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上已經有很多批評 Powerpoint 弊病的文章,這裡綜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和跟同事交流的心得,講幾點重點:
1. 霸道的視覺文化
這一代年青人太依賴視覺的刺激:聽音樂要看 mtv、看新聞要看動新聞、同樣,上課要有文字、圖畫、甚至錄像、動畫。這樣聽起來很有趣、很活潑,但實際上是違反人的接收能力和習慣,因為人一般同時只能通過一種途徑去接收一些比較複雜、需要思考的知識,要閱讀的時候,就不能分心看圖畫,要聽講的時候,就不能分心看文字、要看圖畫的時候,就不能分心聽聲音……,如果幾種媒體同時轟炸你,你就會關掉腦裡思考的部份,只能被動地接收澎湃的光影,而失去自主思考的空間。就等於自從發明了 mtv 之後,不會唱歌的人都可以當歌星,因為映象佔據了我們純粹欣賞歌藝的空間,同樣,當我們聽一段很陶醉的音樂的時候,自然會閉上眼睛。視覺是一種很霸道的媒介,家裡開著電視,即使沒有聲音,你也很難集中閱讀,巴士上有電視,即使內容如何垃圾,也會忍不住看一看。Powerpoint 是這種霸道視覺文化的佼佼者,它可以令學生失去寧靜和自主思考的空間。
2. Show咗當講咗
我看過太多太多這類例子了:老師準備了很多張 slide,每一張寫滿了密密麻麻的文字講解,但到上課的時候,卻假設學生已經看了 slide,接收了裡面的內容,於是不再花時間一字一句去講這大堆文字,卻去講其他的東西,我心裡於是問:「大佬,你係想我睇你寫既嘅字,定係想我聽你講啊?」show 咗當講咗,於是一些比較複雜的問題、概念、理論,和一些深入的探討、解釋、分析,往往就跳過去,囫圇吞棗,不求甚解,聽完都不知道講了什麼。
3. Powerpoint 侷限老師的發揮
這點很多人都說過,但經驗裡確實見過有很多教師,覺得自己有充足準備,做了幾十張 slide,結果到教的時候,心裡只想到要把 slide 講完,整個教學過程變成照本宣科,機械性、沉悶、不會自由發揮,也不會講一些臨時想到但很有趣的題外話。Powerpoint 把一個專業教師變成圖畫講解員。
4. slide 多不等於準備得好
有些人以為準備 slide 越多,就表示準備得越充分,其實往往是相反,因為上面第2點,講者往往對自己沒信心,甚至自己也不太明白要講的內容,但都可以通過很多張slide,給聽眾一個充分準備的假象。有一次參加一個哲學學術會議,一個牛津來的教授很自豪地說,「我準備了100多張 slide」,但那天每人只有20分鐘時間,於是他不斷把slide掃過去。他講的是英國社會的離婚,除了一大堆數字和圖表之外,還有一些很低B的圖畫,一個心形一張slide,一個破碎的心又一張
slide,結果聽了20分鐘,他「只」講了50多張,我卻一頭霧水,不知道他到底講了什麼。Slide 準備得多,往往是沒有信心的表現。見過很多學生做報告的時候,因為電腦技術原因,突然 Powerpoint 開不出來,於是誠惶誠恐,不知道怎麼講下去。真正有信心的教授,是可以一枝粉筆、一個黑板、頂多一張 handout,都可以講一兩個小時精彩的課,可惜這個時代已經過去,如今很多教授都失去這種能力和自信。講課是跟學生一起思考知識的過程,中間要有很多熱情,不是用資訊來轟炸聽眾的過程,而 Powerpoint 把老師變成講解員,往往扼殺這種熱情。
5. 平均的節奏、零碎的組織
講課要有節奏,交代資料的時候,可以快過,講到深入的時候,節奏要慢,突破的時候,可以加快,想抓住聽眾的注意力,又可以突然慢下來。但 Powerpoint 一格一格,講者往往從頭到尾用一種平均的節奏來「交代」,十分沉悶。同樣,講課要有組織,曾經聽過一些功力深厚的教授的課,驟聽起來好像很鬆散,但仔細咀嚼,發現他是有一個底稿,用一些問題、概念,把整個兩小時的講課、一些複雜的問題,牽一髮動全身,串連起來,甚至有起承轉合,十分精彩。這不只是講課的技巧,更是掌握問題的能力。但使用 Powerpoint 卻把這種基本能力「外判」給一個科技產品,Powerpoint 的一格一格,令對問題的思考變得零碎,講者也不用想一套方法把整個內容串連起來。
6. Powerpoint 是意識型態
不要再說 Powerpoint 只是一個中性的工具,視乎人怎樣用這種廢話了!Powerpoint 是工具,電腦、互聯網、電視、汽車,甚至書、筆、文字,都是工具,如果工具不會改變人的行為、習慣、思想,那我們以後不用批評這些工具,也不用諉過於這些工具了。老實說,只有少數強者能駕馭工具,大部份我看過的都是反過來被工具主宰思想。如果沒有 Powerpoint,上面的問題大部份都不會這麼嚴重,因為老師會被逼想辦法如何組織、節奏,令講課更有趣。Powerpoint 跟 facebook、youtube、instagram 一樣,是資訊科技時代的發明,它們都代表一種看世界的方法,一種意識型態,即映象、圖畫、文字、聲音、錄像,不分內容,不管內部之間的關係,都可以串流傳遞。
就像我在另一篇文章講的:「facebook、youtube,把遠方的災難,敘利亞內戰的痛苦,變成幾十秒的短片,人們對其他人的同情,就被壓縮在幾十秒之內,然後換上另一段小狗跳彈床的funniest home video來,人的憐憫和同情心,就在這些媒體的串流下,時喜時悲,直到痲木。」(〈宗教於我何有哉?〉《01哲學》)同樣,Powerpoint 的串流,令聽眾痲木,甚至停止思考。
Powerpoint 的發明本來是為商業機構做 presentation 而設計,它適合在短時間內做一個多圖表、多資料、多映象的簡介,較適合資訊的傳播,不適合思考性的教學,尤其是人文學科。教育局強制規定中學要有一個百分比的課時要有資訊科技的元素,硬性規定老師要用 Powerpoint 上課,不但是粗暴干涉教師的教學自主,更是官僚盲目追求資訊科技的愚昧,因為這樣不會提高學生資訊科技的能力,只會訓練他們成為資訊科技發明的消費者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