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8月16日.香港)香港人權監察譴責香港政府對言論、表達自由再一次作出無理限制,及失實陳述香港法律,刻意誤導公眾以為「港獨」言論違法,恐嚇市民、教師、學生表達意見的自由。
教育局及當權者無理限制言論及思想自由,損害師生權利,違反人權準則。香港終審法院確認,限制言論自由,必須先有法律訂明、出於必要、合乎比例,而且該限制條文須清晰,以使人可預先知道自已的行為會否觸犯法律、帶來懲處。然而,教育局於8月14日書面回應傳媒提問時,指「如教師在校內鼓吹『港獨』思想,須承擔相關責任和後果」,但何謂鼓吹、「港獨」思想等,卻沒有解釋,令教師無所適從,並非對人權自由的合理限制。教育局聲言「違規」教師可被註銷教師註冊資格,是極為嚴重的後果。威脅當前,教師可能因不知限制的邊界,為免觸犯規則承受嚴重後果,而過度地自我限制以保安全,對言論自由、學術自由作出無必要的限制。除《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外,中小學的未成年學生的言論、結社等公民權利,同受《兒童權利公約》保障。上述兩條《公約》適用於香港,有責任確保兒童權利得到尊重和保護。學生應有權全面地接觸和散播不同立場的資訊和意見,以充分實踐《公約》內的參與權。教育局若禁止教師與學生談港獨,便是違反兩條公約的責任。
事實上,如師生在校園討論「港獨」,或有學生以「港獨」為宗旨建立組織,若不涉及鼓吹暴力抗爭,根據《約翰內斯堡關於國家安全、言論自由和獲取信息自由原則》,仍應受表達自由保障。《兒童權利公約》訂明教育其中一個目標是培養兒童尊重人權自由。校園應為思想交流的場地,應鼓勵學生就社會議題全面理解、客觀討論、分析,從小培養人權普世價值及批判思考,不應為思想、言論設禁區。人權監察擔心,政府肆意打壓不合意的言論主張,恐嚇不從者將受到不同形式的處罰,或會鼓勵師生在公共事務和涉及國家議題上習慣揣摸「上意」,為求「政治正確」、「明哲保身」,與現代公民要求的質素剛好相悖。
當權者千方百計打壓港獨言論,不惜放棄法治原則。人權監察重申,人權限制必須經法律訂明、出於必要、合乎比例;香港不設經立法程序訂立的「國家安全法」,而《基本法》是憲法,其條文並非可執行的法例,在缺乏本地立法下,不可引用為限制人權的授權條文;而即使市民言論與《基本法》不相符,實無違法之說!故此,當中聯辦法律部部長王振民聲稱港府已對違法的港獨言論很包容時,便是無視香港法制,失實陳述法律。而且,合法行使的言論自由乃天賦人權,何須政府「包容」?此等對法律的失實理解近日在社會上甚囂塵上,律政司司長袁國強在公開發言時卻竟沒有澄清,反而空泛地指言論自由有法律限制,並非完全無規範,變相鼓勵他人繼續扭曲法律,將法治變人治。特首梁振英更指規限校園討論港獨並非言論自由問題,要引導學生「正確討論」。人權監察質疑其主張不但牽涉言論自由,更涉及壓制思想、學術自由,並質疑其是否想藉此重推洗腦教育。
公眾應該明白,憲制權利有絕對權利和非絕對權利之分,絕對權利是無論如何,例如即使國家進入緊急狀態,仍不容侵犯;而非絕對權利,即使可受限制,其限制也不能是任意的。限制權利的憲法要求,包括有法律訂明、出於必要、合乎比例。而法律訂明,更包含「清楚明確」的要求。若法例行文抽象,用字籠統,便可能給予執法機關過大的酌情權去解釋其限制權利的權力,令人權遭受過多的限制。終審法院在2005年梁國雄 對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判決中,重申這個原則。法院在該案中,審議《公安條例》第14(1)、14(5)和15(2)給予警務處長以「公共秩序」「public order(ordre public)」為理由限制和平集會權利所行使的酌情權。終審法院判定,這些條文太廣泛和太含糊,未有充分表明該酌情權的範圍,不符「由法律規定」這個憲法要求,因為這個要求規定所有法律必須要符合「清楚明確」這個原則,故警務處長只可以較有限的「公共秩序」(public order)作為限制和平集會權利的根據。《基本法》作為憲制文件,通常以較為抽象的言辭來表達;若以其條文作為限制人權的法律依據,不符法律必須「清楚明確」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