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少朋友未必明白基督教選委用「抽籤」方法的背景。先旨聲明,我絕不同意這次協進會以抽籤方式選選委,但過往基督教以教內普選選出候選人,也同樣荒謬絕倫。要理解基督教產生選委發生甚麼事,就不得不知道這些背景。
過去,協進會以體現民主精神和推動民主教育為名,在基督教推動以「教內普選」產生10名選委,美其名說讓信徒有機會參與「選選委」。可是,先不說在1200人的選委會以所謂「普選」去選出當中的10人,對選委會的民主化毫無意義,更重要是這個所謂普選本身就是不公平的選舉。
首先,不少信徒根本不知悉這個「教內普選」的存在(2011年的投票人數僅17,380人),協進會亦沒有資源和能力營辦一個全港性選舉,而基督教沒有統一的機制判斷誰是信徒誰不是信徒,即連一份中央選民名冊也沒有。而協進會亦要倚靠堂會在主日崇拜後安排投票,「教內普選」的宣傳則要倚靠堂會進行。因此,一些來自大宗派推舉的候選人,自然在選舉就有先天優勢,而一些獨立、缺乏宗派支持的候選人,在宣傳和拉票上必定處於劣勢。
因此,過往的「教內普選」,選出的當選人一面倒屬親政府的宗教領袖。協進會舉辦「教內普選」,變相護送這些宗教領袖進入選委會謀取政治利益。
基於協進會面對一些反對教內普選的信徒和團體,例如基督徒學會等多年來的壓力,同時也許不敢得失政府,與政府對著幹,於是今屆中間落墨,參考天主教的抽籤形式產生選委。可是,天主教的抽籤是「被動配合」的方式,只會核實候選人的信徒身分,不作任何限制。但協進會卻妙想天開想到一個「一開四」的抽籤方式:即(1)在全港逾10萬名已受洗成年教徒之中獲20個提名、(2)由堂會提名、(3)由基督教機構提名,及(4)由宗派總會提名各抽10名候選人,然後才進行抽籤。換句話說,由宗派「加持」的候選人將佔最後名單的四分三。以這樣的方式進行抽籤,結果如何已寫在牆上,就是延續親政府宗派領袖的政治午餐,繼續基督教的政治分贓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