也是值得做的。可是,檢視過這個界別的選民情況後,會發現透明度不足,選民資格含糊等問題;另外,這界別以年長一輩為主,根據2014年衛生署的統計,註冊中醫的年齡中位數為58歲,雖然本地大學每年都有年青畢業生,但業界整體仍是年長醫師較多,筆者雖然不認為爭取民主就等於年輕人與前輩們對立,但中醫師年齡偏高,要傳遞資訊時,網絡未必是有效的傳播途徑;還有,中醫這個行業與國內關係密切,一些中醫專家是來自內地,年輕中醫有時亦需往內地進修,這會否某程度上影響年輕一輩在社會運動上發聲?或許會有工作上或進修上的顧慮。綜觀中醫業界狀況,要在這個界別凝聚民主聲音,談何容易。
在中醫界硬銷民主理念確實不易,但其實業界與現時社會情況有相同之處。現時,中醫中藥的規管制度由中醫藥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管委會”)負責,共有19名委員,由1999年成立至今,這些委員全由特首委任,從沒有過選舉產生,醫師們無法推舉代表加入管委會,而管委會亦沒有與業界建立恆常溝通平台,在管委會2015年的年報中,所謂「管委會與中醫藥業界溝通」的方式就只有網頁和出版通訊,這些只是單向發放訊息,並不是真正的溝通渠道。管委會掌管著中醫師的註冊、專業守則、紀律研訊、考試、教育、進修等,如此全方位的規管,卻沒有機制讓中醫師發聲。再者,對於中醫業的發展,不少熱心醫師都有很多構想和建議,可是現時制度封閉,中醫師只能被規管,卻沒法參與發展,沒有專業自主。這情況是否與大社會政局幾分相似?
推動業界民主化
前文說過,在中醫界硬銷民主理念不容易,筆者認為切身感受會更有意思。筆者在參選選委拉票過程時,一些醫師向我反映,對於現時中醫相關制度的各種不滿,因此,筆者建議我們下一步應建立一個開放的共議平台,讓中醫師不論年資輩份或知名度,都可以公平地發聲,提出自己對業界發展的願景或意見,亦應爭取改革管委會,讓醫師們推選代議士進入官方架構,在管委會和中醫師之間建立恆常和制度化的連結,從而擴濶每個議題的討論空間,尋求共識,讓我們由被規管轉為參與者,達至真正專業自主。
與其口頭宣傳理念,不如推動業界民主化,縱使難度一樣很高,但這將是一個提高公民意識的過程,從過程中去感受民主制度的重要性,繼而再望向社會政局,也許會理解民主運動的意義。引用唐代醫家孫思邈之言,「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希望越來越多中醫師關切社會發展,在民主路上,與港人同行。
註︰筆者為選舉委員會中醫界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