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獨立媒體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6873

周日東:新聞眾籌,突破中國因素操控

$
0
0

文:周日東《香港革新論》共同作者

FactWire早前報導,有35列中國製造的新加坡地鐵發現裂紋,並退回內地;同一生產商則會供應香港地鐵及廣深港高鐵的列車。事態的最新發展,是FactWire指港府早在一年前已知悉列車有裂紋。在本港媒體深陷內地「意識形態戰」(香港記者協會語),甚至是操控的今天,這類透過眾籌成立的民間媒體,是突破中國因素、「赤化」的關鍵。

香港記者協會在上週日(7月3日)發表2016年香港言論自由年報,以《一國兩魘:港媒深陷意識形態戰》作為標題,當中明確指出,本港的新聞自由在北京持續加強意識形態的控制下,受到嚴峻挑戰。無獨有偶,美國人權組織「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也在今年4月時發表報告,指本港新聞自由度較以往幅下降,只屬「部份自由」,遠遜於日本、韓國和台灣。

山雨欲來風滿樓,傳統主流媒體受到北京拉攏、統戰的,愈見頻繁。事實上,本港新聞界現時面對的,是一個結構性困局:中資、和北京關係密切的資金,早已大舉入侵香港的主要媒體。數據顯示,現時26個主流媒體中,有8個(約31%)為北京政府直接控制,或有中資持有大部份股份。

如果我們站遠一點來看,更是不難發覺北京有一個超過30年、橫跨97的傳媒統戰工程。早在主權移交前,已有一大批的傳媒老闆和高層,被任命為《基本法》起草委員、特區籌委會成員、港事顧問等;在97後,同樣有為數不少的媒體高層被委任為全國或地方的人大、政協。今時今日,除了壹傳媒的黎智英,幾乎所有傳媒老闆都是各級政協委員,例如有線電視老闆吳光正、《星島日報》和《頭條日報》老闆何柱國均是全國政協常委、now TV 老闆李澤楷則是北京巿政協委員。北京就是透過這些「在地協力者」(Local collaborators),將香港主流傳媒一個又一個收服。

令情況更為嚴峻的是,現時北京甚至不用透過政治拉攏,而只是憑著其龐大的經濟實力,便足以「不戰而屈人之兵」。中國經濟崛起,不少商界人士都在國內有所投資,仰賴中國市場。當然,本港的傳媒老闆也不例外。以《明報》老闆張曉卿為例,其名下的「常青集團」便在中國大陸有高達30億港元的鉅額投資,業務包括礦業、石油產業和房地產開發等。在經濟利益猶關的情況下,難怪傳媒老闆甘願作為北京的在地協力者,協助箝制新聞自由。

無可否認,「中國因素」氣旋已牢牢籠罩著香港新聞界。北京對媒體的全方位「政經吸納」(Political and economic co-option),已經形成一個「中港跨境權力集團」(Cross-border power alliance)。在這樣的宏觀結構下,香港的新聞自由只怕會是每況愈下。

面對各種形式的媒體操控,港人可以如何應對?既然北京的策略是「自上而下」,那麼,逆向思考一下,「自下而上」可能便會是出路 ── 即透過新聞眾籌(Crowdfunded journalism),成立植根於社會的民間媒體,以突打破中國因素的媒體操控,建立不受北京影響的新聞論述,Hong Kong Free Press、FactWire都是成功的先行者。誠然,傳統媒體始終會佔據社會主流,但特立獨行的新聞眾籌媒體,卻會成為重要的制衡力量,迫使傳統媒體跟進和回應各種敏感新聞。FactWire早前對大陸台山核電站存在安全隱患、現時對中國製列車發現裂紋的報導,就是很好的例子。

捍衛新聞自由,不只是前線新聞工作者的事,更是眾人之事、你我之事。以眾籌支持新聞自由,為一般市民提供了抗擊「媒體染紅」的進路,大家願意為此出一分力嗎?

(本文原刊於《蘋果日報》專欄,此文稍作加長及改寫,特別鳴謝作者及《蘋果日報》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香港前途決議文
《香港革新論》 Facebook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6873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